首页 > 堵河文苑
故乡的那缕“地气”
发布时间: 2004-11-22 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范华云

  (这是一个真实而又略带迷信色彩的故事,我将它草拟成文,以表示我对故乡兴衰的惋惜和感念之情。)
  
我的故乡位于竹山北部的一个边陲地带,那是生我、养我、让我无限怀念,而如今又心存疑虑的一个摇篮!
  随着在外乡工作年月的增长,对故乡与亲情的思念就愈加深重。于是,工作闲暇之余,脑海中常常会浮现出儿时故乡那青山绿塘、鸟语蛙声、麦香四溢、父辈劳作、儿童嬉戏的一片田园风情。而如今,这一派景象都已渐行渐远,儿时的伙伴大凡陆续在外成家立业,50、60岁的父辈们也接二连三地传来噩耗,这让我对故乡的兴衰史多了几份疑虑。
  记忆中的故乡被乡邻们称作“风水宝地”、“人杰地灵”,这不仅源于我的太爷是一位远近闻名的好医生,在当初那个医疗医术都比较落后的年代,他接济和挽救了千万条人的性命,而且源于他的后人----七子两女、众孙都沿传着他诚实厚道、勤劳善良的优良传统,那里的小伙子个个生得俊俏,姑娘秀美贤淑,是众乡邻追逐择偶的圣地。随着人口的增多,住房也渐渐紧张起来,于是,一幢幢瓦房相继落成,给古宅旧院平添了无限生机。
  三房的大哥膝下有两子,随着儿子的长大成人,建房也成了他们迫在眉睫的大事,左寻思,右掂量,认为与邻里房屋之间的那俱大石所占的位置是最好不过的地方,但是,听老人说,那块盘石是关系故乡盛衰的地气所在地,是不能动的,而且院落的宅子建了一所又一所,亘古也就没人敢动。但大哥却不信邪,非把它炸开给儿子建房不可,由于地盘是他的,几位老人劝说无效后,也只得强压怒火,任由他去了,毕竟时代变了,“前传后教”有时也发挥不了什么作用。
  炸石、劈石的过程是一个艰辛而让众人担忧的身心较量旅程。也怪,此巨石实在非同一般,其坚韧程度是一般石头无与伦比的。凿眼、装药、爆破,不知花了多少人力、物力,在大哥唯物主义思想的驱驶下,石头慢慢的开始颤抖、松懈。一日,一炮开轰,竟真的炸出了一个状似青蛙、重达百斤的石物,据目击者所言,随着“青蛙”的跳出,冒了一股浓浓的青烟,“青蛙”浑身绕满了金丝。当时我只有七岁,正处于一知半解的年龄,也跟着去看了蛙形,看到众家族那种杞人忧天、满含疑虑的眼神,我的心也在为之颤抖……大哥也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了,于是,便请人将蛙石抬放于自家的薯窖中,以示地气存在。
  事隔三年,大房24岁的大哥触电身亡;第五年,二房22岁的二哥病故。这使家族们对跑掉的地气更多了一份恐慌。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故乡那些没有跳出“农门”的姑娘小伙子们思想渐渐解放,出去打工、创业、婚嫁,以此摆脱蛙石之说中真实而离奇的阴影。留守家中继续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父辈们忧心忡忡,但尽量避免谈及关于蛙石的话题,心中无时无刻不在祈祷家族能够“吉人天相”、“福星高照”。
  随着年龄的增长,经过求学与工作的长途跋涉,在故乡,我已成了“稀客”,但是,我知道,我对故乡依恋的那份情愫是任何喧嚣城市和优越的环境都无法替代的真情折射。真有一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味道!但是,我倍加关注这个有点“玄乎”的地方。
  改革的浪潮带走了我昔日的伙伴,却没能带走绝大多数父老乡亲,那里的青山绿塘、古宅旧院依然,亦留不住50、60岁的叔伯们去“西天取经”的脚步,留下的只有银发滋生的婶娘们,她们正拭目以待,期盼着归来探望她们的子孙后代。
  挥手搁笔间,我又想起了那缕玄乎的地气…… (作者单位:双台乡政府)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