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堵河文苑
拜读余秋雨
发布时间: 2008-11-25 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丘 山

  他不仅仅是一个散文家,更是一个远行者。
  他无心批判却有意比较,无心欣赏却有意探索。行走着,是他对自己生命的解读;书写着,是他平静而渊博的智慧输出。
  观光,只是余的远行附带。远行的终极目标,是要明晰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内质。追寻各地生活背后隐藏的文化历史,以及不同的地域文化形成的背景,分析比较中西文化的融合与背叛,相通和相斥,从而展望着各地文化的未来,倾诉着终极的人文关怀。
  绵延千日,跋涉万里,他企图访遍世界上的每一个文化符号,企图解读历史上的每一颗闪光泰斗。在与废墟对峙,与灵魂碰撞的每个刹那,余对某些瞬间的历史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对人文,也悟出了真实之中的虚伪,表象背后的真实。
  他认为真正的文化人,必须关注历史的真相和现实的逻辑。一味囿于某一个领域自我封闭的人,根本无法看出自身的缺点和瑕疵。因而在余的思想行程中,更多的是中西文化比较的探究。在看清和读懂西方的时候,顺便也读懂了中国。
  作者思想放纵万里,但始终以人类和平和谐为根本写作基础,抱着对历史、对社会的终极关怀,在和中西文化的每一次比较中,或者是他激动的喜悦,或者是他厚重的隐忧。正如作者自己而言,比较历史,我们的态度暧昧,比较科技,我们自愧不如。这样,中国便呈现了两头的失落,两方的缺失。
  人们的观念因为历史事实而改变,而在改变过程中,有太多的争斗和辩论。总有那么些先知们,他们在固有的现实中因为自己前瞻性的思维而遭到无知者的嬉笑和排斥。历史就是这样,整体性的无知,整体性的愚昧,便容不得任何所谓的异化的"另类"进入自己的世界。人们固有的习惯性思维导致了自己接受新知时的恐惧和极度排斥心理。
  唯一值得我们自豪的是,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源流并未曾因某一次战争的侵袭,或某一个朝代的更替而断代或者泯灭。很多时候,是时代在统领着文化前进,但真实情况却是时代往往被厚重而博大的文化所同化。文化,在很多时候可能会受到政治的波及和牵制,但能使社会真正依附而发展的,仍是固有的或者新兴的文化氛围。
  文化不会因个体的刻意删减而遭到删减,相反只能由它去删减某个时代与自己不相附的枝枝节节,最终还是会让整个时代随着文化潮流的盛行而盛行。不必刻意的改变或拒绝某种文化现象,文化的产生,发展,存在和更替,不会因为某个个体的干扰而改变。个体,只能依附某种文化而生,
  之所以说中国可以略微自豪于自己的文化发展态势,是因为相对于西方,我们的文化继承和文化传扬一直是连贯性的,并且是生生不息的。
  余秋雨的脚步行的太远太远,涉及的人文关怀范围太广,我们只能让他领着自己,去历览一处处的败砖残垣,并在他的字里行间寻找到一种凝重的深沉反思和一种肩担千秋的文化道义,再加上一些对历史中是非功过的越位理解。仅此而已!
  毕竟,这个远行者,一直在路上,领着我们前进……  (文章来源:今日竹山网)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