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党政代表团赴皖苏鲁豫考察系列报道之二
徐州:转型发展 凤凰涅槃
图为徐州湖光山色映衬下的现代城市景色。
秦楚网讯(十堰日报)记者 李东晖 兰瑞文 陶德斌 报道: 10月14日13时30分,市委书记周霁,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维国率十堰党政代表团,从安徽省合肥市启程,奔赴本次学习考察的第二站——江苏省徐州市。17时许,代表团抵达目的地,开始对这座苏北历史文化名城进行考察。
徐州古称彭城,为华夏九州之一,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之称。现辖2市3县5区,总人口976万,国土面积1.13万平方公里,是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四个特大城市和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之一。徐州是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江苏省文明城市,在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评选中入围地级市50强。
近年来,徐州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江苏省振兴老工业基地、建设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等重大战略机遇,全力推动经济转型、城市转型、生态转型和社会转型,走出了一条具有徐州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一是加快推进“三重一大”,推动经济总量由小到大转变。把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城建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及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概括为“三重一大”)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六年高于全国和江苏省平均水平,去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550亿元,增幅居江苏省首位。二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层次由低到高转变。优势主导产业在转型升级中快速壮大,装备制造、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能源、商贸、物流、煤盐化工等六大产业均超千亿元,高新技术产业连续多年高速增长,服务业集聚发展全省领先,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大企业集团培育成效显著。三是加快建设中心城市,推动城市功能由弱到强转变。坚持把中心城市作为最大的发展优势,高起点编制城区总体规划,全力推动新城区、老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高铁生态商务区互动并进、协调发展。坚持精心精细精致精品理念,建成了一批全国一流的标志性工程,加快推进重大功能性项目建设,中心城区承载力和集聚辐射力显著增强。该市目前正在全力打造区域性产业、交通、商贸物流信息、教育、医疗、文化、金融、旅游“八大中心”,是淮海经济区20个地市中综合实力最强、辐射带动作用最大的中心城市。四是加快实施生态再造,推动生态环境由灰到绿转变。通过成功“创模”,目前城市森林覆盖率达30.8%,居江苏省第一,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3%,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5年超过300天。五是加快增进民生幸福,推动人民生活由安居到宜居转变。把住房、就业等民生作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头等大事,实施9大类19个民生幸福工程,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健全,群众幸福指数大大提升。
14日下午至15日上午,在徐州市委书记曹新平,市委副书记、市长朱民,市政协主席庄华平等领导的陪同下,十堰党政代表团成员先后考察了徐州规划馆、徐州名人馆、科技广场等处,详细了解徐州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考察中,周霁表示,徐州市坚持科学发展、转型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他说,徐州位于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是淮海经济区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十堰地处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目前正在全力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十堰和徐州一样,同样面临着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机遇,徐州经验对十堰来说,是可学可用的。我们要认真学习徐州转型发展的成功经验,坚持“科学规划、以人为本、遵循自然、生态环保、集约节约”等理念,积极创优发展环境,加快推进城城统筹、城乡统筹发展,突破性抓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各项工作。我们要通过考察学习,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提高认识、寻找差距,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真抓实干,迎头赶上,全力推动十堰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跨越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