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寿年丰金猴辞岁归帘洞,民安国泰玉羽司晨报春。
2017年,是农历丁酉年,也就是鸡年。鸡是十二生肖之一,是人类驯养最早的动物之一,与人类渊源较深,关系密切。
鸡最初是起司晨报晓作用的,《本草纲目》说鸡“其鸣也知时刻”。时间概念,对人来说很重要,在没有钟表的时代,鸡也有了用武之地。
我国自古就重视养鸡,鸡是六畜之一。据报道,陕西西安半坡遗址、浙江河姆渡遗址、河北武安磁山、河南新郑裴李岗、甘肃秦安大地湾、山东滕县北辛等遗址,都先后出土了鸡骨骼。《河南府志》载:“祝鸡翁,居尸乡(今偃师县)北山下。养鸡百余年。鸡千余,皆有名字。暮栖树上,昼放之。欲引呼名,则依呼而至。卖鸡及子,得千万钱。”这位祝鸡翁可算是古代著名的养鸡专业户了。
鸡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关于鸡的成语也就很多。鸡飞蛋打、鸡犬升天、鸡犬不宁、杀鸡取卵、杀鸡焉用牛刀、鸡蛋里挑骨头等等,从鸡毛蒜皮的日常小事到社会大事,带“鸡”字的成语应有尽有。最能励志的,应该是“闻鸡起舞”。《晋书•祖逖传》载,祖逖、刘琨是好友,都胸怀远大抱负,经常在一起,互相砥砺,研究学问。一天清晨,大地一片沉静,突然响起一阵嘹亮的鸡啼。祖逖从梦中惊醒,他叫醒刘琨说:“你听,那鸡啼声多清脆悦耳,它引吭高歌,不正是催促我们发愤图强吗?咱们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怎么样?”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立刻起床练剑,越舞越有精神,越有力量,直到东方既白。自此,他们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祖逖成为晋代最耀眼的名将,刘琨成为晋朝政治家、文学家、音乐家和军事家。
关于鸡的歇后语很多,也很有趣。老大太上鸡窝——笨(奔)蛋;老公鸡戴眼镜——官(冠)儿不大,架子不小;老母鸡抱空窝——不简单(不见蛋);老母鸡上树——冒充英雄(鹰凶);母鸡飞上树——不是好鸟;屁股坐在鸡蛋上——一塌糊涂;杀鸡用牛刀——小题大作;山崖上滚鸡蛋——没有一个好的;头上插鸡毛——算哪一国的王子;小公鸡害嗓子——不能再提(啼)了;小鸡吃碗碴儿——肚里有词(瓷);鸡公头上的肉--大小是个官(冠)儿;鸡毛掉井里--不声不响;鸡毛过大秤——没有份量;逼公鸡下蛋——故意刁难;扁担上搁鸡蛋——好险;秸秆儿扎的鸡——插翅也难飞;端着鸡蛋过独木桥——提心吊胆。这些歇后语,由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幽默风趣,耐人寻味,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古代诗文中,对鸡的描述,也非常多。我们非常熟悉的诗句有:一唱雄鸡天下白;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这些诗句都很美。我最喜欢的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出自《商山早行》,是唐代诗人温庭筠所作。诗人用“早行”串起十个名词,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情景交融的图画:凌晨第一遍喔喔的鸡声,山村茅草小店中的旅客被啼醒了,头顶着一弯残月上路了;当走到一座小桥时,发现桥面薄薄的白霜上印着一行清晰的行人足迹。真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明代大才子唐寅的题画诗《画鸡》也写得别致:“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描绘雄鸡优美高洁的形象,赞颂鸡轻易不鸣、鸣则动人的品格,也表现了诗人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情怀。
写到鸡的小说不少,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小时候就学过高玉宝的《半夜鸡叫》,后来读过刘震云的《一地鸡毛》,都很有名,都在当时文坛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我很喜欢汪曾祺的小说,他的小说《鸡毛》,有一段写得妙趣横生——
每天一早,文嫂打开鸡窝门,这些鸡就急急忙忙,迫不及待地奔出来,散到草丛中去,不停地啄食。有时又抬起头来,把一个小脑袋很有节奏地转来转去,顾盼自若,——鸡转头不是一下子转过来,都是一顿一顿地那么转动。到觉得肚子里那个蛋快要坠下时,就赶紧跑回来,红着脸把一个蛋下在鸡窝里。随即得意非凡地高唱起来:“郭格答!郭格答!”文嫂或她的女儿伸手到鸡窝里取出一颗热烘烘的蛋,顺手赏了母鸡一块土坷垃:“去去去!先生要用功,莫吵!”这鸡婆子就只好咕咕地叫着,很不平地走到草丛里去了。到了傍晚,文嫂抓了一把碎米,一面撒着,一面“咕咕,咕咕”叫着,这些母鸡就都即足足地回来了。它们把碎米啄尽,就鱼贯进入鸡窝。进窝时还故意把脑袋低一低,把尾巴向下耷拉一下,以示雍容文雅,很有鸡教。鸡窝门有一道小坎,这些鸡还都一定两脚并齐,站在门坎上,然后向前一跳。这种礼节,其实大可不必。进窝以后,咕咕囔囔一会,就寂然了。
鸡与吉谐音,被视为吉祥之禽,是画家们十分喜爱的题材,《金鸡报晓》、《岁岁吉祥》、《金鸡迎春》等常见于画端,平添许多生机和喜气。徐悲鸿笔下的马无人不知,而他画的鸡也同样令人拍案叫绝!我们上师范时,《美术》教材就选了他画的《雄鸡》。他所画的鸡,多是昂首挺立、怒发冲冠的公鸡。他将笔下的雄鸡比作勇士,表达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的意志和高洁的品格,也蕴含了对和平、平安的祈求和祝福。
关于鸡,还有一个有趣的哲学话题:究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一经典问题困扰了人类数百年。2010年,英国科学家宣称破解了这个谜团,答案就是先有鸡后有蛋,理由是他们发现一种能够催化蛋壳形成的蛋白质只存在于鸡的卵巢内。更为有趣的是,科学家对鸡的基因组序列草图分析后发现,鸡有约60%的基因与人类相同,鸡和人类在约3.1亿年前拥有共同的祖先。
我小时候,家里人多,困难。一群鸡,帮了不少忙。家里的油盐酱醋、针头麻线,交学费、买纸笔,多是靠鸡蛋换钱。来贵客了,打一碗荷包蛋。女人坐月子,送一篮鸡蛋,老人过生,送两只鸡,都是厚礼。鸡成了家里的“小银行”。
现在物资丰富了,鸡依然是餐桌上一道美味佳肴。只不过,想吃到正宗的土鸡蛋、土鸡,着实困难了。
作者:侯金玉
单位:竹山县交通运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