瑰丽珍宝——绿松石
石濡华 罗传明
引 言
“人类创造文化的根本动机,就在于以文化的方式超越人类的种种物质局限。”
没有由石头到石头文化再回到石头的循环和异化过程,石头永远是石头。
石头本身没有文化,但是有了人的参与,石头具有了文化的内涵。石头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则是石头的灵魂。石头因文化而高贵,文化因石头而实在。
“物质的石头”使文化有了附着体,“文化的石头”才使石头具有意义。
在绿松石的世界里,如果没有文化的涵养,绿松石只能是普通的石头,是“文化”把“石头”变成了艺术品,是文化使绿松石身价倍增。
绿松石的开采和利用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穿越时空的神奇珠宝绿松石
和田玉、独山玉、岫玉和绿松石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玉”。
绿松石因色如松绿,形似松果得名。古人称为“碧甸子”、“青琅秆”等,欧洲人称其为“土耳其玉”或“突厥玉”。土耳其并不产绿松石,古代波斯出产绿松石,经土耳其运往欧洲,人们以为其产于土耳其而得名。1927年我国清代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地质科学史专家章鸿钊在其名著《石雅》中解释“其或形似松球,色近松绿,故以为名”。因天然产出常为结核状、球状,色如松树之绿,称为绿松石。其称谓形象生动,所以被人们一直沿用至今。
绿松石是一种位于地表在地质作用下的次生矿物,常与褐铁矿、高岭石、蛋白石、玉髓等共生,一般形成是在大山深处地质构造断裂带的岩石裂缝中,是由铜矿石被雨水淋滤、风化后被喷出的含酸性的磷铁铝的岩浆置换,多年后变质或脱水而形成的淋漓状化合物,分子式为(Cu(Al,Fe)6(H2O)4
绿松石矿形象地说属鸡窝矿,开采者一般是以铜铝磷酸盐的岩浆顺岩层裂缝流下的痕迹为引线,顺藤摸瓜来找矿的,在“引线”下的某一处或多处岩层夹缝或坑凹处或许能找到绿松石。
绿松石开采属高风险行业,从地质勘察层面来说,这种特殊的成矿因素,人们只能确定其矿产分布区划,无法探明并精确界定地质储量,通常所说的储藏量一般是依据民间传承下来的采矿经验进行估算,缺乏相应的科学依据,所以是赚是赔只有听天由命。据说开采队伍中存在三个“三分之一”:三分之一的人赚大了,三分之一的人保个本,三分之一的人赔个精光。
影响绿松石品质的重要因素是色彩、致密度和形态。其中色彩最重要,除以不透明的蔚蓝色外,还有淡蓝、蓝绿、绿、浅绿、黄绿、灰绿、苍白等各色(含铜的氧化物呈蓝色,含铁的氧化物呈绿色)。一般硬度为5-6,密度为2.6-2.9,拆射率约1.62,紫外光照下,可发出淡绿色到蓝色的荧光,质地不很均匀,颜色有深有浅,甚至含有浅色条纹、斑点,以及褐黑色的铁线。成矿过程中结晶压力、后期压力和风化条件导致致密程度有较大差别,孔隙多者疏松,少则致密坚硬。抛光后具有柔和的玻璃光泽至蜡状光泽。优质品经抛光后好象上了釉的瓷器,称瓷松石。结构致密的可作为高端艺术品雕刻首选,结构疏松、色彩偏淡的绿松石在不影响其基本品质的前提下,采用注塑、注蜡、染色等工艺处理,改善其质量及外观后,主要成为摆件品或其它饰品。
现绿松石工艺品主要有三大类:饰品类(项链、毛衣链、手链、手镯、耳环、戒指、胸花、头饰、吊坠等)、雕刻类(主要有雕刻把玩件、生肖印章、雕刻摆件等)、装饰类(主要有观赏石、把玩石等)。
绿松石是深受古今中外人士喜爱的古老玉石之一。在河南郑州大河村仰韵文化遗址(距今6500-4000年)考古发现,远在新石器时期,华夏先人就已用绿松石刻成鱼形等饰品装点生活。在甘肃永靖大河庄出土的文物中,找到绿松石饰物20枚,距今也有3800年历史。
1900年,在对埃及古墓挖掘时,惊奇地发现5000多年前的埃及皇后(Zer皇后)的木乃伊手臂上戴着4枚由绿松石镶嵌的金手镯,依然光彩夺目。
在古波斯的历史上,绿松石被认为是具有神秘色彩的避邪之物,被做成护身符。
古印第安人把绿松石当成圣石,象征着“信赖和信任”,佩戴绿松石不但使自己得到神灵的护佑,也给远征的亲人带来吉祥和好运。他们认为绿松石的蓝绿色来自天空的颜色,而天空则是空气的来源,佩戴绿松石有利于肺和呼吸系统,也有利于眼睛,还能阻挡宇宙射线的伤害。
在中国的西藏,藏民族认为绿松石是神的化身,标志着权力和地位,绿松石常被用于装饰藏王的王冠,作为神圣的权力象征,成为宗教礼仪文化的重要元素。其饰品常被用作神坛供品,以及藏王向居于高位喇嘛赠送的礼品和向邻国敬献的贡品。直到今天,藏族权贵们佩戴的珠宝中,金和绿松石仍是主要材料。
在西方,绿松石还是现代诞生石中代表十二月份的诞生石,水瓶座的星座石,象征着好运与成功。
可以说,人类文明史,见证着绿松石独特的魅力。在中国,绿松石与华夏文明有着深厚的渊源。从原始部落妇女佩戴的耳环、坠饰到商代铜器、漆器上的镶嵌,从文成公主进藏的陪嫁到故宫博物院里的皇室供品,无一被迷人的光环所包围。放眼世界,人们为绿松石披上魔幻的外衣,对其顶礼膜拜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它让人联想到美好、幸运、平安与成功。
世界上绿松石主要分布在伊朗东北部、埃及西奈半岛、美国西南部、中国的鄂西北等地。据有关资料显示,世界上绿松石资源现存的70%在中国,中国的70%在竹山县境内的宝丰、麻家渡、溢水、秦古等17个乡镇的11条成矿带上,因为竹山主要位于武当山—大别山金、银、铅、锌成矿带(三级)和郧县鲍峡-竹山得胜银、金、铜、钒、钼、稀土、重晶石、绿松石成矿带(四级)的南端,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各种矿产资源储量很大。据专家预测,竹山绿松石的地质储量5万吨,其中可供开采的约有3万吨,潜在的价值在1000亿元以上,按年开采200吨计算,能持续利用150年左右。因矿点含矿率高,矿产品纯度高、正品率高等因素,竹山被评为“中国绿松石之乡”。
女娲补天石已成为竹山绿松石的代名词
大量文史典籍佐证湖北竹山是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的传说地,更有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印证女娲炼石补天所用的五彩石就是绿松石。
《淮南子·览冥训》最早记载:“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而《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娲,古神圣女,化万物者也;女娲炼石补天。又女娲山在郧阳竹山县西,相传炼石补天处”。据唐末至五代时期的学者杜光庭著作《录异记》、明代学者徐道全著《神仙全传》、清代《康熙字典》以及当代著作《中国神话故事》的记载和研究,中华民族的先祖伏羲、女娲抟土造人和炼石补天这一神话传说发生的地方很可能就是竹山县城西39公里处的宝丰女娲山。
女娲与竹山文化习习相关:竹山地质环境脆弱,青峰和扬日湾两条大断裂带横贯全县境内,相传火山、地震与水灾频发,使河流受堵,先民于水深火热中难以生存;在留传的皮影、民歌、剪纸、民间故事等10多种民俗文化中,处处可以听到或看到“女娲”的影子;与女娲活动有关的地名多达30多个;“女娲补天”所用的五彩(黄白赤黑绿)石分别与该县金(铜)、银、铁、石煤、绿松石等丰富矿藏颜色相对应。
在竹山,有关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多达数十种,其中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是这样的:上古时期,火神祝融与水神共工向来不和,在一次PK中,战败的共工碍于脸面,一头向不周山撞去,把北天门的擎天柱撞断,天体倾斜,大地撕裂,暴雨不住地从天漏处倾盆而降,地表多处火山爆发,冷却后的岩浆将河流淤塞,森林中的怪兽也乘机到处兴风作浪,祸害百姓。为救民于水火,女娲娘娘遍拾芦蒿作燃料聚丹阳之气,炼五色石上补天漏,下糊地逢,砍断巨鳌之足支起擎天之柱,将天体扶正,把险滩怪石清除,保河流疏通,使万物得以重生。等一切灾难平息后,女娲娘娘将补天融炼所剩的五色石撒向人寰,保佑苍生世代平安。后来,这条发源于神农架大九湖、流径上庸大地600余里,曾被淤塞受堵的汉江南岸最大支流就叫作“堵河”,“共工触山”的典故成了“竹山”(方言中“触”与“竹”同音,都念“zhóu”)地名的由来。说来也怪,女娲补天所用的五色(黄白赤黑绿)石分别与竹山矿产资源普查结果相吻合,金(铜)、银、铁、石煤、绿松石等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8大类32种,按1980年不变价计,矿产资源潜在储量总价值达4000亿元,而绿松石的潜在价值就达1000多亿元,现绿松石产业已成为强县富民的支柱产业。
据史料记载,竹山绿松石的开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开采的历史可上溯到4000年前,主要是满足历代王朝皇室贡品所需。
乾隆十五年(1785年)所修的《竹山志》记载,竹山的绿松石在历朝历代都有开采的记录,主要是用于制作首饰、装饰品等,松散易碎的主要用作颜料,在藏医界是则将其碾碎入药。
建国以来,竹山绿松石经历过三次大规模开采:分别在1960-1965年、1970-1975年,主要是以官方开采为主。当时,湖北省地矿局第五地质大队对竹山的绿松石资源进行过一次较为细致的普查,国家轻工部在竹山设立采矿点专门开采绿松石,贸易部门专门对绿松石进行加工和对外出口。现陈列于人民大会堂湖北厅的绿松石工艺品“李时珍采药”,即是这个时期生产的珍品。第三次是在1985-1995年10年间,主要是以个体开采为主。随着改革开放国门打开,一些胆大的个体商贩率先将绿松石用麻袋装好偷运到西藏、北京、广州等地的黑市上进行交易,再转手流入到欧洲市场。一时间,在流通渠道打开后,这种不起眼的蓝色或绿色石头通过多次转手,登上了国际珠宝市场的大雅之堂,成为美国、墨西哥、西欧、印度、日本商人的抢手货。特别是绿松石饰品加盟到服饰、首饰、LV坤包等时尚流行元素竞技舞台,使绿松石市场价格一路上扬,有些极品价格要比黄金贵许多倍。在巨大利益的诱使下,竹山数千农民加入到绿松石开采行列,在全县17个乡镇轮番上演着遍地找矿的求富故事:1985年在麻家渡镇的喇叭山、1989年转到楼台的老虎寨、1995年又转到秦古镇的小林扒、三岔沟、窑湾小寨、溢水的寨沟……高峰时期,2000多个矿硐同时作业,矿工上万人。据统计,从1980年-2000年间,竹山新开绿松石矿硐达895个,开采绿松石矿达1.5万吨。在加工方面,常年从事绿松石开采加工销售约有500多家。
由于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限制,直到上世纪末,竹山绿松石产品销售仍处于卖原料、卖半成品的阶段,并且,由于掠夺式开采、粗制滥造和以次充好等短期行为,使竹山绿松石在国际珠宝市场曾呈现低迷徘徊景象。在“到手都是财”的心理作用下,不少经销商只求急于把货物卖出去,却不愿在加工、包装、提高科技含量和增强观赏效果等方面做文章,导致交易市场供过于求,近三分之一的原矿在几乎无任何附加值的情况下,以远低于市场均价抛售给外地客商,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新世纪以来,竹山将规范绿松石矿产开发秩序、丰富绿松石文化内涵和搞好新产品研发提上政府议事日程,从而拉开了夺回绿松石国际市场话语权保卫战大幕,使绿松石保护与开发回归理性:一是成立绿松石产业办公室,对全县绿松石矿硐一律关停,对矿山巡山护宝人员纳入县财政供养范围。二是每年举办一次女娲与宝石文化节,深入挖掘女娲文化、古庸国历史文化、秦巴民风民俗文化等为代表的堵河地域文化,丰富绿松石文化的表现力,扩大绿松石文化的影响力。三是借竹山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委会授予“中国绿松石之乡”称号、竹山绿松石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有利时机,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的支持下,建立绿松石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和绿松石产学研基地,培训绿松石珠宝设计、雕刻、包装等技术人才,指导做好规范的产品质量检测标准,提升竹山绿松石产品的诚信度和美誉度。四是编制竹山绿松石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分区设置采矿权,以秦古为试点,对该镇绿松石采矿权实行公开拍卖后,组建专业开采公司开采,并将其它矿硐一律关停。五是实施“三步走”的战略,构建三大板块基地:加快秦古开采业基地、宝丰和城关加工业基地、国际绿松石城流通基地的三大产业板块基地建设,建立起采供销相统一的流通体系和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体系。
2001年来,通过技术革新,现竹山绿松石加胶、打磨、钻孔等技术一直保持国际领先水平,成功地开发出圆珠、随形、雕件等100多个品种;绿松石戒面成为近十年来国际绿松石市场主导产品。有5 家绿松石经营企业获得自营进出口权,使绿松石产品在营销中减少多个中间环节,竹山绿松石终端产品直接打入西方国际珠宝市场。“女娲补天”牌系列绿松石产品于2005年获得国家专利保护,走上了品牌经营的好路子。通过源头控管、限量开采、擦亮品牌和建立统一的绿松石产品开发质量规范,对以次充好、粗制滥造和以假乱真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使国际珠宝市场对竹山绿松石出现的信誉危机得以扭转,竹山绿松石在国际珠宝市场总体价格水平与2005年相比,上涨十倍到数十倍。
绿松石工艺品渐成民间收藏
绿松石的工艺要求,主要以颜色、质地、杂质含量及块头大小为标准。一般来说,质硬、色蓝,如瓷松、块大者为特级料,中小块为一级料;中等硬度、色由蓝到豆绿,如绿松以及网纹美观的铁线松者,大块为一级料,中小块为二级料;其它可使用的为三级料。最次者为“面”松,俗称“白料”,现已变“废”为宝,在作硬化、变色等处理后作为普通的雕刻材料。
优质绿松石主要用于制作弧形戒面、胸饰、耳饰等,普通的用于制作各种款式的项链、手链、服饰等,块大者用于雕刻工艺品,如佛像、仙人、仙鹤、仙女、山水亭榭、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等,或被填嵌在金、银、铜器上,体现浓郁的民族特色,小块作成各类坠饰等。
绿松石作为宝石是以颜色为主要特征的,工艺美术上要求具有天蓝色,其次是深蓝和蓝绿色,色泽强,半透明,质地细腻,致密块大,光洁无裂,无白脑(即白色、月白色星点或斑点)、筋(即细脉白脑)、糠心(外面为瓷松里面呈灰褐色)、炸性(在加工过程中易于自然裂开的特性)及其它缺陷。有黑色花纹者,重量达0.6克拉即可琢磨成刻面型宝石。
绿松石在中国四大名玉中已知储量最少,优质绿松石更是少而又少,因此,一些加工企业对一些品质稍差的天然绿松石进行注腊、染色、注塑处理,来改善天然绿松石的外观、颜色,提高耐久度,使之在打磨、抛光等工艺制作中不易破碎,这种做法已被国外普遍接受,但在国内尚不被认可。不少人认为,改质过的绿松石虽主要成份是天然的,但经过改质工序后,其机理性已发生了变化,天然灵性能量有损失,也就是说不灵念了。
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中,绿松石因其色彩绚丽、典雅美观在玉石界立于不败之地。试想,绿松石能被世人所青睐的原因,除了具有华丽的外表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它具有亲合力的内在品质,在于它的材质和硬度:它不透明,能掩瑕疵,硬度适中,只有5-6度,可以切割成大小不同的尺寸,可以打磨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最适合作镶嵌材料,是金镶玉、银镶玉、铜镶玉的首选材料,特别是夏-殷商青铜器时代,铜镶绿松石达到鼎盛时期。
许多考古学家通过对发掘古代玉器发现,不少玉器材质根本算不上真玉,而是彩石,这与十九世纪后期西方现代矿物学对玉的划分标准相吻合。西方矿物学把玉分为硬玉和软玉,被国人普遍接受的岫玉、玛瑙、绿松石、独山玉等玉种从矿物学上说,只能归类到彩石类。如按考古学和西方矿物学的分类标准,将这些“彩石”拒之于中国玉器文化之外,显然是行不通的。按照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对玉的定义:“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即把凡是美丽坚润、纹理细洁、声音清越的石头都称之谓玉,反映了古人对玉的理解的宽泛性和包容性,象绿松石这样具备玉之“五德”(仁、义、礼、智、信)、如谦谦君子的“石头”,以其超凡脱俗的魔力早已广泛而深刻地熔入到中国玉器文化中,融汇于世界各民族对真善美的追求与向往中,以其巨大的惯性为达官显贵、社会名流和宝玉石爱好者所接受。
被发掘的多项文物证明,绿松石作为宝石佩戴,在中国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佩戴的主人大都是位高权重和地位特殊的群体。特别是到了清代,绿松石几乎作为宫廷专用品,其贵族化程度超过了历朝历代,以至于平民百姓离绿松石的距离越来越远。
新中国成立后,绿松石开采、加工和销售都是由政府组织相关部门进行的,产品主要用于出口创汇。改革开放后,绿松石市场放开,从事开采、加工、经营的人才慢慢增多。由于个体开采多属无政府状态,加上开采设备更新换代,开采大大提速,乱采滥挖现象十分普遍,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流入市场原矿石价格十分低廉。
在宝玉石文化逐步普及过程中,一些价格偏低的绿松石正好赶上国内多元化收藏时代的到来,迎合了国内普通收藏阶层的爱好,一些最初的绿松石藏品,在国内经多次转手后,交换价值与原价格相比,增长达数十倍至数百倍,极少数甚至上千倍。
一些由普通材质加工成的绿松石饰品、雕刻件和装饰类工艺品,如项链、胸链、手链、杯具、各种文具和中小型摆件等,也开始已礼品等形式走进普通百姓家庭,成为妇女、儿童佩戴的饰物和家庭装饰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昆明、深圳、拉萨、长春等国内300多个大中城市的古玩奇石馆内都有观赏类绿松石藏品展出,单件重量从几公斤到几百公斤不等,用于观赏或交易。
原本具有等级森严、贵族气浓烈的绿松石文化随着绿松石工艺品在民间的普及,开始走下神坛,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