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镇新画卷
——竹山县得胜镇科学发展走笔
竹山县县委书记佘立柱(右一)深入得胜公园实地视察
竹山县县长龚举海(左一)深入企业调研
茶叶产业富民强镇
■通讯员 金智勇
特色产业遍及山村,矿产开发稳步推进,集镇建设全面升级,文明新风扑面而来……似锦五月,走进鄂陕交界的千年古镇竹山县得胜镇,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生机盎然、怡人和谐的新画卷。
立足“茶叶名镇、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文明新镇”的发展定位,得胜镇党委政府践行科学发展,努力建设基础牢固、实力雄厚、特色鲜明、产业支撑、经济繁荣、文明和谐的“秦楚明珠”。
特色产业富百姓
得胜镇是湖北十大名茶“圣水毛尖”主产区,有“竹山茶叶第一镇”的美誉。10多年来,得胜镇党委政府始终把茶叶作为富民支柱产业培植,建成8个茶叶专业村、丰产茶园1.7万亩、幼龄茶园8000亩。但受种植管理粗放、经营体制不活等因素制约,茶叶未能给农民带来最大收益。几年前,全镇有大小茶场10多家,各种茶叶品牌10多种,多数茶叶每公斤仅卖200元左右。得胜镇整合政策资金,通过培植种茶能人、送技术到茶园、以奖代补、茶园流转等方式,实现了重管理增效益的初衷。预计今年春茶创5500余万元新高,茶叶收入占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的三分之一。至4月中旬,得胜镇圣水村村民陈型堂一家春茶收入突破4万元。“今年春茶上市早,价钱好,得益于镇上茶叶管理体制创新。”提起种茶带来的收获,陈型堂满脸喜悦之情。
连日来,圣水村种茶大户柯晓华乐开了花,鲜叶一茬接着一茬卖,而且价格比别人都高,说起其中的“奥妙”,她如数家珍。她家种的25亩茶园,以前因不注重修剪、施化肥等管理,导致效益上不去。近几年,镇、村干部将她作为典型示范户培植,一年四季跟踪指导,补贴5000元巧施农家肥及饼肥,让她尝到了甜头。目前,她家春茶已收入6万多元,比往年增收40%。为整合“茶源”,得胜镇打破传统经营体制,走“专业合作社+加工车间+农户”携手合作之路,跨村组建合作社5个,建起高标准茶叶加工车间21个,结束了茶农贱卖鲜叶、加工各自为阵的历史,做大了“圣水毛尖”、“圣母银峰”、“圣母翠峰”等四个品牌,茶叶品质、价格得到大幅度提高。圣水村村党支部书记师利波介绍,今年全村1768人,春茶人均收入2600多元,比3年前提高了3倍。
今年,得胜镇围绕万亩花生大镇建设,推行干部包村、订单种植、服务到户等帮扶、激励措施,通过镇干部、技术人员跟踪服务和土地流转以及示范引导等方式,建成花竹、大桥、五道河、文峪河等6个千亩以上的示范村和花西路、得大路、白竹路三大花生产业带。目前全镇已种植花生8500亩,示范面积3500亩,良种普及率、地膜覆盖率达75%以上。“镇上、村里给我扶持,技术又到位,心里很踏实,等秋季卖了花生,立即盖楼房。”4月中旬,花竹村种植大户邬定武一边点播,一边和笔者聊天。他今年流转幼龄茶园50余亩,全部地膜覆盖种植花生,实现一举多赢。
工业强镇扬风帆
得胜镇有“百矿之镇”的美誉,蕴藏着丰富的铌稀土、磁铁矿等矿产资源。为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得胜镇内引外联、筑巢引凤,积极引进大客商,科学开采矿产资源。
为打造业主安心创业、放心发展的良好环境,得胜镇党委政府推行服务企业“八项规定”、“十个不准”,推出一站式办理、政企联席会等制度,不遗余力地解决一个个难题:投资3000万元架起变电站,架通22公里高压专线;投资520万元,新修6.5公里矿区水泥路;搬迁矿区、尾矿库区100余户村民,征用林、田地1300亩,兑付补偿金1100余万元;召开千人法制教育大会,成立矿区警务室,抽调3名干部派驻企业服务……全力营造“亲商、利商、留商、暖商、敬商、懂商、悦商”的投资氛围。
良好环境、优质服务,促使一个个投资项目相继落地生根。2009年以来,先后有福建、河北等地大客商落户得胜镇,注册成立闽胜矿业公司、永胜矿业公司等,投资均达8000万元以上。去年,得胜镇以矿产开发为主的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8亿元,提供财政收入950万元,占全年任务的380%,增幅居全县第一,荣获“全市进步乡镇”称号。
近日,闽胜矿业公司1500吨重型机械设备生产线建设项目已敲定,将在5月下旬举行的“女娲文化旅游节”上签约,总投资5000万元;铁精粉深加工项目正在论证、接洽。这些项目的实施,将使得胜镇实现由资源大镇迈向工业强镇、经济强镇的历史性跨越。
得胜镇党委书记、人大主席陶猛介绍,今年,得胜镇工业产值可达2.5亿元,财政收入突破1500万元;再过两年,工业产值力创3亿元以上,财政收入力破3000万元。
魅力新镇入画来
得胜集镇地处秦楚边关,是鄂西北著名的省际口子镇。过去,由于受资金、项目等因素制约,集镇房屋大多老旧、配套设施滞后,一遇雨天街巷污水横流,居民叫苦不迭。2010年7月22日,得胜镇发生百年不遇洪灾,集镇设施遭受重创……
去年以来,得胜镇顺应民意,大力实施集镇改造、房屋整修、河道治理三大工程,提升集镇整体功能,拓宽集镇发展空间,提高防洪抗灾能力,多管齐下,推动集镇“整容”,建设魅力新集镇。先后完成了集镇规划整体修编,做到“发展有规划,布局重特色,建设显亮点”;大手笔建设得胜大道,改造花西路、车站路、沿河路三条街道,新建下水道2500米、供水管道2500米、人行道仿古砖2.2万平方米,按秦楚风格整修集镇内681户商住楼,着力打造集镇 “金三角”;实施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投资1300万元,新建防护河堤1500余米,建成占地5000平方米的休闲、文化、健身广场及面积达2万平方米的得胜公园,提升了集镇功能。如今,每到傍晚时分,居民纷纷来到公园、广场,观景、跳舞、健身……呈现出一派和谐安祥的景象;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栽植街道香樟300株、名贵绿化树木500多株,新建仿古式石雕花坛258个,新安路灯24盏,建起垃圾临时处理场一座,添置垃圾桶150个、垃圾车2台,聘请5名环卫工人全天候清扫街道,抽调3名干部负责集镇环境整治,落实门前 “三包”,出台《得胜集镇管理暂行办法》,开展“小手拉大手”、文明经营户等文明创建活动,形成了集镇管理的长效机制。
如今的得胜集镇,华丽转身,悄然崛起为秦楚边关魅力四射的宜居新镇。“集镇变美变亮了,住在这里很舒心!”见证集镇变迁的56岁居民聂秀荣如是赞美。
眼下,得胜镇正着力推进“引凤工程”、“回归工程”,加快“秦楚明珠”商贸城建设、老旧建筑拆除重建等步伐,吸引在外打工的经商成功人士、农村人口进镇居住、创业,拓展发展空间,繁荣集镇商贸。明年,集镇居住人口将增到8500余人,城镇化率大幅提升。
集镇建设日新月异
得胜公园春意盎然
群众生活丰富多彩
文明新镇谱和谐
得胜镇把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关注和改善民生作为创新社会的抓手和落脚点,从群众最需要的事情做起,实现了“五化”。
农村公路“标准化”。近几年,得胜镇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扶持,推进农村公路标准化建设,兴修通村水泥路160余公里、入院到户水泥路70余公里,惠及14个村90%以上农户,让群众彻底告别了行路难。人居环境“宜居化”。大力开展村容村貌整治、“一清三化”,“三改一建”1700余户,改造危房760户,栽植绿化树5万余株,建绿化带、草坪3.5万平方米,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圣水、茶场、坛山、石底等宜居村庄成为一道亮丽别致的风景。灾后重建 “民生化”。2010年7月22日,得胜镇遭受百年不遇洪灾,被毁河堤2.1万米、堰渠5.5万余米、滚水坝10座,倒塌民房117户463间,文峪河、石底河流域1200亩农田变成了烂河滩。灾情发生后,他们不等不靠、自力更生,投资750余万元实施灾后重建,建成文峪河等村3个集中安置点,修复河堤7560米、堰渠2万余米,新建、加固拦河坝7个,复垦水毁农田950亩,复修机耕路22.5公里、桥梁5座,受灾农户全部搬进新居。住进新房的文峪河村灾民田升和说:“天灾毁了旧房,我在政府的帮助下盖起三层新楼,现在的日子比以前滋润多了。”
与此同时,启动了“福星工程”,新建四层12间占地2万余平方米的福利院,实现“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80%以上;合作医疗“普及化”,九年教育“一贯化”等民生工程,提高了群众的幸福指数,让百姓乐享科学发展的新成果。
党旗辉映放光彩
今年以来,得胜镇党委以“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为抓手,以落实“五个基本”、“七个体系”为工作重点,创新载体、丰富内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呈现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舞活龙头。得胜镇党委主要负责人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带头遵循各项规章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集思广义,激励镇村干部在工作中“用心”、“动脑”,出思路,想办法,做到思想同心、目标一致、工作同步;配齐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大力开展“党员培训”、“党员公开承诺”、“党员双比双带”等活动,形成了风清气顺、团结奋进、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舞活了各级支部龙头,积极争创“六好乡镇党委”及“五好村支部”。
带好队伍。坚持党委中心学习组学习和每月机关干部集中学习制度,镇党委书记带头上党课,党委成员带头学习、做笔记、撰写心得体会。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与班子成员、责任单位、责任人签订目标责任书,做到年初定目标,定期有督办,年中有考核,年底结硬账;狠抓 “作风建设年”活动及 “党员素质提升工程”,加大治庸问责,着力提升干部队伍想做事的信念、肯做事的作风、敢做事的精神、会做事的本领。
夯实堡垒。今年投资400余万元,新建圣水、八道关、坛山、大桥、石底、五道河等村,改造庙垭、文峪河、界岭、金明、茶场、文峪河等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配套一大批党建基础设施,解决了村级服务硬件不足的问题;结合 “村支两委”换届,选优配齐了花竹、复兴、五道河、界岭等村主职干部,注重培养年轻有头脑、有知识的党员进村班子,使村级班子成员年龄、文化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去年,共培养35岁以下入党积极分子35名,高中以上文化入党积极分子21名,其中女党员10名,结合产业发展及项目建设,创新思路,扶持壮大集体经济,解决村级组织有钱办事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