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一日,在乡下教书的袁胜敏,从电子邮箱给我传来一篇万字左右的短篇小说,原题叫《掌门常天行》,说是自我感觉比以前写的几篇不一样了,请我看看;还说全国重点文学期刊——深圳《特区文学》准备刊发,初审都过了。
我感到惊喜,更有些吃惊。
十多年前,我在《竹山报》堵河副刊做编辑。那时候,县里的文学气氛很活跃,华赋桂、吴默等常有小说佳作问世,张静峰、吴明斌、周玲等散文好手,也时常赐稿,副刊的文艺色彩很浓。其间,经常能收到刚到乡村小学教书的袁胜敏写的小小说,千吧几百字,故事曲折离奇,多有一个“欧亨利”式的尾巴。为了丰富版面的体裁类别,袁胜敏的小小说时常能在“堵河”副刊上露一回脸儿。但大多只是在报屁股上,占去巴掌大个地方。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写了十年小小说的袁胜敏,可能觉得篇幅短小的微型小说过不了 “文学瘾”,开始弄起中短篇小说来,写乡土的《栗子沟》、《谣言》、《老广的试验》等作品,一度在今日竹山网上受到热捧,网络美女主持卜卜,甚至还给他做了个视频专访,大有一路飘红之势。但在我看来,这批小说虽然有故事,有一定的生活含量,可读性较强,可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文学意韵还远远不够,要想真正登上文学的大雅之堂,尚待进一步打磨提练。
揣着一颗好奇的心,我开始在电脑上浏览这篇小说新作。渐渐地,心灵开始感受到一些触动的力量。
小说的主人公常天行,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光棍,无儿无女,独自一人在绿松石矿山上为人守看矿洞,被人戏称为“掌门人”。隆冬时节,山上一片荒凉,恰如他孤寂悲凉的内心世界。在孤独、恐惧、困苦的时光中,他结交了上山放羊的中年妇女“红棉袄”。正如这火红的色彩成为隆冬荒野一抹亮色一样,这个连名字都不清楚的“红棉袄”,成为常天行精神荒原上一束火光。没有甜言蜜语,没有浪漫表白,甚至连手都没有碰过一下,但爱情的种子却在他心底若隐若现地萌发,对她超出生理的莫名牵挂与日俱增……故事却在这里发生了逆转:常天行遭到一伙强人的劫持,在大年三十前捡回一条性命;“红棉袄”的丈夫遭遇矿难,终生瘫痪。在这凄悲的氛围中,独自一人留在山上过年的常天行,听到远处传来噼噼剥剥团年的爆竹声,百感交集,不禁想起在村子的那一头,正在经历苦难的“红棉袄”一家,该会怎样团年?小说在这里嘎然而止。
小说之所以打动人心,是因为它带着我,走进了一个个寻常人物的心灵深处。反映人生人性是文学亘古不变的主题。文中的常天行、“红棉袄”,在当下生活中随处可见,属边缘一族、弱势群体。许多数人,正如文中的矿老板刘必富一样,对他们漠不关心,很功利、很麻木地看待他们,作者,却以细腻的笔触,平等、同情的态度,去描摹他们的情感需求,展现他们的善良真诚。让读者感受到,他们与我们每个人一样,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同样渴望爱情友情,期盼得到他人的关爱和尊重,他们甚至就是我们身边的熟人、朋友乃至亲人的化身……
小说的结尾,让我想起了一个属于“小小说大师”欧亨利的专有名词:“含泪的微笑”。正经历的巨大苦难,让两位主人公的新年充满“泪水”,但稀稀落落的鞭炮声,又会带来一些喜庆的气息;孤身一人在荒山上过年的常天行,来不及顾影自怜,却在内心深处为另一名苦难人物“红棉袄”担忧,让人感到一丝人性的温暖……生活原本就是这样悲喜同行!
编辑的眼光真准,这篇写寻常小人物的小说,很快就发表在《特区文学》2010年第三期上,题目改成了《掌门人》。不仅没有删减,意犹未尽的编辑大人,还给在结尾帮他“续写”了一段。《小说选刊》、《小说月报》后面存目中,袁胜敏和他的《掌门人》榜上有名。
祝贺袁胜敏,在文学追梦的征途上,他完成了一次蜕变和跨越。
我感到惊喜,更有些吃惊。
十多年前,我在《竹山报》堵河副刊做编辑。那时候,县里的文学气氛很活跃,华赋桂、吴默等常有小说佳作问世,张静峰、吴明斌、周玲等散文好手,也时常赐稿,副刊的文艺色彩很浓。其间,经常能收到刚到乡村小学教书的袁胜敏写的小小说,千吧几百字,故事曲折离奇,多有一个“欧亨利”式的尾巴。为了丰富版面的体裁类别,袁胜敏的小小说时常能在“堵河”副刊上露一回脸儿。但大多只是在报屁股上,占去巴掌大个地方。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写了十年小小说的袁胜敏,可能觉得篇幅短小的微型小说过不了 “文学瘾”,开始弄起中短篇小说来,写乡土的《栗子沟》、《谣言》、《老广的试验》等作品,一度在今日竹山网上受到热捧,网络美女主持卜卜,甚至还给他做了个视频专访,大有一路飘红之势。但在我看来,这批小说虽然有故事,有一定的生活含量,可读性较强,可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文学意韵还远远不够,要想真正登上文学的大雅之堂,尚待进一步打磨提练。
揣着一颗好奇的心,我开始在电脑上浏览这篇小说新作。渐渐地,心灵开始感受到一些触动的力量。
小说的主人公常天行,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光棍,无儿无女,独自一人在绿松石矿山上为人守看矿洞,被人戏称为“掌门人”。隆冬时节,山上一片荒凉,恰如他孤寂悲凉的内心世界。在孤独、恐惧、困苦的时光中,他结交了上山放羊的中年妇女“红棉袄”。正如这火红的色彩成为隆冬荒野一抹亮色一样,这个连名字都不清楚的“红棉袄”,成为常天行精神荒原上一束火光。没有甜言蜜语,没有浪漫表白,甚至连手都没有碰过一下,但爱情的种子却在他心底若隐若现地萌发,对她超出生理的莫名牵挂与日俱增……故事却在这里发生了逆转:常天行遭到一伙强人的劫持,在大年三十前捡回一条性命;“红棉袄”的丈夫遭遇矿难,终生瘫痪。在这凄悲的氛围中,独自一人留在山上过年的常天行,听到远处传来噼噼剥剥团年的爆竹声,百感交集,不禁想起在村子的那一头,正在经历苦难的“红棉袄”一家,该会怎样团年?小说在这里嘎然而止。
小说之所以打动人心,是因为它带着我,走进了一个个寻常人物的心灵深处。反映人生人性是文学亘古不变的主题。文中的常天行、“红棉袄”,在当下生活中随处可见,属边缘一族、弱势群体。许多数人,正如文中的矿老板刘必富一样,对他们漠不关心,很功利、很麻木地看待他们,作者,却以细腻的笔触,平等、同情的态度,去描摹他们的情感需求,展现他们的善良真诚。让读者感受到,他们与我们每个人一样,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同样渴望爱情友情,期盼得到他人的关爱和尊重,他们甚至就是我们身边的熟人、朋友乃至亲人的化身……
小说的结尾,让我想起了一个属于“小小说大师”欧亨利的专有名词:“含泪的微笑”。正经历的巨大苦难,让两位主人公的新年充满“泪水”,但稀稀落落的鞭炮声,又会带来一些喜庆的气息;孤身一人在荒山上过年的常天行,来不及顾影自怜,却在内心深处为另一名苦难人物“红棉袄”担忧,让人感到一丝人性的温暖……生活原本就是这样悲喜同行!
编辑的眼光真准,这篇写寻常小人物的小说,很快就发表在《特区文学》2010年第三期上,题目改成了《掌门人》。不仅没有删减,意犹未尽的编辑大人,还给在结尾帮他“续写”了一段。《小说选刊》、《小说月报》后面存目中,袁胜敏和他的《掌门人》榜上有名。
祝贺袁胜敏,在文学追梦的征途上,他完成了一次蜕变和跨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