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堵河文苑
乱弹“文化口味”
发布时间: 2010-09-15 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罗 特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古人中到底不乏先知先觉之辈,善断世事。英雄之事与名人之作,不仅被历史的浪花淘尽,亦会被人的大脑更新、洗白。在《狼牙山五壮士》从小学教材中出局后,“鲁迅大撤退”又接踵而至,鲁迅作品被从中小学教材中清扫、拉运得不知所终了。对此,有人称“是文化与时俱进的需要”,呼应者亦不少。在这些解释中,说法殊多,思来想去,唯“与时俱进”最为中肯。选取这个骄傲的词汇,自然有时代的亲和性、也颇具政治力度,人们更不便说三道四。只要往政治色彩上一挂,有异议者就如同被法官逼问,欲说还休了。
  本人素性木讷,儿时就不长进,只隐隐约约的听启蒙老师说:《狼牙山五壮士》赞扬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运动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而鲁迅的作品则是对“万恶的旧社会深刻的揭露和无情的鞭鞑”。当这些历来被老师津津乐道为“文道结合”的典范从下一代视线中消失而无从探源时,我曾产生过愚蠢而又难以置信的猜测:不会是当初从老师那里听来的说法都是杜撰、现在意识到诸多谬误、要收回以便重新洗牌而缄口不言吧?一闪而过的念头迅速否定之后,又开始上下求索,幸谋明白人点拨,才大彻大悟。原来是“与时俱进”。无疑,当年抗日战争时,那种以身殉国,誓赴国难而在山谷中回肠荡气的呼声,已经没有“劳斯莱斯”的喇叭声动听,而“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投枪与匕首”,也没有“三点式”们迷你裙上下的酥胸美腿受看,于是,我想到了文化口味。
  口味源于需要,而需要又总是与时代相依为命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喝豆浆就算艳福不浅。如今,酸奶、可乐什么的一应俱全,商家还在捣鼓什么新玩意来算计消费者口袋里的钞票。连谈恋爱也不例外:自由恋爱大约发端于辛亥革命以后,当阿Q对吴妈钟情时,本能的直白,干净利落:“吴妈,我和你睏”。无奈一厢情愿,终成戏谈。时代的脚步腾腾腾的蹦跶到了五、六十年代,“绿色恋爱、低碳恋爱”在暮色苍茫中进行——缩手缩脚,犹抱琵琶半遮面,揣着一个“爱”字砰砰砰心跳不已,就是不敢吐口,偏要说成“我喜欢你”。如今,少男少女在大庭广众之中直撇而坦率、毫无惧色的抱吻已是司空见惯的事。这一切说明:所有的文化形象,用“与时俱进”都可以一言以蔽之。
  口味具有非理智性,它来源于感觉。四川、湖南人大多喜辣,因“刺激”而生成。外界刺激浇灌与满足了人的爱好,但遇佐料,非辣不食,日久成习,终于对这些刺激难舍难分,“海枯石烂不变心”。“三俗”也有如热腾腾的桑拿,对于一些人而言,正是在情感的默契与磨合中产生的对文化口味的自然契合,叫做“对味口”。口味具有主体的选择性,它易于感染。一度时期,中小学校园里出现过一种不正常的非主流文化现象:篡改古诗的搞笑风潮在潜滋暗长,口耳相传的是:“日照香炉生纸烟,一包纸烟抽一天,原本也想多抽点,可惜身上没有钱”之类,人们将板子打在学校和教师身上,认定这些恶搞行为是教育不当,却忘了这种风潮的源头,本出于搞笑大师赵本山在神圣的春晚殿堂里赢得一片欢声笑语的经典性创造:在说到“古诗(尸)?中国就有”时发挥得淋漓尽致:“床前明月光,疑是玻璃窗,几天你不檫,包管会变脏”,正是这种富于感染、堪为“楷模”的文化品味,“创造性”的开拓了践踏文化以博取一笑的先河。
  口味常与营养逆向冲突,对于“精神大餐”而言,“老古董”在慢慢贬值,渐行渐远。时髦与时尚,当然更为现代人喜闻乐见。去年,一篇“北漂姐妹双双被潜规则”的图文并茂的帖子,点击率一天就突破数十万,如今,诸如此类涉色、涉性的文字点击率一路看好,而真正有声有色的文章却闻津者廖廖。艺术精品早在商业大片前败得一塌糊涂,“正襟危坐”之作,正在且还将被人嗤之以鼻。不屑一顾。相当一部分人的文化口味,正是如此一副势利和功利的样子。
  人们寄希望于“传道授业解惑”。
  作为传承文化的语文教学,除了其所具有的工具性外,还要承担起思想素质与文化素质养成教育的任务。素质,既要着手于一贯又要着眼于长远。人的文化素质并非呱呱坠地而来,而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和文化气候中生于斯长于斯,“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十年磨一剑,才成就了“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差别性素质特征,文化口味亦然。我们需要在推陈出新中扬弃旧事物,这话用了几十年似乎也得心应手,但不能“倒脏水连婴儿一起倒掉”,特别是被我们历来引为自豪的文化传统。“文革”时期反“三名三高”,是因为“名作家、名演员、名教授”和“高工资、高稿酬、高奖金”脱离了“革命”的宗旨。现在反“三俗”,是因为“三名三高”高调回归、大模大样、惊心动魄的重返凡间的同时,文化市场五彩纷呈,在“乱花渐能迷人眼”中,目不暇接,文化市场的“桑拿化”乘隙而入,使“低俗、媚俗、庸俗”应运而生、耀武扬威。人的精神世界需要建设,良好的精神气候需要营造。“润物细无声”,要有充足的文化佳酿与美食才能满足人类旺盛的精神需求。如果维持与维护我们底气和底蕴的三精:民族精神、文化精英甚至国学精粹都被清扫殆尽的话,那么,“反三俗”的任务,恐怕只能由刀劈斧砍、“狗头铡伺候”去完成了。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