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也开玩笑吗?
朱士泉 沈贤洋
孔子是圣人,在常人的心目中,圣人永远都是高高在上的,正襟危坐,传道布经,一脸的严肃,其实不然。生活中,孔子也开玩笑,不过,他所开的玩笑,有档次,有高度,有趣味,体现了他一贯的道德主张和人格魅力。
有一次,孔子到了武城,武城地方长官是孔子的学生子游,刚进这个小地方,远远地就传来了悠扬动听的琴瑟声。孔子听了以后,莞尔一笑,脱口而出:“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听了这话,心里难免咯噔一下,很是觉得蹊跷,老师怎么说出这样的话,您向来不是主张礼乐诗教吗?您不是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难道武城就不需要礼乐教化了?于是就对孔子说道,从前我听老师教导我们说,做官的学习了,就会有仁爱之心,老百姓学习了,就容易听使唤。武城虽小,教化必须呀!真是“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孔子听到子游这么一说,马上就意识到了刚才自己说错了话,立即纠正道:“学生们呀,子游的话是对的呀,我刚才只不过是同他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罢了。
你看,孔子用开玩笑这种方式,轻而易举地就化解了一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尴尬与对立,这个玩笑实在高明。
孔子不怕在学生面前丢面子。尽管他向来都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养颜渊》)的人伦秩序,但自己做错了事说错了话,从来不诿过于人,体现了孔子知错即改的可贵品质。在孔子身上,他绝不主观臆断,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唯我独尊(“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他痛恨那些顽固不通的人(“非敢为佞也,疾固也”《论语·宪问》)。他曾说过“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他感叹“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公冶长》),他本人就是一个有错立马改正的践行圣贤,因而,当我们看到孔子坦然地在学生面前认错的时候,心中不免产生了如许温暖亲切的美好感觉,原来圣人是这般平常呀。有了错,不改永远是错,正如孔子所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改了就是美德,也正像孔子的弟子子贡所言“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今天的教学理念、教学活动与过去已相去甚远了。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仍然不无遗憾地看到有少数教师,在学生面前明明是自己说错了话做错了事,却要死守所谓的“师道尊严”,不敢也不愿在学生面前认错,甚至千方百计地掩饰自己的过错,生怕一认错,就丢了面子,失了尊严,从而威信扫地,抬不起头来。这是一种多么可怕的“虚伪”呀。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学生看重的不是某个人的个人威信,而是你在“传道授业”时的正确度和亲和力。如今的学生接受的信息渠道很多,获取的信息量很大,当老师的如果在学生面前玩忽悠,结果会忽悠自己。不要总认为自己比学生高明多少,还是韩愈说的好“学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只有蹲下身子,与学生做学友,不怕在学生面前“露馅”“丢丑”,并勇敢地知错就改,才会赢得学生真正的尊敬,如此,“师道”与“学道”才会闪耀出璀璨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