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从部队转业回到山城,被分配到一个偏远乡供销社办公室工作,当初还有点不想去,但亲友说能进入这样的单位,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在什么都要“票”的年代,还是有“便宜”可捡的。
在乡镇供销社工作期间因为我是单身,计划物资的“便宜”我是一点没有捡到,却深切感受到交通的不便之苦。乡政府驻地与县城有六七里路,虽说有一条简易公路,但土路穿越几座大山,公路用泥土和石头简单铺筑而成,宽的地方有三四米,窄的地方只有一车之距,还开凿在悬崖上,人走在路上朝下一看就发晕,车走起来就更困难了。那时乡里没有通客车,乡村的物资运输大都靠人背马驮,人们出行都搭乘拖拉机、货车,或者只好靠两条腿步行了。
每当有货车到供销社拉农副产品时,想进城的人都早早到供销社来打探货车返城的日子。有次星期天,我因有事要进城参加一个业务会议,正巧赶上一辆拉山货的车要进城。当货车要走时,司机发现一位女孩子偷偷爬上这辆堆满货物的货车,躲在篷布下,不肯出来。开车师傅硬是将哭泣着的女孩强硬地拉下了货车,只见她满身尘土,坐在地上嚎啕大哭。我一问才知女孩在县一中上高中,今天必须到校,明天好上课。我只好做司机工作,可驾驶室连司机已有3人了,但开车老师傅想到我是供销社的人,还算听“我的话”,给足了面子,答应再挤一下,女孩才挤进驾驶室,一同返城了。20多年过去了,这位女孩为坐货车出行而嚎啕大哭的惨状,还铭刻在我心中。
就连我在本地有坐车优先的人,也体会了“一票难求”的苦难。1988年春节我回老家过年,虽然老家有客车,但每天只有一趟,天刚亮,我就早早赶到县车站购票,一看“猎耳洞”式的售票窗口早已挤满了乘客,虽然在冬天我却被挤得大汗淋淋才买了一张票,但进站时,却发现昨天才花110元买的一块新手表在买票时被小偷摸走了。
因工作变迁,九十年代初离开了供销社,一别就是二十多年。今年十一前夕,再次重走第二故乡,发现通往“故乡”的路都铺上水泥路,宽敞而平坦,路上车也多了起来,有小车、面的、摩托、客车。通村水泥路还在向大山深处村延伸,村民们不再为出行难而发愁。道路好了,人们的观念也在迅速改变,有的人买车跑起了运输,有的人往返城乡之间做起了生意,山乡经济也繁荣起来了。
回望乡路,在并不遥远的三十年的行走中,我真切地见证了乡道的变迁,也见证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跨越和发展。(苗东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