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 鸿
我写小小说有七八年时间了,虽然写了不少,但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却微乎其微。2010年,珠海出版社出版了《欣鸿微型小说选》,算是处女作。随后我继续写,便有了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县里.乡里.村里》。有好几位文学师友见到后,让我谈谈体会,可谈什么好呢?为了不驳他们的好意,只好搜肠刮肚,才形成了下面的文字。
一
提起写小小说,还真应该感谢当初的那次上网。我在网上忽然看到一位著名作家(名字记不得了)正好讲到“乡土小说”。他还特别强调,文学入门最好从写小小说开始,这对我启发很大。也就是那一次,使我了解到“乡土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流派,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下乡村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这批作家有废名、王鲁彦、台静农、彭家煌、许杰等。而最早创作乡土小说并证明其艺术魅力的,是鲁迅。但是,无论是鲁迅还是那些后来被称为乡土作家的青年作家,在20年代初、中期都不曾明确使用过“乡土小说”的概念,更未以此相标榜。最早将这批作家回忆故乡、书写乡愁的小说称为“乡土小说”的,是鲁迅1928年在《中国新文学大系 小说二集导言》中。后来人们便沿用这一概念指称这一时期的这批作家的创作。“乡土文学”的主要特征,首先是作家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风习,对愚昧落后进行尖锐的讽刺与批判。其次,乡土小说作家往往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绪描绘生活与苦难中而又麻木、愚昧的故乡人,同情与批判,讽刺与哀怜相互交织,形成乡土小说戏剧与悲剧相交融的美学风格。第三,在批评和描绘故乡愚昧习俗、麻木人性、凄凉人生时,乡土小说作家仍然抑制不住对故乡的眷恋,而这眷恋又往往与某种失落感相交织,因而小说大都具有抑郁的抒情调子。至于何为“新乡土小说”?记得《佛山文艺》主编文能先生曾给出过定义:就是用新的眼光去观察和书写当下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乡土,包括人与人、与社会,与生产资料之间既包括原有的乡野,又涵盖了正在向城市化发展的小城镇及城乡结合部;作品所表现的人,也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他们还包括了那些长期游走于城乡之间的企业家、知识分子、乡镇干部、艺人以及那些还未来得及脱去“土”气的城市农民工。
我1958年出生于山区农家,高中毕业参加了工作,从公社统计干起,之后调进县城,先后在领导秘书、乡镇书记、计委主任、经济(招商)局长等多个岗位上摸爬滚打,与农民、农村干部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并且饱经了风风雨雨和世道沧桑,谈不上“有丰富的经历和阅历”,而“仕途的得意和不顺”倒是刻骨铭心。于是便日积月累了一些素材。有了前面的那次启发,便试图将那些“喜、悲、乐”和“真、善、美”的东西记录下来,并变成文字,不时地见诸于网络报刊。我涉足文学其实还很浅、很浅,更没有什么写作成就。只不过书写的大都是“农民、农村、农业”的三农题材,反映的大都是改革开放以来“三农”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塑造的大都是新农民和新的农村干部形象。所以,被罗维扬先生在收入《乡贤文化小丛书》时归类于“新乡土小说”。
二
我写小小说始终坚持从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写起。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内容可写,才写得具体、生动、有感情。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往往都是自己所亲身经历的,有真体验、真感受,能写得见人、见物、见精神。文学是脱离不了一个人实际生活经历的,即使是作家,也只有写他自己熟悉的事物,才能写出好作品来,更何况我这样的无名小卒。
那么,怎样写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呢?那就得善于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用心感受。一件细微的小事,一句动人的话语,一个细致的动作,一处独具特色的景物,都能引起自己的某种感受,成为写作的契机和切入点。
记得小时候写作文时,总会有些同学抱怨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勉强拿起笔来只好绞尽脑汁,东拼西凑,最后成文多半是些空话、套话,不但别人读了索然无味,就连自己读起来也觉得意兴全无。
然而,谁不希望自己写起文章来文思泉涌,一挥而就?“写什么”的问题,的确是一般人作文时最先遇到而又最感苦恼的事。那么解决这个问题比较便捷的途径是什么呢?以我之见,就是从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写起。
一篇为人称道的好文章,往往渗透着作者真挚浓厚的感情。很多人写作,主要是心灵受到了某种情感的冲击,例如遭到突如其来的打击,失去了最亲爱的战友,盼来了苦苦等待的成功,得到了最渴望的回报......愤怒、悲伤、喜悦、激动等等感情,自然就会流露笔端。像这样“情动于中而行于言”的文章,才可能具有震撼读者心灵的力量。我们作文的时候,应该尽量挖掘、捕捉这样动情的瞬间。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生活简单而枯燥极了,每天都是吃饭、睡觉、挣钱、工作,接触的也都是一些普普通通的凡人,实在没有什么让人激动的事情。诚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讲,生活就是这样平凡。但是,也应该看到,我们生活在一个改革开放的时代,周围的事物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变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广泛。只要我们不闭目塞听,细细观察,用心感受,总会有让我们动情的东西。
三
我以为,小小说与长小说比起来,只能算是“小儿科”。但要把小小说写好,的确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我在这方面尽管认识肤浅,但对小小说的写作还是有 直观感受的。本人之所以不揣浅薄,急不可耐地要把这些感受拿出来献丑,目的在于想跟文学师友们一起学习、切磋,同时也给自己的小小说写作做个小结。
语言---小小说的基础。大家都知道“小说是语言的艺术”。小小说自然也不例外,只是对语言的要求可能更高一些。试想,要在区区千把两千字内生动地刻画一个或几个人物,同时还要完整地讲述一个故事,语言岂不得更加简练?所以,简洁、洗练的语言堪称是小小说的基础。这一结论,是由小小说这种文体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每一位小小说写作者应该严格遵守的。有朋友说小小说难写,或许就是这种精致的语言更加不容易拿捏。可究竟如何才能做到语言简练呢?
首先,写小小说应该尽量避免使用长句。小说里的长句,犹如关云长的青龙偃月刀,乍一看气势磅礴,舞动起来更是威力惊人。但对小说来说,这些长句就像一头大象突然闯进了游泳池,不仅能力的发挥受到巨大限制,而且在有限的空间里会显得更加臃肿和笨拙。而精悍的短句却好似一把把锋利的塑刀,能精准雕塑出生动的人物形象;另外在叙述上,短句也有着无与伦比的灵活性和表现力。最重要的是,短句简洁、凝练,很适合小小说这种文体。
其次,小小说的语言一定要更有张力。语言的张力得长期积累,并非一日之功。但如果能在日常写作中多注意一些细节,没准儿可以做到事半功倍---譬如应尽量减少使用副词和形容词;对一些可用可不用的动态助词--- “了”、“着”等---应尽量避免使用;对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的选用应尽量做到精准等等。另外对人物行为和心理的刻画,应注意写实,避免务虚。
细节---小小说的生命。有人也许会认为限于篇幅,小小说应该更注重故事的完整性。言外之意,情节才是小小说最关键的因素。但我认为细节才是小小说真正的生命。失去细节,小小说就失去了生命。因为任何形式的小说作品都在乎人物,而细节恰恰是刻画人物的利器。没有细节的形象必定是呆板的、教条的,同时也一定是苍白的。在这种背景下,无论故事有多离奇,情节有多曲折,也终究不会给读者留下多深印象。有人说“短篇小说注重描写,小小说侧重叙述”。暂且不论这种观点对不对,我却以为刻画人物并非“描写”之专利,“叙述”同样也能在塑造形象方面大显身手。其原因就在于细节---细密的叙述---照样可以为读者呈现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情节---小小说的力量。不管哪种形式的小说,情节都只能为人物服务,这是一个颠覆不破的真理。小小说也一样。但由于篇幅更短,小小说的情节设计又和其他小说有着深刻不同。长篇小说也好,中短篇小说也罢,在写作时都需要写作者苦思冥想小说的结构和情节,同时还要埋下伏笔、设计线索,以保证前后照应,起伏有致。与之相比,小小说的情节要简单得多,基本上就是一次性的,几乎不用过多思考上下衔接问题。这就给小小说写作者一个误区,使其在情节设置上天马行空,无所顾忌,结果导致许多小小说娇柔做作,根本经不起推敲。我不赞成什么“非虚构文学”的提法,因为说严重些,如果没有虚构,文学就失去其存在的意义。但所有文艺作品都源于生活,必须经得起生活的检验。小小说决不能因为篇幅短小就瞎编乱造,不然将只会像河沟里的水草一样毫无力量,也毫无用处。
在小小说的创作中,还有几点应特别注意:一是要把握好小小说的开头。都说小小说的结尾重要,极端者甚至把小小说视为“结尾的艺术”。其实小小说的开头同样轻慢不得。人们的时间那么紧,好不容易抽出一点闲暇、酝酿一点情绪读你的小小说,不料读了几百字还不得要领,还进不了戏,干脆“啪”地甩到一边,不受那个洋罪了。反之,如果小小说头开得好或语言别致,或富于动感,或角度新颖,或有一个吊胃口的悬念,我们就会眼睛一亮,兴致大增。二是要讲好故事。不少人写小小说时,很容易把小小说写成短篇或散文。其实,写小小说,只要掌握两点就好了,那就是意义和情节。小小说作为一种文体,写出的东西一定要有意义。就事论事不可以,它一定有人生的思考在里面。这就是深度。要把小小说的故事讲好,我认为应该把握好这样几点:1、文笔简洁,1800字即可,不要太长。2、注重情节的曲折。讲究一步一转,引人入胜。3、取材广泛,但要加入自己的思考。我们身边的人与事太多了,任何一个人,一个邻居,一个亲人,都有故事。重要的是我们的思考与挖掘,从他们的人生感觉到了什么,这很重要。也就是说,小小说具有思想性,流水账一样记叙要不得。4、不要写成散文。小小说就是小小说,它与散文是有区别的。这区别,就是小小说,是短剧,有剧情,有冲突,有曲折。5、不要把小小说写成短篇。小小说限于篇幅,不能写得太长。所谓字字珠玑,小小说没有闲笔。所有的描写都是为中心服务的。这中心就是主题。所以,说女人漂亮,不要将五官都泛泛道来,只说,眼前走过一个美人,就好了。这就是语言简洁。即使描写一个沧桑的老人的外貌,也只须用两三句话就好了,不要起劲地描写没完。 三是小小说要有好的结尾。小小说讲究压着写。一个秘密,到最后才揭开,是最好的。要出人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让人感叹,真是这样,作者写的真好,这就对了。一眼看到底的东西是白开水,淡而无味。有味道的小小说一定有悬念,让人愿意往下看。结尾不要太夸张就行,是很有意思的事情,这就是小小说的魅力。它引你这么想,而结尾却是那样的,出乎意料却又合情合理 。四是小小说要讲究语言艺术。小小说是平民艺术,要让老百姓爱看,语言上要优美、自然、亲切、和气,不要老用书面语言,跟领导做大报告似的,或者像外交家之间那样客套,显得生分、外道、冷僻。读好的小小说,生活气息扑面而来,那就对了。
以上是本人针对小小说的一些浅见。由于水平有限,难免有词不达意或穿凿附会的地方,还望文学师友们多多赐教!
(作者为县作家协会主席)
我写小小说有七八年时间了,虽然写了不少,但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却微乎其微。2010年,珠海出版社出版了《欣鸿微型小说选》,算是处女作。随后我继续写,便有了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县里.乡里.村里》。有好几位文学师友见到后,让我谈谈体会,可谈什么好呢?为了不驳他们的好意,只好搜肠刮肚,才形成了下面的文字。
一
提起写小小说,还真应该感谢当初的那次上网。我在网上忽然看到一位著名作家(名字记不得了)正好讲到“乡土小说”。他还特别强调,文学入门最好从写小小说开始,这对我启发很大。也就是那一次,使我了解到“乡土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流派,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下乡村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这批作家有废名、王鲁彦、台静农、彭家煌、许杰等。而最早创作乡土小说并证明其艺术魅力的,是鲁迅。但是,无论是鲁迅还是那些后来被称为乡土作家的青年作家,在20年代初、中期都不曾明确使用过“乡土小说”的概念,更未以此相标榜。最早将这批作家回忆故乡、书写乡愁的小说称为“乡土小说”的,是鲁迅1928年在《中国新文学大系 小说二集导言》中。后来人们便沿用这一概念指称这一时期的这批作家的创作。“乡土文学”的主要特征,首先是作家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风习,对愚昧落后进行尖锐的讽刺与批判。其次,乡土小说作家往往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绪描绘生活与苦难中而又麻木、愚昧的故乡人,同情与批判,讽刺与哀怜相互交织,形成乡土小说戏剧与悲剧相交融的美学风格。第三,在批评和描绘故乡愚昧习俗、麻木人性、凄凉人生时,乡土小说作家仍然抑制不住对故乡的眷恋,而这眷恋又往往与某种失落感相交织,因而小说大都具有抑郁的抒情调子。至于何为“新乡土小说”?记得《佛山文艺》主编文能先生曾给出过定义:就是用新的眼光去观察和书写当下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乡土,包括人与人、与社会,与生产资料之间既包括原有的乡野,又涵盖了正在向城市化发展的小城镇及城乡结合部;作品所表现的人,也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他们还包括了那些长期游走于城乡之间的企业家、知识分子、乡镇干部、艺人以及那些还未来得及脱去“土”气的城市农民工。
我1958年出生于山区农家,高中毕业参加了工作,从公社统计干起,之后调进县城,先后在领导秘书、乡镇书记、计委主任、经济(招商)局长等多个岗位上摸爬滚打,与农民、农村干部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并且饱经了风风雨雨和世道沧桑,谈不上“有丰富的经历和阅历”,而“仕途的得意和不顺”倒是刻骨铭心。于是便日积月累了一些素材。有了前面的那次启发,便试图将那些“喜、悲、乐”和“真、善、美”的东西记录下来,并变成文字,不时地见诸于网络报刊。我涉足文学其实还很浅、很浅,更没有什么写作成就。只不过书写的大都是“农民、农村、农业”的三农题材,反映的大都是改革开放以来“三农”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塑造的大都是新农民和新的农村干部形象。所以,被罗维扬先生在收入《乡贤文化小丛书》时归类于“新乡土小说”。
二
我写小小说始终坚持从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写起。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内容可写,才写得具体、生动、有感情。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往往都是自己所亲身经历的,有真体验、真感受,能写得见人、见物、见精神。文学是脱离不了一个人实际生活经历的,即使是作家,也只有写他自己熟悉的事物,才能写出好作品来,更何况我这样的无名小卒。
那么,怎样写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呢?那就得善于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用心感受。一件细微的小事,一句动人的话语,一个细致的动作,一处独具特色的景物,都能引起自己的某种感受,成为写作的契机和切入点。
记得小时候写作文时,总会有些同学抱怨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勉强拿起笔来只好绞尽脑汁,东拼西凑,最后成文多半是些空话、套话,不但别人读了索然无味,就连自己读起来也觉得意兴全无。
然而,谁不希望自己写起文章来文思泉涌,一挥而就?“写什么”的问题,的确是一般人作文时最先遇到而又最感苦恼的事。那么解决这个问题比较便捷的途径是什么呢?以我之见,就是从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写起。
一篇为人称道的好文章,往往渗透着作者真挚浓厚的感情。很多人写作,主要是心灵受到了某种情感的冲击,例如遭到突如其来的打击,失去了最亲爱的战友,盼来了苦苦等待的成功,得到了最渴望的回报......愤怒、悲伤、喜悦、激动等等感情,自然就会流露笔端。像这样“情动于中而行于言”的文章,才可能具有震撼读者心灵的力量。我们作文的时候,应该尽量挖掘、捕捉这样动情的瞬间。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生活简单而枯燥极了,每天都是吃饭、睡觉、挣钱、工作,接触的也都是一些普普通通的凡人,实在没有什么让人激动的事情。诚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讲,生活就是这样平凡。但是,也应该看到,我们生活在一个改革开放的时代,周围的事物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变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广泛。只要我们不闭目塞听,细细观察,用心感受,总会有让我们动情的东西。
三
我以为,小小说与长小说比起来,只能算是“小儿科”。但要把小小说写好,的确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我在这方面尽管认识肤浅,但对小小说的写作还是有 直观感受的。本人之所以不揣浅薄,急不可耐地要把这些感受拿出来献丑,目的在于想跟文学师友们一起学习、切磋,同时也给自己的小小说写作做个小结。
语言---小小说的基础。大家都知道“小说是语言的艺术”。小小说自然也不例外,只是对语言的要求可能更高一些。试想,要在区区千把两千字内生动地刻画一个或几个人物,同时还要完整地讲述一个故事,语言岂不得更加简练?所以,简洁、洗练的语言堪称是小小说的基础。这一结论,是由小小说这种文体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每一位小小说写作者应该严格遵守的。有朋友说小小说难写,或许就是这种精致的语言更加不容易拿捏。可究竟如何才能做到语言简练呢?
首先,写小小说应该尽量避免使用长句。小说里的长句,犹如关云长的青龙偃月刀,乍一看气势磅礴,舞动起来更是威力惊人。但对小说来说,这些长句就像一头大象突然闯进了游泳池,不仅能力的发挥受到巨大限制,而且在有限的空间里会显得更加臃肿和笨拙。而精悍的短句却好似一把把锋利的塑刀,能精准雕塑出生动的人物形象;另外在叙述上,短句也有着无与伦比的灵活性和表现力。最重要的是,短句简洁、凝练,很适合小小说这种文体。
其次,小小说的语言一定要更有张力。语言的张力得长期积累,并非一日之功。但如果能在日常写作中多注意一些细节,没准儿可以做到事半功倍---譬如应尽量减少使用副词和形容词;对一些可用可不用的动态助词--- “了”、“着”等---应尽量避免使用;对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的选用应尽量做到精准等等。另外对人物行为和心理的刻画,应注意写实,避免务虚。
细节---小小说的生命。有人也许会认为限于篇幅,小小说应该更注重故事的完整性。言外之意,情节才是小小说最关键的因素。但我认为细节才是小小说真正的生命。失去细节,小小说就失去了生命。因为任何形式的小说作品都在乎人物,而细节恰恰是刻画人物的利器。没有细节的形象必定是呆板的、教条的,同时也一定是苍白的。在这种背景下,无论故事有多离奇,情节有多曲折,也终究不会给读者留下多深印象。有人说“短篇小说注重描写,小小说侧重叙述”。暂且不论这种观点对不对,我却以为刻画人物并非“描写”之专利,“叙述”同样也能在塑造形象方面大显身手。其原因就在于细节---细密的叙述---照样可以为读者呈现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情节---小小说的力量。不管哪种形式的小说,情节都只能为人物服务,这是一个颠覆不破的真理。小小说也一样。但由于篇幅更短,小小说的情节设计又和其他小说有着深刻不同。长篇小说也好,中短篇小说也罢,在写作时都需要写作者苦思冥想小说的结构和情节,同时还要埋下伏笔、设计线索,以保证前后照应,起伏有致。与之相比,小小说的情节要简单得多,基本上就是一次性的,几乎不用过多思考上下衔接问题。这就给小小说写作者一个误区,使其在情节设置上天马行空,无所顾忌,结果导致许多小小说娇柔做作,根本经不起推敲。我不赞成什么“非虚构文学”的提法,因为说严重些,如果没有虚构,文学就失去其存在的意义。但所有文艺作品都源于生活,必须经得起生活的检验。小小说决不能因为篇幅短小就瞎编乱造,不然将只会像河沟里的水草一样毫无力量,也毫无用处。
在小小说的创作中,还有几点应特别注意:一是要把握好小小说的开头。都说小小说的结尾重要,极端者甚至把小小说视为“结尾的艺术”。其实小小说的开头同样轻慢不得。人们的时间那么紧,好不容易抽出一点闲暇、酝酿一点情绪读你的小小说,不料读了几百字还不得要领,还进不了戏,干脆“啪”地甩到一边,不受那个洋罪了。反之,如果小小说头开得好或语言别致,或富于动感,或角度新颖,或有一个吊胃口的悬念,我们就会眼睛一亮,兴致大增。二是要讲好故事。不少人写小小说时,很容易把小小说写成短篇或散文。其实,写小小说,只要掌握两点就好了,那就是意义和情节。小小说作为一种文体,写出的东西一定要有意义。就事论事不可以,它一定有人生的思考在里面。这就是深度。要把小小说的故事讲好,我认为应该把握好这样几点:1、文笔简洁,1800字即可,不要太长。2、注重情节的曲折。讲究一步一转,引人入胜。3、取材广泛,但要加入自己的思考。我们身边的人与事太多了,任何一个人,一个邻居,一个亲人,都有故事。重要的是我们的思考与挖掘,从他们的人生感觉到了什么,这很重要。也就是说,小小说具有思想性,流水账一样记叙要不得。4、不要写成散文。小小说就是小小说,它与散文是有区别的。这区别,就是小小说,是短剧,有剧情,有冲突,有曲折。5、不要把小小说写成短篇。小小说限于篇幅,不能写得太长。所谓字字珠玑,小小说没有闲笔。所有的描写都是为中心服务的。这中心就是主题。所以,说女人漂亮,不要将五官都泛泛道来,只说,眼前走过一个美人,就好了。这就是语言简洁。即使描写一个沧桑的老人的外貌,也只须用两三句话就好了,不要起劲地描写没完。 三是小小说要有好的结尾。小小说讲究压着写。一个秘密,到最后才揭开,是最好的。要出人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让人感叹,真是这样,作者写的真好,这就对了。一眼看到底的东西是白开水,淡而无味。有味道的小小说一定有悬念,让人愿意往下看。结尾不要太夸张就行,是很有意思的事情,这就是小小说的魅力。它引你这么想,而结尾却是那样的,出乎意料却又合情合理 。四是小小说要讲究语言艺术。小小说是平民艺术,要让老百姓爱看,语言上要优美、自然、亲切、和气,不要老用书面语言,跟领导做大报告似的,或者像外交家之间那样客套,显得生分、外道、冷僻。读好的小小说,生活气息扑面而来,那就对了。
以上是本人针对小小说的一些浅见。由于水平有限,难免有词不达意或穿凿附会的地方,还望文学师友们多多赐教!
(作者为县作家协会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