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党政代表团赴皖苏鲁豫考察系列报道之一
合肥:水绿交融 湖城共生
图为周霁(左一)、张维国(左二)等在合肥市新区由现代建筑和城中湖泊构成的天鹅湖黄金海岸与当地负责人交谈。
编者按:为加快推进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建设,市委、市政府组织党政代表团赴安徽省合肥市、江苏省徐州市、山东省临沂市、河南省洛阳市和南阳市学习考察,重点考察这四省五市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城市创建、产业建设、转型发展等方面的经验。为全面、深入报道此次学习考察活动,日报编辑部派出特别报道组随同采访,并及时发回相关报道。日报从今日起刊发“十堰党政代表团赴皖苏鲁豫考察系列报道”,敬请广大读者垂注。
秦楚网讯(十堰日报)记者 李东晖 兰瑞文 陶德斌 报道:10月13日13时,市委书记周霁,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维国率十堰党政代表团,从十堰启程,赴皖苏鲁豫四省学习考察。当晚22时许,代表团抵达本次学习考察的第一站——安徽省合肥市。
次日上午,在合肥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庆军,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黄同文,市委副书记熊建辉等领导的陪同下,代表团成员先后考察了天鹅湖“黄金海岸”、合肥大剧院、滨湖新区、滨湖国际会展中心等地。在滨湖新区召开的座谈会上,合肥市相关领导介绍了该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滨湖新区规划建设情况。
合肥市自古有“江淮首郡、吴楚要冲”之称,是全国唯一环抱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的省会城市,目前正朝着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方向迈进。“十一五”以来,合肥市抢抓中部崛起、产业转移等历史机遇,围绕工业化、城市化两篇大文章,紧扣“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的主题,大力实施工业立市、县域突破、创新推动等战略,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是全国发展最快的省会城市之一。在城市建设中,该市坚持道路先行,强攻主动脉,健全微循环,打通断头路,拓展出入口;坚持规划引领,实施新区开发、老城提升、组团展开、整体推进;坚持生态环保优先,着力做好“水文章”、“绿文章”,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善群众居住条件,让“大建设”直接惠及人民群众,城市形态实现了从“环城”向“滨湖”乃至“沿江”的历史性转变。合肥市积极创新建设管理体制,推行规划、设计、立项、招标、投资、建设“六分开”制度;创新政府指导方式,整合投融资平台、工程款拨付制度、工程建设管理制度;创新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实行分级统筹、建管分离;创新土地管理办法,实行阳光出让、双向约束;创新行政审批办法,实行阳光审批;创新招投标办法,实行“有效最低价中标”制度;创新拆迁安置办法,实行“三榜公示”制度,有力推动了城市建设与发展。
滨湖新区建设是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亮点之一。滨湖新区是合肥市“14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主城区、四个副中心、一个滨湖新区),是合肥新区开发建设的示范区、展示城市形象的新窗口、建设成为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的中心区。滨湖新区位于合肥主城区东南部,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96平方公里,是合肥未来通过巢湖步入长江、融入长三角的水上门户。滨湖新区于2006年11月开始建设,坚持“世界眼光、国内一流、合肥特色”的总体要求,按照“以人为本、创新引领、生态优先、文化提升、加快发展、湖城共生”的理念,高起点规划,大招商助力,快节奏推进,着力建设绿色新城。目前,滨湖新区建成区面积已达18平方公里,路网围合面积达3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过36万。
周霁在座谈会上说,近几年来,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十分迅猛,许多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尤其是滨湖新区的发展经验对我们打造十堰生态滨江新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周霁表示,我们要认真学习合肥市科学发展的理念。合肥市的发展理念非常超前,坚持高起点规划,坚持群众利益优先、基础设施优先、社会事业优先,突出生态环保,大胆创新机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我们要认真学习合肥市以国际化视野来谋划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做法,以国际化的宽阔视野和思维方式,努力推进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建设。我们要认真学习合肥市务实的工作作风,扎扎实实做好抓落实的各项工作。
张庆军说,合肥与十堰同属中部地区,在新兴产业及文化旅游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希望两地今后加强交流合作,为实现中部崛起作出积极贡献。
市领导董卫民、陈家义、吴世杰、邬泽华、贺盛有、罗金昌、梁吉祥、成佳刚、张歌莺、张慧莉、刘学华、卢富昌,各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市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与考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