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王三盛庄园
陆龙和
虽是竹山上庸籍人,先后去过几次老三盛院,但搬迁复建后真正去游览的机会并不多。
趁假期空闲,与几位好友相约,去了趟上庸新集镇,游览了向往已久的王三盛庄园。
离竹山县城南行,冒着霏霏细雨,到了上庸集镇,圣水湖畔,庸国府大酒店下头,那处高墙黑瓦的小小院落,该是复建的王三盛庄园了。
走过检票口,一径长长的石阶,直迎到游人脚下。拾级而上,默计着磴数……哦,古迹无欺,整整三九二十七蹬,一磴也不差。
门口,抬头,门楣石雕“紫气东来”四个行书大字牌匾映入眼底。石门横批下处雕刻有皇帝出行图案,王公大臣、华盖随从、御前侍卫等人物活灵活现。门顶尺头镂空雕刻玉麒麟,生龙活虎,煞是可爱。整个雕刻呈宫廷色彩,颇有王侯之气。石门雕刻精美,人物神情恬淡自然,形象栩栩如生,不由得让我对三盛庄园增添了几许敬仰之情。据导游介绍,这套“紫气东来”全套石门是三盛庄园目前征集到的最有价值的文物之一,为竹溪县新洲乡三盛院村八十多岁的老人图明利捐献。
入门,顾不上想这高而宽的门楣哪儿来的这大魅力,不小心,一个趔趄,已到门厅内左侧墙上挂着的铜锣下面了。门厅内,左右两间门房,听说是原三盛院下人居住的地方。
跨过门厅,进入大天井,迎面是一木制吊篮椅,游客纷争去坐,也未顾及小雨打湿了衣襟。天井里面布局三间上房,分别是书房、客厅、库房,古时一般是主人工作起居的地方。靠右第一间库房陈设诸多仿制金银器械和账务家什,靠窗摆设一木制条桌,上置一把黑漆大算盘。随行一老者看后,乘兴介绍到:中国是算盘的故乡。珠算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汉族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一种简便的计算工具。2013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中国珠算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老者接着介绍说,我国传统算盘为上二下五珠,上面一粒表示“5”,下面一粒表示“1”,在用算盘进行计算时采用“五升十进制”,即每一档“满5”时便用一粒上珠表示,每一档满“10”时便向前一档“进1”。所以我国传统的上二下五珠算盘是为适应十六进制而形成的。中国珠算从明代以来,极为盛行,先后传到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近年在美洲也渐流行。由于算盘不但是一种极简便的计算工具,而且具有独特的教育职能,所以到现在仍盛行不衰。
从天井左行,才见大厅。大厅里面有三盛院模型沙盘,可以从这儿看出当年的繁华。导游驻足,娓娓向我们述说起三盛院的前世今生。
王三盛庄园俗称三盛院,位于竹溪县新洲乡和竹山县原田家坝镇交界的泗河与堵河交汇处夹角地带,实建于清嘉庆末年,距今有两百多年历史。潘口水电站淹没前整个建筑坐北向南,整体面积包括四周围墙,约一百余亩。登高俯视,大院呈“王”字形。即房屋建筑结构为同式三幢并列,一进八重四十八个天井,计千余间。正中特意设计一条横空道。东边归竹山管辖,西边归竹溪管辖。据说这条空道有如下作用:一是表示竹山、竹溪两县以此空道为分界线;二是房屋整体构成一“王”字有唯我独尊之意;更重要的是有防火、隔火以及家族人员往来方便之意。每幢青石花雕门楼,门前陈置石雕青狮白象,四檐雕虎画凤,栩栩如生,门窗户扇连环花雕,有传统戏剧中的人物及风景花卉尚存。
由于在竹溪、竹山均无三盛院建造历史的记载,因而历来众说纷纭。其实,据考证,三盛庄园其准确建造年代应在清末同治年间。其中院子的房檐下一幅壁画上面有“宪(或为古体运字)邑通书”四字,旁边有一行较小的文字:“同治已巳年春报”。从这幅图画看来,庄园竣工年份应为“同治已巳年”即同治八年(1869年),距今148年。
关于“三盛院”一名的来历,有人说庄园的主人叫王三盛,也有人说是对王氏兄弟三人的尊称。其实,王三盛只是一个商号名称而已。据考证,原籍麻城县八角庙三盛湾的王英奎(或为魁)三兄弟来到竹山经商,发家之后就于同治末年在原田家坝镇两河口买田置地,大兴土木建起了规模宏大的庄院。庄园竣工后,按照当时的风俗,应该给庄园起个名号。有人提议“三盛院”,取意为人盛、财盛、粮盛,王英奎觉得不错,就定名为“三盛院”。后来人们也将王英奎(魁)尊称为“王三盛”。
随着汉江支流堵河之滨的竹山县潘口水电站蓄水,三盛庄园、黄州会馆等古建筑被淹没。2009年,县政府投资在上庸新集镇重新选址,按原建筑风格复建了三盛庄园、黄州庙等古建筑,才得以重现厚重的历史文化。
唔,听了导游这番论述,再来访古,兴味浓多了。
越过沙盘模型大厅,进入小天井,迎面一石制方形水缸,有水半缸,据说是古时私家院落用于消防所需,也有说是聚财象征。当时,小天井里面设有私塾,上台阶就是女眷生活的区域,这里有卧室,里面按以前的格局布置有床、梳妆台、绣架和一些生活起居用品。由此可见,那时的王三盛家族可谓昌盛一时。
小天井两边设有木制楼梯,沿楼梯上到二楼,这里沿整个院落一周,是以前小姐等女眷家属居住的区域。现由圣水湖旅游公司重新布置成名家书画展示区,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国内名家字画,还可依窗而坐细品竹山茗茶。推窗俯瞰,天井、四合院尽在眼底,古时戏台犹在,咿呀韵唱之音视乎就在耳边萦绕。
下了楼梯,出院门,见一老者回头又在望着那副门楣上“紫气东来”牌匾,若有所思。也许已不是玩味那文辞的奇巧,而是追怀院内那传说中的三盛、民心中的强者,与山湖同在、云水相依的魂魄了吧……
可惜,透过茫茫烟雨,对着上庸新集镇和山水一色的圣水湖畔远眺,我只能心向往之了……
逛了半日,渴了,进茶棚,要了杯茶,坐下来慢慢喝着……
忽听那位茶大嫂,边给客人斟茶,边激动地告诉我们:“听说在一王姓家里发现了王三盛的家谱呢!”。
此时,一魏姓学友给我们介绍了这一事实。几年前,在原田家坝镇一村民家发现了一本王三盛家谱,该村民系王三盛的家族老大王英魁的第七代传人。这本家谱成于同治年间,家谱用宣纸印刷,字迹清楚,内容完整,谱中记有许多秘闻,极具研究价值。家谱中《甲山公传》,记述王英魁少时为人佣工,“公奋然曰,大丈夫当立志创业,岂屑寄人篱下乎”,可见王英魁少时志向不凡,后“免二弟共襄贸易,建不世业田达阡陌,租收四县”。由此可见,王三盛家族势力影响绝非仅限于田家坝。《甲山公传》中还说王英魁“乐施,三捐义渡,两赈饥民,置祀田以赡族之”,其收入主要用作家族祭祀、扶贫济困、教育培训等公共事业。因家谱篇章较多,且无句读,繁体字较多,尚有许多内容需时日详考,届时有望揭开更多谜底。
出茶室,迎面是一栋复建的上庸古迹黄州会馆之——黄州庙,因还未对外完全开放,不得一睹芳容。
随导游下九级台阶,来到了复建的秦巴民俗博物馆。馆内布局有上庸古国历史踪迹图史展示,摆放的有花轿、花床、纺车、雕花方桌等反映秦巴地区古时生产、生活习俗的物品。因一直沉浸在三盛庄园的无限遐想中,没有完全被导游的介绍和陈设物品所吸引,草草在馆内转了一圈了事。
走出民俗馆,下台阶,雨还没住,进出游客比来时多了起来,直忙得这座庄园应接不暇。真的,感召着人们聚到这儿来的,究竟是什么力量呢?
归途中,同行好友透过车窗,凝望远处那空蒙中的圣水湖,深思着。我呢,却不禁频频回首,那三盛庄园,在雨幕中渐渐隐去了。可那厚重的古石门楣之内,王三盛家族的兴衰和王英魁兄弟仨那坚毅的神情,竟在我的心目中,越来越真切了……(作者单位:竹山经济开发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