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团抵达滨湖国际会展中心。该中心投资一5亿元,是安徽省规模最大、配套设施最齐全的会展中心
图为合肥市广电中心大楼。新颖的造型传递出时尚、国际化的气息
图为合肥市政务大楼前的广场,宽阔整洁,与大楼相得益彰,成为一景
秦楚网讯 记者 阿甘/文 陶德斌/图 报道:
10月14日上午一大早,十堰市党政代表团开始了本次考察的首站之旅——学习了解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滨湖新区建设情况。短短的3个半小时考察结束后,考察团每个人仿佛都被“激”了一下,内心久久难以平静。吃惊?钦佩?振奋?惭愧?压力?亦或是五味杂陈。
相似的曾经不一样的现在
安徽省合肥市虽然距十堰市千里之遥,但很有共通之处: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上的“庐州”和“郧阳”齐名天下,而且600年前在武当山大兴土木的朱棣就是安徽人。都是以水为荣的城市,十堰有丹江水,合肥有巢湖。都是汽车城,十堰有东风,合肥有江淮、安凯、昌河;都面临着城市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合肥充分利用濒临巢湖的优势,建设滨湖新区;十堰利用南水北调的契机,作出建设生态滨江新区的战略选择……作为内陆城市,合肥市跟十堰一样,也曾受地理、自然、交通等条件限制,发展步履维艰。
这次虽然是走马观花式的一瞥,眼前的合肥却让考察团眼前一亮:市区道路宽阔整洁,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标志性建筑比比皆是,颇具现代大都市的风范;生态绿化卓有成效,抬眼见绿,“城中有园,园中有城”特色鲜明,特别是滨湖新区的城市面貌,让我们这些来自“国家园林城市”的人都暗暗赞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善,黄金海岸、大剧院、国际会展中心一应俱全;城市布局格局清晰,主城区、政务文化新区、滨湖新区、四大区域组团,环环相扣……
在随后举行的座谈会上,听完合肥市近几年发展情况介绍后,我们更是大吃一惊:当今的合肥市不仅打破了交通瓶颈,公路网、铁路网纵横交错,而且新桥国际机场即将投入运营,合肥新港也正在新建中,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正在逐步形成;拥有高等院校60所,各级科研机构344个,科技孵化产业厚积薄发;现有35个工业行业、200多个工业门类,拥有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电子信息等八大重点产业,产业基础已经今非昔比;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5平方米,全年空气质量良好率超过300天,两次荣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十一五”时期GDP年均增长17.9%,总量已达2702.5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平均增幅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
“合肥模式”创造“合肥速度”
合肥的腾飞得益于2005年7月起的“大建设”、“大拆违”。一年多的时间,合肥市一口气拆除违法建筑1380多万平方米,而且实现了“零补偿、零事故、零冲突”,被当时的国家建设部誉为“合肥模式”。在此基础上,从2006年3月起,强力推进“大建设”。截至2012年9月底,“大建设”已集中完成1571项工程,累计投入1433亿元,相当于“九五”、“十五”时期总投资的5倍多,创造了又好又快的“合肥速度”。
此次考察,合肥市不仅给予热情接待,而且毫无保留地介绍了自己的发展经验,充分体现了两城之间的深情厚谊。
经验一:坚持道路优先,强攻主动脉,健全微循环,打通断头路,拓展出入口。
经验二:坚持规划引领,实施新区开发、老城提升、组团开展、整体推进战略。
经验三:坚持生态环保优先,着力做好“水文章”、“绿文章”,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经验四: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善群众居住条件,让“大建设”直接惠及人民群众。
这四条经验,在滨湖新区短短6年的建设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图为天鹅湖黄金海岸人造沙滩,湖中心的喷泉高达168米,高度国内第一。 图为10月14日上午拍摄的巢湖景区北岸一角。5月2日,合肥市发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及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与旅游发展规划五大方案,面向全球招标。 横空出世的滨湖新区 “十五”末期,合肥市同十堰市一样,面临着城市发展空间不足的矛盾。为了充分利用濒临巢湖的优势,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顺应全市人民的期盼,合肥市决定兴建设滨湖新区。这一点与十堰市建设生态滨江新区的战略选择如出一辙。 滨湖新区位于巢湖北岸,规划总面积196平方公里,2006年11月15日正式启动建设。在建设过程中,滨湖新区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滚动发展、快字当头的思路,实施大开放、大招商、大生态战略。 城市建设,规划先行。滨湖新区总体规划坚持“高起点、国际化”的原则,于2006年春节后面向全球招标,从102家报名单位中,选择8家国内外最好的设计单位竞标,形成最终的规划方案。 始终坚持“四个优先”原则,即群众利益优先、基础设施优先、社会事业优先、聚集人气优先。在建设理念上,坚决避免把新区建设成富人区,让建设成果尽可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新区市政道路和配套水、电、气、热等各种管线超前建设、一次到位;大力兴建学校、医院、文化馆群、会展中心、休闲娱乐等公共事业项目;坚持快字当头,不仅把项目招进来,更要使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早开业、早形成就业和税收,聚集人气,拉大新区消费需求,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突出生态环保。滨湖新区始终坚持“保护生态、修复水生态、治理污染、不新增污染”的工作思路,提出“城湖共建,协调发展”的理念,在城市和小区引入雨水收集、中水回用系统,“不让一滴污水流入巢湖”;新建小区全部实施精装修交房,避免二次污染;同时开展巢湖岸线生态整治工程,恢复湿地功能,让城与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近6年的时间里,通过市场化融资,滨湖新区累计投入690.75亿元(自建投资242.04亿元,招商引资448.71亿元),建成区面积达24.6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已经超过36万人,初步形成交通畅通、生态良好、医疗健全、教育完善、购物方便和休闲舒适的居住环境,区域性金融商务中心、行政办公中心、会展旅游中心、文化体育中心、创意发展中心和商业居住中心呼之欲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合肥近几年经济社会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再一次证明了“发展就是硬道理”的名言。尽管十堰作为地级市,在诸多方面与合肥不具有可比性,但城市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矛盾终归是有共性的。合肥的经验,有一些是跟我们不谋而合的,或者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实,十堰市近几年的发展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亮点纷呈,可圈可点。但抛开其他因素,单就城市发展速度而言,我们不得不承认,合肥的视野更开阔一些、步子迈得更大一些、动作更快一些,所以发展得更好一些。 合肥的经验启示我们,一座城市要实现快速发展,需要国际化的视野和科学的规划,同时也需要担当的精神、创新的能力和务实的作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