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网讯(十堰日报)记者余杰报道:6月14日,是我国第9个“文化遗产日”,今年的主题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在“文化遗产日”即将到来之际,记者昨日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了解到,目前,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存量达2950项,其中2013年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有12项。
十堰是古人类重要的发祥地之一。这座位于汉江之滨的城市,在历史文明的长河中创造并形成了深厚浓郁的文化特色,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其中,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7项,列入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分别为41个、96个;国家级、省级、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分别为3人、35人、68人。2011年,郧县、房县门古寺镇被列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2012年,郧县被命名为国家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竹山县城关镇、宝丰镇、官渡镇、柳林乡,丹江口市官山镇、六里坪镇被命名为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受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的限制,其社会存在基础呈现日渐狭窄的趋势,其延续也面临危机。出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责任感和紧迫感,十堰相关部门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于2006年正式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成立了十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专家评审委员会,按照 “不漏乡镇、不漏村组、不漏重要项目、不漏传承人”的要求,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走街串巷、跋山涉水,共走访1392个行政村 (社区),采访2.2万名民间艺人,搜集3万余条线索,采集2万余幅图片资料,拍摄400多盘影像资料,整理档案资料200多卷,详细记录了十堰200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起源、延续、发展、分布和保存现状。
近年来,十堰每年都会围绕“文化遗产日”主题开展宣传展示活动。武当武术、竹溪山二黄等单项展示活动、武当太极拳国际联谊大会、房县诗经文化节、竹山女娲文化节、郧西七夕文化节等节庆活动逐渐形成品牌,“地方戏曲调演”和“民间才艺大赛”正成为十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的重要平台。与此同时,十堰还对国家级、省级项目传承人给予物质奖励,免费培养传承人,从而使十堰许多濒临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抢救性保护。
十堰市2013年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蚂虾灯
“安阳口蚂虾灯”于每年春节在郧县安阳集镇街头或农户门前场院演出,尤以正月十五、十六最盛。元宵节时,安阳镇常举办元宵灯会。各村庄的龙、凤、彩船、狮、河蚌、公鸡鹐架、羊抵钻、高跷汇聚街上,一比高低。其中蚂虾灯尤为出色,它既有龙灯的粗犷,也有凤凰灯的细腻,表演活泼可爱,惟妙惟肖。
蚂虾灯的表演形式很有特点,俗称 “宁冇一村,不冇一家”(蚂虾灯可以不进村,一旦进村,则家家户户都演到)。无论集体或个人,必然放鞭炮“接灯”,并有烟茶相待。
均陶烧制技艺
黄家均陶作坊位于武当山东麓,汉水之北,分布在丹江口市浪河镇小店子村和博家湾一带,受浪河的地理环境影响,境内含沙质的黄土适合制作陶器。黄家制陶世代靠居住地的黄土山取土,人工挖掘,靠山做窑。由于窑型从低向高,顺坡势筑窑宛如龙形,俗称龙窑。
黄家均陶自明末清初年间开始,至今已有400余年。黄家均陶烧制技艺生产出来的陶制品,带有明显的均州道教文化的特色,是道教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一切随缘的文化理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现在黄家有8个家庭、12位制陶师傅从事制陶生产。第六代传人有黄太宏、黄太元等4人。
竹山绿松石雕刻技艺
竹山县绿松石雕刻技艺出现在清朝嘉庆年之前。清朝嘉庆年间,因竹山绿松石原石较少,加之精湛的雕刻技艺,使绿松石开始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竹山绿松石雕刻技艺是本土的传统雕刻技艺。这种雕刻技艺精细复杂,需经过十几道工序完成,主要有选料、削皮、设计、切割、粗磨、刻面、手绘、雕琢、抛光、上蜡、镶嵌等工艺。一件精美的绿松石制品,首先要有极好的原石,根据出自竹山绿松石的材质、形状和颜色,绿松石品种可分为瓷松、绿松、泡松、铁线松等。
竹山绿松石雕刻加工技艺依据材质融合人工设计,富于生活情趣,寄托着人民美好的愿望和理想,是汉江流域道家文化“天人合一”核心理念的一种生动体现,具有观赏性、实用性、收藏性相统一的特性。
郧阳四六句
郧阳四六句源于郧县,流传于郧县及周边几个县市,在与鄂西北接壤的豫、陕两省边界地区也较为流行。郧阳四六句是以四句、六句一段为主,后来在演唱实践中,也常有人打破这种传统格式,使之适应于内容需要,可长可短,运用自如。郧阳四六句与一般民歌、灯歌风格有别,与一般花鼓曲调也有不同。在发展过程中,它保留了锣鼓曲中的欢乐部分,在说唱中发展了它具有曲艺特色的抒情部分,使之能够完整表达故事情节和人物感情。
女娲传说
以抟土造人、兄妹成婚、炼石补天故事情节为代表的女娲传说,在竹山县广泛流传,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女娲与竹山文化息息相关。在流传的皮影、民歌、剪纸、民间故事等10多种民俗文化中,处处可以听到或看到“女娲”的影子;竹山县与女娲活动有关的地名有30多个;“女娲补天”所用的五彩(黄白赤黑绿)石分别与该县金(铜)、银、铁、石煤、绿松石等丰富矿藏颜色相对应;更有《史记·五帝本纪》、《录异记》、《康熙字典》等10多种典籍印证竹山就是女娲炼石补天地。
七夕习俗
“七夕在中国,天河在郧西”。据民俗专家介绍,七夕节在郧西县已有千年的历史,衍生出许多有趣的民间习俗。牛郎织女爱情传说在郧西更是家喻户晓,这里还保留有牛郎庙、织女庙、金钗石等景观和一系列鲜活的民俗,构成了品相众多、规模庞大的七夕文化现象。生活在郧西天河两岸的人们,“人相习、代相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乞巧”文化。郧西“乞巧”习俗大量保留着原始风貌,充满传统民俗风味的“七夕乞巧”景象特别浓厚。每年七夕节前夕,郧西的女人用面粉捏些花鸟鱼虫等寓意爱情的巧食,陈列到庭院中的几案上,她们聚集在一起,手里拿着针线,一边吃着“巧果”,一边相互交流学习,看谁的针线做得好,谁就能“得巧”。
郧阳花鼓戏
郧阳花鼓戏又称郧阳二棚子戏,是十堰地区特有的地方戏曲剧种。郧阳花鼓戏有 “七紧八慢九消停”之称。剧中演员不多,重主角轻配角,体现一角多代,让一些次要人物、情节和场次在幕后处理,结构紧凑,内容精炼,利于走街串巷演出。郧阳花鼓戏源于生活,又敢于夸张,富于诙谐、风趣、泼辣,表演既有规律,亦不死板。郧阳花鼓戏有“琴子”、 “八岔”、 “采腔”三种声腔艺术,各有特色。随着历史的演变和艺人们的提炼,特别是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其声腔、伴奏已趋向统一,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郧阳花鼓戏曲音乐。
官渡民歌
官渡民歌以竹山县官渡河流域流传的民歌曲目为主,由官渡镇境内民歌手演唱,集中反映了官渡河流域民俗、民情、民风。堵河流域自古就是人类的迁徙通道和迁徙目的地,受移民文化的影响,官渡民歌摄取了东西南北等多元文化因素,具有承南继北、兼东容西、龙飞凤舞的混阿血型特点。
官渡民歌按曲目分类可分为情歌、生活歌、劳动歌、历史歌和新民歌五大类。按民歌演唱形式可分为小调、川号子、山歌三大类。官渡民歌语言生动活泼,朴实大方,通俗而不庸俗,修辞运用巧妙,心理描绘细致入微,有较高的民俗学、美学和文学价值。
汉江堵河口龙船会
汉江堵河口龙船会是汉江流域郧县堵河口一带的端午节赛龙舟习俗,俗称“划龙船”。汉江、堵河口两江三岸的五个自然村落每年都集聚在一起划龙船、抢标。龙船会由各村自行组织,共有黑龙会、黄龙会、白龙会、青龙会组成。赛事不定船只大小、赛手多少,没有起跑线和终点线,放标人以鞭炮声为号,将标物抛入河中,吸引龙船去抢夺标物。汉江堵河口龙船会具有的独特性,是反映我国端午节龙舟习俗的典型版本,为研究我国端午节龙舟的起源、发展和传承,提供了一个古老的活体标本。其中保存完好的龙神图腾崇拜仪式,对于研究人类古老的图腾崇拜具有重要价值。
堵河皮影戏
堵河皮影戏是一种用竹山地方语音和竹山高腔音乐演唱,用民间打击乐、管弦乐伴奏,带有秦腔韵味的民间戏曲剧种。竹山县深河乡的皮影戏已有千年历史,盛于唐宋,复兴于清中及民国年间。相传,堵河皮影源于2000年前的中国古代长安。据当地的老艺人介绍,唐中宗李显被贬房陵时,带来了一种由宫廷音乐伴奏的传统木偶皮影玩耍游戏,后来流传于民间,演变成为堵河皮影戏。
中国商用数字
中国商用数字在十堰地区应用比较广泛,2007年春,丹江口市档案馆工作人员在馆藏档案中发现两处使用记录。其一在该馆一号全宗第六目第八卷“均县县政府员役消费合作社民国三十二年(公元一九四三年)三月份配物清册”中;另一处在一号全宗第七目第一卷时任均县县长戴肇琼签发给“城关镇中心学校木柱和木板领条”中。
据了解,在十堰市科技局2008年软科学计划项目中,该课题组研究者黄恩华、白红升、王永国等人运用大量文献、史料和实物资料证实:中国商用数字产生于2500年前的楚国,它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在官方还是民间曾被广泛应用,是世界上惟一古今通用的数字。这一研究成果修正了瑞典林西莉《汉字王国》中中国数字的产生时间“在明朝时候(距今约500年)”的观点。
(资料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
十堰是古人类重要的发祥地之一。这座位于汉江之滨的城市,在历史文明的长河中创造并形成了深厚浓郁的文化特色,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其中,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7项,列入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分别为41个、96个;国家级、省级、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分别为3人、35人、68人。2011年,郧县、房县门古寺镇被列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2012年,郧县被命名为国家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竹山县城关镇、宝丰镇、官渡镇、柳林乡,丹江口市官山镇、六里坪镇被命名为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受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的限制,其社会存在基础呈现日渐狭窄的趋势,其延续也面临危机。出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责任感和紧迫感,十堰相关部门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于2006年正式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成立了十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专家评审委员会,按照 “不漏乡镇、不漏村组、不漏重要项目、不漏传承人”的要求,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走街串巷、跋山涉水,共走访1392个行政村 (社区),采访2.2万名民间艺人,搜集3万余条线索,采集2万余幅图片资料,拍摄400多盘影像资料,整理档案资料200多卷,详细记录了十堰200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起源、延续、发展、分布和保存现状。
近年来,十堰每年都会围绕“文化遗产日”主题开展宣传展示活动。武当武术、竹溪山二黄等单项展示活动、武当太极拳国际联谊大会、房县诗经文化节、竹山女娲文化节、郧西七夕文化节等节庆活动逐渐形成品牌,“地方戏曲调演”和“民间才艺大赛”正成为十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的重要平台。与此同时,十堰还对国家级、省级项目传承人给予物质奖励,免费培养传承人,从而使十堰许多濒临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抢救性保护。
十堰市2013年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蚂虾灯
“安阳口蚂虾灯”于每年春节在郧县安阳集镇街头或农户门前场院演出,尤以正月十五、十六最盛。元宵节时,安阳镇常举办元宵灯会。各村庄的龙、凤、彩船、狮、河蚌、公鸡鹐架、羊抵钻、高跷汇聚街上,一比高低。其中蚂虾灯尤为出色,它既有龙灯的粗犷,也有凤凰灯的细腻,表演活泼可爱,惟妙惟肖。
蚂虾灯的表演形式很有特点,俗称 “宁冇一村,不冇一家”(蚂虾灯可以不进村,一旦进村,则家家户户都演到)。无论集体或个人,必然放鞭炮“接灯”,并有烟茶相待。
均陶烧制技艺
黄家均陶作坊位于武当山东麓,汉水之北,分布在丹江口市浪河镇小店子村和博家湾一带,受浪河的地理环境影响,境内含沙质的黄土适合制作陶器。黄家制陶世代靠居住地的黄土山取土,人工挖掘,靠山做窑。由于窑型从低向高,顺坡势筑窑宛如龙形,俗称龙窑。
黄家均陶自明末清初年间开始,至今已有400余年。黄家均陶烧制技艺生产出来的陶制品,带有明显的均州道教文化的特色,是道教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一切随缘的文化理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现在黄家有8个家庭、12位制陶师傅从事制陶生产。第六代传人有黄太宏、黄太元等4人。
竹山绿松石雕刻技艺
竹山县绿松石雕刻技艺出现在清朝嘉庆年之前。清朝嘉庆年间,因竹山绿松石原石较少,加之精湛的雕刻技艺,使绿松石开始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竹山绿松石雕刻技艺是本土的传统雕刻技艺。这种雕刻技艺精细复杂,需经过十几道工序完成,主要有选料、削皮、设计、切割、粗磨、刻面、手绘、雕琢、抛光、上蜡、镶嵌等工艺。一件精美的绿松石制品,首先要有极好的原石,根据出自竹山绿松石的材质、形状和颜色,绿松石品种可分为瓷松、绿松、泡松、铁线松等。
竹山绿松石雕刻加工技艺依据材质融合人工设计,富于生活情趣,寄托着人民美好的愿望和理想,是汉江流域道家文化“天人合一”核心理念的一种生动体现,具有观赏性、实用性、收藏性相统一的特性。
郧阳四六句
郧阳四六句源于郧县,流传于郧县及周边几个县市,在与鄂西北接壤的豫、陕两省边界地区也较为流行。郧阳四六句是以四句、六句一段为主,后来在演唱实践中,也常有人打破这种传统格式,使之适应于内容需要,可长可短,运用自如。郧阳四六句与一般民歌、灯歌风格有别,与一般花鼓曲调也有不同。在发展过程中,它保留了锣鼓曲中的欢乐部分,在说唱中发展了它具有曲艺特色的抒情部分,使之能够完整表达故事情节和人物感情。
女娲传说
以抟土造人、兄妹成婚、炼石补天故事情节为代表的女娲传说,在竹山县广泛流传,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女娲与竹山文化息息相关。在流传的皮影、民歌、剪纸、民间故事等10多种民俗文化中,处处可以听到或看到“女娲”的影子;竹山县与女娲活动有关的地名有30多个;“女娲补天”所用的五彩(黄白赤黑绿)石分别与该县金(铜)、银、铁、石煤、绿松石等丰富矿藏颜色相对应;更有《史记·五帝本纪》、《录异记》、《康熙字典》等10多种典籍印证竹山就是女娲炼石补天地。
七夕习俗
“七夕在中国,天河在郧西”。据民俗专家介绍,七夕节在郧西县已有千年的历史,衍生出许多有趣的民间习俗。牛郎织女爱情传说在郧西更是家喻户晓,这里还保留有牛郎庙、织女庙、金钗石等景观和一系列鲜活的民俗,构成了品相众多、规模庞大的七夕文化现象。生活在郧西天河两岸的人们,“人相习、代相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乞巧”文化。郧西“乞巧”习俗大量保留着原始风貌,充满传统民俗风味的“七夕乞巧”景象特别浓厚。每年七夕节前夕,郧西的女人用面粉捏些花鸟鱼虫等寓意爱情的巧食,陈列到庭院中的几案上,她们聚集在一起,手里拿着针线,一边吃着“巧果”,一边相互交流学习,看谁的针线做得好,谁就能“得巧”。
郧阳花鼓戏
郧阳花鼓戏又称郧阳二棚子戏,是十堰地区特有的地方戏曲剧种。郧阳花鼓戏有 “七紧八慢九消停”之称。剧中演员不多,重主角轻配角,体现一角多代,让一些次要人物、情节和场次在幕后处理,结构紧凑,内容精炼,利于走街串巷演出。郧阳花鼓戏源于生活,又敢于夸张,富于诙谐、风趣、泼辣,表演既有规律,亦不死板。郧阳花鼓戏有“琴子”、 “八岔”、 “采腔”三种声腔艺术,各有特色。随着历史的演变和艺人们的提炼,特别是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其声腔、伴奏已趋向统一,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郧阳花鼓戏曲音乐。
官渡民歌
官渡民歌以竹山县官渡河流域流传的民歌曲目为主,由官渡镇境内民歌手演唱,集中反映了官渡河流域民俗、民情、民风。堵河流域自古就是人类的迁徙通道和迁徙目的地,受移民文化的影响,官渡民歌摄取了东西南北等多元文化因素,具有承南继北、兼东容西、龙飞凤舞的混阿血型特点。
官渡民歌按曲目分类可分为情歌、生活歌、劳动歌、历史歌和新民歌五大类。按民歌演唱形式可分为小调、川号子、山歌三大类。官渡民歌语言生动活泼,朴实大方,通俗而不庸俗,修辞运用巧妙,心理描绘细致入微,有较高的民俗学、美学和文学价值。
汉江堵河口龙船会
汉江堵河口龙船会是汉江流域郧县堵河口一带的端午节赛龙舟习俗,俗称“划龙船”。汉江、堵河口两江三岸的五个自然村落每年都集聚在一起划龙船、抢标。龙船会由各村自行组织,共有黑龙会、黄龙会、白龙会、青龙会组成。赛事不定船只大小、赛手多少,没有起跑线和终点线,放标人以鞭炮声为号,将标物抛入河中,吸引龙船去抢夺标物。汉江堵河口龙船会具有的独特性,是反映我国端午节龙舟习俗的典型版本,为研究我国端午节龙舟的起源、发展和传承,提供了一个古老的活体标本。其中保存完好的龙神图腾崇拜仪式,对于研究人类古老的图腾崇拜具有重要价值。
堵河皮影戏
堵河皮影戏是一种用竹山地方语音和竹山高腔音乐演唱,用民间打击乐、管弦乐伴奏,带有秦腔韵味的民间戏曲剧种。竹山县深河乡的皮影戏已有千年历史,盛于唐宋,复兴于清中及民国年间。相传,堵河皮影源于2000年前的中国古代长安。据当地的老艺人介绍,唐中宗李显被贬房陵时,带来了一种由宫廷音乐伴奏的传统木偶皮影玩耍游戏,后来流传于民间,演变成为堵河皮影戏。
中国商用数字
中国商用数字在十堰地区应用比较广泛,2007年春,丹江口市档案馆工作人员在馆藏档案中发现两处使用记录。其一在该馆一号全宗第六目第八卷“均县县政府员役消费合作社民国三十二年(公元一九四三年)三月份配物清册”中;另一处在一号全宗第七目第一卷时任均县县长戴肇琼签发给“城关镇中心学校木柱和木板领条”中。
据了解,在十堰市科技局2008年软科学计划项目中,该课题组研究者黄恩华、白红升、王永国等人运用大量文献、史料和实物资料证实:中国商用数字产生于2500年前的楚国,它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在官方还是民间曾被广泛应用,是世界上惟一古今通用的数字。这一研究成果修正了瑞典林西莉《汉字王国》中中国数字的产生时间“在明朝时候(距今约500年)”的观点。
(资料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