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楼台人城区创业的故事
近几年来,开放搞活进一步深化,广大农村涌现出大批敢于吃螃蟹的人,他们纷纷离开故土,或到都市、省城、沿海特区创业,或舍远就近到县城谋生,形成了到城市的打工热潮,紧邻县城的楼台乡就有这样一批活跃在县城的谋生创业者。
“小木匠”成了“包工头”
楼台乡挡鱼村2组农民范吉群,在当地是出色的“小木匠”。去年春,他单身一人来到县城在某家具店打工,其间学会了室内装修技术。今年正月初,范吉群举家租居县城,专门从事装修营生,4个多月时间,先后承包3桩装修工程,每月工资至少2000多元。5月底,范吉群回老家忙毕收割安种返城后,萌生了进城居住的想法,夫妻俩决定攒足钱后在城区买房定居,过上真正的城镇生活。
“山鹞子”成了“破烂王”
在城区桥头偏僻地带的一幢旧楼房里,住着近10家捡破烂、收废品和做煤球的楼台人。其中以捡破烂、收废品为营生的杜联山、杜联国,在该乡太山村被人称为“山鹞子”。为改变居住环境,今年正月他们来县城租居并从事这营生,每人每月购销废品收入均高于1000多元。5月中旬,手头有了积蓄的兄弟俩合伙购买一部三轮车来方便购销,并与河南、十堰、县城一些废品收购商人建立业务网络。杜联国还在县城娶妻成家,兄弟俩成了小有名气的“破烂王”。
“庄稼汉”成了“菜老板”
在县城后街做菜生意的王永清,原本是楼台乡白莲村一位老实巴交勤扒苦做的农民,一家老少7口靠种庄稼维持生计,日子过得紧张艰难。1990年春,不甘于种庄稼的王永清,在高龄父母不同意的情况下,离开妻室儿女,租居县城,开始做起蔬菜生意。从挑菜零卖到租门面摆大菜摊,一年下来,收入高于在家时的5倍,成了县城有名的“菜老板”。去年冬,王永清与妻子商量,一次性拿出卖菜积蓄在城区购买一套三室一厅的住房,还接来健旺的老母,一家人终于圆了城镇梦。
目前,在县城从事各行各业的楼台人还有很多,他们与来自四面八方的其他乡下人一同,在一些不起眼的岗位上谋生、创业,成为一股进军城镇的有生力量。 (范本庆)
点评:农村城镇化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一步。楼台乡这批普通农民走出了一条既属于自己又符合形势的康庄之路。搞装修、卖蔬菜、收废品,虽然他们生活得还很艰辛,但毕竟迈出了勇敢的一步。假如更多类似于他们的农民走出山门,转向城镇,选准适合自己的路子,投身于各行各业,那么这对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家庭收入,活跃城乡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