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敏
暮春时节,我们迎着朝霞,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上班车,相聚于上庸镇。与会时始发现,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竹山这座古城第一次在我眼前展现出厚重的文化气息。
因着前些日子的阴雨绵绵,本不欲来,却听侯老师说文友们都表示风雨无阻,我也被感染。少年时读过的汪国真的诗又一字一句涌进脑海,“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虽说我对文学一向虔诚,却始终只是单纯欣赏,极少付诸笔端,恰逢盛会仍想宅着,不禁有些羞愧。好在出门赶上了班车。
下车时是上午九时,三月的初阳已是光芒万丈,不见之前的乌云满天。目之所及,文友们都在相互寒暄,神色中带着些许浅浅的小兴奋。懒散已久的我站在这里像个旁观者,回头便看见了今天的第一个熟人——王金波老师。正当我们寒暄之时,太阳已升得高了,光芒更甚,合照时,我本来就小的眼睛迎着光眯得几乎看不见了。
拍完合照,作协换届会便开始了。我第一次知道只有一条街的竹山是如此的卧虎藏龙,会上的许多人都出过书、写过诗、创作过小说和寓言,而我像是一个徘徊在文学之外的孩子,始终游离在门外,不曾远去,也不曾进入。犹记得王素冰主席那几句语重心长的寄语:“全县广大会员要对文学保持虔诚之心,要对文学多一份敬畏之心,要自觉承担起文学及时赋予时代的责任,进一步沉潜到生活和艺术的深处。”一边聆听,一边做了一二笔记,不管别人如何,我对文学确是又增了几分虔诚和敬畏。
会后,文友们移步饭厅。服务人员贴心地泡上了今春的新茶,随着袅袅的烟雾,茶香飘散开去,沁人心脾。吃饭时,言笑晏晏、其乐融融的场面自是不说,我听他们谈论竹山各地的风物、各自的近况,亦是开心。
吃饱喝足,我们三五成群地参观了上庸文化博览园。尚未入门,便听人正在碑帖《庸王颂》前高声吟诵,有人小声讨论作者南飙不知何许人也。听着听着,仿佛这位有着“除瘴清魔,威孚群夷,御龙驾凤,荡平纣虐”赫赫功绩的庸王从历史深处走来,在碑帖的字里行间跃马扬鞭。一路观瞻,一路拍照,古盐道、堵河放排、古堡寨……在风云变幻的历史中,楚地人形成了以“务实、持中、尚勇、崇雅”为核心的文化与精神。又想起历史老师的话:“楚国小的时候只有两三个人,大的时候占据大半个中国。”它曾经确实是一个勇武、坚持的国度。而今楚地的人民正是带着这些精神大步走在发家致富奔小康的大道上。
披着温暖的春阳,带着一根粗壮的竹笋,我们踩着摇摇晃晃的桥一般的东西上了画舫。放眼望去,粼粼水波与连绵青山温柔相依,澄净的天空连着云彩都倒映在水中,时时有快艇去揉碎那洁白的身影。我收回目光,打量着船上的人,大多数我都不能把名字和本人对上。这些人,是竹山文学的中流砥柱,他们见证了堵河文学的产生与繁荣,堵河文学也将在他们手上昌盛。我无比渴望,在这继往开来奋起夺目的堵河文学里,写上一笔,哪怕是浅浅的一笔。
好久不曾出门,虽未流觞曲水饮酒赋诗,这股春风和暖流确是抚动了我荒芜的心,乐曲声声中,也只得赞一句“好春光”。天气日暖,春亦将暮,行色匆匆的你,可千万和春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