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智华
过了不惑之年,回想过去的生活,心里总有那么多感慨。不知不觉工作了三十余年,时光易逝的感触油然而生。
从儿时起,我的生活总是被“贫穷”所包围,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在我出生的那个年代,体力活几乎成为全村的主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集体生活。儿时的我总是羡慕那些乡村老师,不仅仅不用下地干活,还可以拿工分,最重要的是能接触到文字,认识外面的世界。于是,我开始要求上学。由于家庭困难,我一边读书,一边干活,参加义务劳动。这样,好不容易初中毕业。虽然读了书,但深感自身知识浅薄,干活之余,常常通过各种渠道借书阅读,增加自己的知识面,暗下决心,一定要走出农村,用自己的知识去影响更多和我有类似处境的人。
终于,乡里开始招民办教师。我通过选拔,当上了民办教师,实现了儿时的梦想。尽管工资每个月40多元钱,可我依然很知足。在最开始执教的几年,我一边教书,一边学习,后来报读了竹山师范。
就读竹山师范的两年期间。家里失去了生活来源,我课余从农村收到土特产,拿到城市去卖,两年师范的生活费就是这样来的。尽管生活很艰难,我依然努力把握,珍惜眼前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两年之后,我顺利的从竹山师范毕业,继续回到农村老家教书。
那些把心态低到尘埃的日子,曾让我战战兢兢,但每一次努力过后小小的成就,都是不放弃的人对生活的最好反击。
十几年前,在村里教书时,一个人带两三个班,教学任务重,下课后既要批改作业,找时间家访,又要照顾家庭。两个孩子尚且年幼,加上父母身体不好,经常是家访回来半夜了,还要扛柴回家。妻子忙里忙外,照顾孩子,还要种地,那时还有农业税、合同款、义务工,家庭压力很大,整日应接不暇。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教学工作从来没有落下,每次带的班级成绩都是全乡名列前茅。
随着时间的推移,物价上涨,家庭支出只增不减,收入来源仅仅靠微薄的工资,妻子也在想办法,上山砍毛竹、挖黄姜,将这些野生经济作物变卖后贴补家用,但这些收入对于整个家庭而言依旧是杯水车薪,当然,这也让全家人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无法想象,在那些日子里,没有勤俭持家,没有对教育工作坚持的信念,我是如何走到今天的。
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和教学成绩的认可,似乎都是不断坚持的动力。两个孩子上高中以后,家里的经济状况更是捉襟见肘。每逢暑假,我便去煤矿干活挣钱。因为平时很少参加重体力劳动,第一次下煤窑时时感到头晕眼花,为了家庭,为了孩子,在漆黑的煤窑里,硬是咬紧牙关坚持了两个月。这一坚持,就是整整几十年过去了。
我想,或许生活很多时候就是要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为了让你演一场绝地反击的故事。就像跳远,些许的退后,是为了进行一段冲刺,跳得更远。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在工作上取得了一些荣誉和收获,两个儿子也大学顺利毕业,并已经有稳定的工作了。当然还有我的头发越发稀薄了,鬓角也添了银发……
我用自己孤独的坚持,赢得了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也用孤独的坚持,点亮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时光不止,奋斗不息。我相信,命运不会亏欠任何人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