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学慧:扎根竹山,奉献青春
我叫吴学慧,来自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06年7月毕业于武汉科技大学,作为服务西部计划的志愿者来到竹山,在竹山县广电局服务,今年留下后继续在县广电局工作。
一年多来,在竹山县从事志愿服务,我深切感受到每天都是充实的、快乐的。在单位领导和同事们的教导和培养下,通过实际工作的锻炼,让我在思想、工作和生活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收获,为我立足社会、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财富。在竹山志愿服务的经历,激发了我的工作热情,增强了我的社会责任感。或许我的岗位是平凡的,但却给我真正地带来了新的力量、新的理念。我相信,今后无论自己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无论在什么地方工作,我都不会忘记自己挥洒过汗水、播种过希望的这片热土!
昨天,我们积极响应时代的召唤,参加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选择了扎根西部、扎根竹山。今天,我们留下来了,怎样做才对得起当初的选择,对得起竹山人民对我们的期望呢?这是我现在经常思考的问题。
一是要调整心态,转换角色。从学校到社会,环境变化非常大,需要时间来适应。即使在竹山工作的一年里,我们的身份和身边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过去我们是大学生志愿者,在单位从事志愿服务,今天我们是竹山的干部,要在这里长期待下去。过去,我们是客人,周围同事对你格外热情,而现在你是主人了,大家也熟悉了,身边的同事可能不会再像以前那样热情了,这都很正常,我们要适应。我们现在是主人了,必须有主人翁的精神,看重自己的单位,热爱自己的工作,努力地做出业绩来。我现在是电视台专题部的一名记者,以前当志愿者的时候,外出采访都是跟随其他老记者一起,显得轻松些;而现在是一个人外出采访,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要独当一面。电视新闻工作实践性很强,记者职业也有其特殊性,在工作中,记者必须切入实际、深入群众、贴近生活,才能积累丰富的新闻题材。在电视台的几个月,我几乎每天白天都外出拍摄、采访,晚上加班写新闻稿件,周末经常都有外出采访任务。几个月来,我跑遍了竹山县17个乡镇的山山水水,从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读书人,成长为“事事关心、处处留意”的社会人、机关人。
二是要加强学习,提高能力。我们刚刚步入社会,对社会都是一无所知,面对社会,我们就是小学生。在学校,我们学的都是一些理论的知识,如今走上社会,不仅需要人际交往能力,而且需要组织协调能力。就我现在所从事的记者岗位来说,需要的知识是专业的、务实的,而不是泛泛而论、夸夸其谈的。例如,摄像机的使用,拍摄画面的角度,与采访对象沟通等等。以前我在学校学的是英语专业,跟记者这一行联系不大,现在为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能力,这就迫使我不得不去学习。针对业务这一块,我加强了对电视新闻采编、电视新闻制作等方面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学习,同时也加强了对竹山政治、经济、人文、地理等各方面的情况了解和学习。一方面要去学习专业书籍,另一方面是虚心地向身边的同事请教,还要利用工作机会多看多想多做多练,千方百计地把自己不会的学会,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工作内容和业务技能。现在,我已基本掌握了电视新闻采编与制作等专业技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要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适应广电新闻工作的需要。
三是要安心工作,乐于奉献。既然我们选择留在竹山,就要安下心来,要有扎根竹山的决心和奉献竹山的精神。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踏踏实实、勤勤恳恳,一步一个脚印,不怕从琐碎的小事做起,不怕多出一份力、多流一点汗,努力地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融入到新的工作环境中,惟有这样才能羸得大家的信任、创造展示自我才华的平台。像我们记者这个职业,就是要随叫随到,特别是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无论是白天、晚上,还是天晴、下雨,我们都要毫不犹豫地扛起摄像机及时赶到事发现场。平时的一些会议新闻采访,都要尽可能提前到会场做准备。记者是一份常干常新的工作,但我始终要求自己做到“脑勤、腿勤、耳勤”和“不怕苦、不怕累”。一年来,我下乡采访60多次,在城区采访80多次,突发事件采访10余次,参与制作新闻专题12期,累计撰写新闻稿件150多篇,使自己逐渐地由原来的“外行”变成“内行”。
总之,我决心与留下的学友们共勉,在竹山扎下根来,在奉献中成长起来,在工作中做出成绩来,把无悔的青春留在竹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