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芳
近日,读了林清玄的《送一轮明月》,深有感触。故事是这样的:一位住在山中修行的禅师,有一天趁夜色到林中散步,在皎洁的月光下,他突然开悟了自性的般若<(bō rě)智慧(佛经用语)>。
他喜悦地走回住处,眼见到自己的茅屋遭小偷光顾,找不到任何财物的小偷要离开的时候在门口遇见了禅师。原来,禅师怕惊动小偷,一直站在门口等待,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钱的东西,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脱掉拿在手上。
小偷遇见禅师,正感到惊愕的时候,禅师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夜凉了,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
说着,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
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穿过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
禅师目送小偷走了以后,回到茅屋赤身打坐,他看着窗外的明月,进入空境。
第二天,他在阳光温暖的抚触下,从极深的禅室里睁开眼睛,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这故事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教师对学生、家长对孩子们的教育问题:教师与家长在教育学生或子女时,是否应如禅师一样送给他们一轮明月呢?答案是肯定的。从文中我们可以窥见“送一轮明月”的巨大的教育作用。
教育的首要前提是对他人的尊重。禅师如果看到小偷时,采取强制、侮辱的做法,那么小偷不会有送衣服的举动。同样,如果教师或家长对犯错误的孩子施以挖苦、讽刺,那么孩子虽然表面上“服从”了教诲,但在心里却容易形成错误的阴影,这是得不偿失的。可见,在教育犯错误的孩子时,要用心去感化他,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心与心的交流送孩子“心”的明月,照亮他们的心理的阴霾。记得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说过“品质是不能用漂亮的宣传或单纯的鼓吹来栽培到孩子脑筋中去的”。因此长者的品行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禅师如果只是说说送衣服之事,如果没有“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的动作,小偷不会“不知所措”,这一行动深刻地震撼了小偷的心灵,瞬间使小偷的灵魂受到洗礼。为人师者,为人父母者,在教育孩子时不要整天让孩子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只要事事自己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孩子会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接受教育。言传更要身教,这样就会给孩子的心里送一轮明月,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一世。
天下的教师、家长们,让我们心中都存有一轮明月吧,让我们把这一轮明月献给我们的孩子吧,他们会在明月的关怀下茁壮地成长! (作者地址:秦古镇中心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