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兵荒马乱的1946年,父亲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奶奶因病双目失明,在父亲四岁的时候,由于继奶的到来,奶奶被迫离家出走。
父亲没有读过几年书,因为当时家里经济拮据,爷爷患有严重老慢支,父亲便在饥寒交迫中长大,自然没有多少福可享。在父亲十七岁那年,生产队领导很同情父亲,正值村里需要一名“赤脚医生”,便叫父亲去担任。父亲挺争气,经过几个月短暂培训便能胜任,加之父亲吃苦肯干,很快得到乡亲们的认可。一年下来可尽争三千多工分(当时的一种计工方法),基本上不再挨饿了。至到1968年随着乡下医疗机构的相继成立,父亲自然也成了一名正式乡村医生。 同年, 我的哥哥出生了,原本经济紧张的家庭又显得更加困难,父亲只能熬更守夜的工作,艰难地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
很快,全国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分到户。父亲单位忙完之后还要抽空回家帮母亲干农活,以致曾经挺直的腰杆也变成驼背了,父亲毫无怨言。两个姐姐和我相继出生,在父亲日夜操劳下, 一家人也惭惭解决了温饱。这又使父亲对离家出走的奶奶更加怀念,经过两年多的打探,终于在相隔一百多里的外找到了仍在漂泊流浪的奶奶,父亲顾不上继奶的反对,毅然把奶奶接了回来,加之母亲的精心照料,使奶奶安度晚年,了却父亲多年的心愿。
由于父亲文化少,他总希望我们下一代能有所建树,所以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哥哥小的时候很调皮,经常上课开小差,免不了老师要到父亲那儿告状,父亲知道后总是苦口婆心地教导他,甚至抽空去陪读。如今哥哥成了一名国家干部,每当提起这些他都感到汗颜,永远忘不了父亲最爱讲的一句话:“不到苦中苦,难熬人上人”。
父亲又从来是那么的慈善,当我中专毕业正赶上大中专院校并轨,一时找不到工作,整天百远无聊赖,无所事思。父亲不但不怨我,总是找机会开导我,鼓励我继续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使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一所二类大学,并参加自学获得第二学历。能有今天的幸福,多亏了父亲的淳淳教诲。
如今,我们姊妹四人都已长大,都有了自已理想的职业,至少不再对生计而发愁了。可父亲已到了花甲之年,即将离开他默默奉献了近四十年的工作岗位,虽然一生没有丰功伟绩,也没有荣誉表彰,但老百姓的一句话让父亲知足:“ 父亲是个好人”。
当我仔细仰望父亲,花白的头发,微驼的肩膀,满脸的皱纹,掩不住岁月的沧桑。作为子女,只能祝愿父亲健康长寿,安享晚年!(甲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