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凤鸣
什么是散文,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因为它的含义和范围一直伴随文学的发展而演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除诗、词、曲、赋之外的文章,都被称为散文。今天我们说到的散文,基本上是指同诗歌、小说、剧本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其内涵也极其广泛。
散文短小精悍,文情并茂,不拘一格,自由灵活,历来被誉为美文。散文绘景状物,记事写人,挥洒自如;描写抒情,叙述议论,兼采并用。好的散文,可以让读者看到生活海洋中的五光十色,听到大千世界的喜怒哀乐,领略思想哲理的铁树银花,收获精神田野上的鲜花硕果。因此,历来的散文大家都追求散文的结构美、意境美、风格美和语言美。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无数个散文大家,他们都是卓越的语言大师。著名的“唐宋八大家”,还都是著名的诗人。他们借助诗歌的语言艺术,构建起绚烂的散文意境,把散文的语言美,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峰。
我觉得我们不论写作或是阅读欣赏散文,都应认真的向前辈大师们学习,借鉴语言艺术,以形成具有自己艺术特色的语言美。我以为散文语言美的重要性,怎么说都不过分。打个不恰当的比喻:一个美丽的少女,如果是个结巴,那与人交往,该是多么大煞风景啊。如果再口吐污秽,那就真是鲜花插在牛粪上了。我个人以为:语言美,就是一篇散文的漂亮外衣,一眼看下去,让人感到愉悦,感到美丽,文章才能读下去。
我时常见到一些作者的散文,有的句子冗长,就像懒婆娘的裹脚布;有的语言无味,像一杯白开水;有的辞藻华丽,脂粉腻人,好似驴粪蛋裹了一层霜;还有的不加修饰,缺乏动感,如同老和尚的帽子—平不塌。语言如此糟糕,就算你的散文内容再好,主题的调子再高,恐怕读者也难以读下去。毕竟青年男女找对象,第一眼看的是外貌。估计读者对文章的取舍也是这么个道道。
散文没有小说曲折的故事情节,来引人入胜。散文没有迭起的戏剧高潮,来令人心动。散文篇幅短小,要靠语言的锤炼取胜。著名现代散文大家秦牧先生曾说:“一座大山上有小堆的乱石,时常无损于大山的壮观。但如果一个小园中有一堆乱石,就很容易破坏园林之美。同样的道理,短小的文章特别需要写得简洁和优美。任何的败笔冗笔在篇幅短小的文章中,时常显得格外刺眼和难于掩饰。”照秦牧先生的说法,语言美否,简直就成了散文的筋骨命脉,似乎可以决定一篇文章的成败了。
我以为,追求散文的语言美,作者应努力构建语言环境的美,根据自己不同的心境,去创造不同的语境。有时如大江东去,澎湃激荡,让读者感到血脉喷张,慷慨激昂;有时犹如饮下一杯醇浆佳酿,使读者如痴如醉,回味悠长;有时如同知心好友聊天话家常,令读者倍感亲切;有时如同春江碧透,澄澈见底,让读者神清气爽……
我个人以为散文的语言美,应该努力去追求生动的美、朴素的美、节奏的美和简洁的美。当然,还可以总结出其他别样的美。
我们先来说生动的美。散文语言要形象生动,如春风摆柳,有立体感。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境,如见其人。且看鲁迅先生《好的故事》: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柏,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浆,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一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合;刚一融合,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型。”这段文字,鲁迅笔下的自然景物充满了动感和光感,富有诗情画意,有情调,有气氛。在水面上所呈现的倒影的铺展与碎散,描写的尤其具体而优美。使人如临其境,体现出了一种如古人所说的“如境如图”的语境。
散文语言的朴素美,正如一杯清茶,很淡很淡,经过读者的细心品尝,它会越品越香,回味无穷。语言的朴素美,犹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并不是不要作者对语言进行精心加工,反复锤炼,而是不要过分使用丽词艳句,夸饰堆砌。散文的行文造句,应结合语境,从内心深处自然流出,朴素平实,又不失深切动人。这正犹如气质高雅的女人,她总是化淡淡的妆,来体现自己的天生丽质,而不会把五颜六色的脂粉都涂抹在脸上。我们很多人读过朱自清的《背影》,孙犁的《荷花淀》、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这些散文大家的文章,语言平实的如同拉家常,但却是脍炙人口,令人唇齿生香。当下的散文创作中,有一种半文半白,诗赋两不像的文本,它闲适、随意、感伤,很具有消费性,也在学生中很时尚。它辞藻华丽,却没有思想。我个人并不反对这类散文,因为正是这些散文的存在,才映衬出了经典散文的美学价值。
我以为散文的语言还应该有节奏的美。因为汉语本身是有声调节奏的。中国古代的散文,尤其是“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是很讲究声调起伏、叠字叠句,长短交错的。他们的文章交错使用排比、对偶、借代、拈连、顶针和回环等修辞手法,音调和谐,流转自如,富于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如柳宗元的《封建论》中的一段: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
这段文字,长短交错,节奏分明。声调铿锵。虽是一段议论,却令人听来悦耳,读来顺口。我以为,我们现代学习散文创作,也应该努力追求语言的节奏美,使之情文并茂,音义兼美。
最后谈谈散文语言的简洁美。我个人认为散文语言的简洁流畅,应该是散文的固有秉性。唯有简洁,才能畅晓明白。前边我们在讨论散文语言的动态美时,例举了鲁迅先生的《好的故事》,这篇散文同时也是语言简洁美的典范。它笔简意丰,干净利索,毫无冗词赘句,有一种简洁潇洒的美。
散文的语言美,行文多寡长短,抑扬高下,节奏快慢、修辞使用,虽无一定之律,却有一定之妙,把握它,主要靠多练习、多实践、多思考、多阅读、多借鉴。这里的“一定之妙”,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只要持之以恒,细心揣摩,多写多练,是可以把握散文语言的音调美、旋律美、节奏美,并进而创造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美感语言。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拙见,不当或谬误之处,还请方家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