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关于新阶段扶贫开发“一主两翼”的工作方针,为了充分发挥部门优势,有效整合多方资源,经县人事局、扶贫办共同研究,将联合开展扶贫培训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该工作将以国家“一主两翼”扶贫工作方针和县委“人才兴县”战略思想为指导,以加快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及帮助贫困农户增收脱贫为目标,以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为重点,按照“政府推动、基地承办、部门支持、市场运作、农民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扶贫培训工作,为逐步提高乡村劳动者素质,培养造就更多的农村实用人才,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全县扶贫培训及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主要对象,包括参与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和本级扶贫、人事部门开展的各类培训。具体为初、高中毕业生未升学、就业的农村青年;农村现有贫困劳动力及外出务工人员;留守农村务农的劳动力等。
结合农村实际,着眼多方需要,在积极参与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的同时,今年着重开展四种形式的扶贫培训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使参训的农户科技致富带头人达到8000人,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达到2000人。
1、开发式培训。主要面向初、高中毕业生未能升学、就业的农村后备青年劳动力。本着自愿入学、自主择业(专业)的原则,以技能培训为主体,转移就业为目标,通过学历教育或一年左右的职业技能培训,为他们离土离乡、实现从农村到城市的转移奠定基础。
2、补缺式培训。主要面向农村现有离土不离乡的剩余贫困劳动力及外出务工人员。在其自愿的基础上,针对各自需要,通过3至6个月的补缺培训,为他们外出务工提供技能支持和帮助。
3、适应性培训。主要按照劳动力市场及用人单位的需要,本着“干什么、学什么、教什么”的原则,通过2至3周的强化训练,为用人单位提供适应岗位需要的务工人员。
4、适应性培训。主要针对现有留守农村的务农劳动力,针对八大产业的实用技术需要,采取聘请专家、深入村组、现场教学、示范操作等办法,培养和造就一批能掌握新型技术、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扶贫示范大户和农村人才队伍。
通过培训,着力提高现有富裕劳动力和后备青年劳力的技能水平,为离土离乡、转移就业打下坚实基础,使留守农村的务农劳力掌握更多实用技术。为加快农村人才开发搭建平台、创造条件。
竹山县人事部门将负责对培训对象建档立卡,纳入县乡(镇)农村实用人才库,实行跟踪服务和管理。对符合农民职称评审条件的,经评审后,免费授予相关职称。对符合市、县、农村实用拔尖人才选拔条件的在选拔推荐时优先。(周贝安 王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