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村党员教育管理的方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骨干人才,是我们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应不断创新工作机制,积极搭建活动平台,逐步完善农村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广大农村党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切实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健全常规管理机制促规范。一是规范常规性党内制度。要严把党员“入口”。坚持发展党员公示制、票决制和责任追究制,对工作能力强、致富带富能力强、有一技之长的群众,积极在思想上引导、生活上关心、事业上帮助,确保农村优秀青年农民、优秀致富能手和其他社会阶层的优秀分子优先入党,推动农村党员队伍年轻化、知识化。要确保每个村每年至少发展1—2名新党员,培养3—5名入党积极分子,不断优化农村党员队伍结构。要坚持定期评议制度。规范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等常规性党内生活制度,坚持党内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定期开展农村党员评议工作。年终评议党员时,既要注重考评党纪遵守情况,又要注重党员的工作态度和群众的评价情况,对党纪不严、工作态度不端正、群众不满意的党员要予以通报,并限期改正。要深入推行“四评议两公开”模式,通过加大对农村党员干部的监督考核力度,干部干的怎么样,由党员群众说了算,充分发挥基层党内民主的政治优势。要疏通党员“出口”,严格处置不合格党员。二是建立教育管理责任制。要积极建立“组织对党员负责,党员对群众负责”的责任体系,保障教育管理工作长抓不懈,深入开展。三是健全党内监督机制。要定期开展民主评议工作,提高监督工作效能,对党员思想、工作等方面进行全面考评,减少因党员个人因素造成的工作失误。通过建立健全这些常规管理制度,不断促进农村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健全教育培训机制提素质。农村党员队伍是新农村建设的先锋队,是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主力军。针对当前部分农村党员党性弱化、素质不高、能力不强的状况,要通过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努力使广大农村党员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先进代表,发展经济的领路人,帮民致富的带头人。一是要制定农村党员培训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要把培训规划纳入教育培训长效机制建设内容,并根据一个时期的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培训目标和计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工作有序进行、稳步推进。二是要创新方法。要通过各类活动的深入开展,不断增强农村党员的党性观念和服务意识。要不断创新培训方式,注重培训实效。2007年以来,恩施市实施了“长宽高”(一技之长,致富思路门路宽,政治、科技素质高)复合型、立体型农村党员干部“百千万”培养工程,培训“长宽高”型新型农村党员3200多人,他们都逐步成为一方群众致富的带头人,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三是要丰富内容,提升党员素质。在培训内容上,要明确重点,增强致富能力,积极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培养经济观念,理清发展思路,了解经济发展趋势,科学合理地确立发展目标,选择致富项目,在生活富裕上勇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要普及农业科技,拓宽致富领域,在结合实际的基础上,帮助党员因地制宜地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普及种田、养殖、经济林木等农业科技知识,提高致富本领;要加强技能教育,增强竞争优势,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和党员个体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技能教育,帮助农村党员掌握一技之长,增强创业致富能力。
健全硬件投入机制搭平台。一是要巩固宣传阵地。通过党务村务公开栏加大农村党务村务公开力度,及时公布党员评议、民主监督等工作的情况。要因地制宜宣传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科普信息、时政新闻等内容,将其建设成集公开工作信息、宣传新风新貌、丰富文化生活为一体的活动平台。二是要完善教育阵地。要不断加强党员活动室、图书室等活动场所建设,通过增添设备、聘请教员等方式,充分挖掘资源潜力,为党员更新知识结构、理论实践和创新活动形式提供场地支持。从2003年开始,恩施市就着手新建和改造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先后投入1100多万元新修和改扩建104个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并添置了办公设施和电教设备。目前,全市90%以上的村达到了“三有”、“六个一”(三有:办公场所、住房、食堂;六个一:一部电话、一套规章制度、一个图书室、一个公开栏、一套电教设备、一个党员活动室)标准,为农村党员搭建了良好的学习活动平台。三是要落实活动载体。积极探索“争先创优”载体、“责任目标”载体和“党员奉献”载体,以载体活动推动阵地建设,用阵地建设服务活动开展,为农村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基础保障。四是要拓展活动平台。近几年来,恩施市在农村和社区推行了党员活动中心户制度,有效拓展了农村党员活动的平台。党员活动中心户就是针对村级党员人数较多、教育活动难以集中的实际,在党小组下面选择家庭条件较好、个体素质较高、致富能力较强、德高望重的党员家庭作为党员活动中心户,每个中心户辐射3-10名党员,各村党组织平时以党员活动中心户为单位,组织周边党员开展学科技、学政策等活动。(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健全常规管理机制促规范。一是规范常规性党内制度。要严把党员“入口”。坚持发展党员公示制、票决制和责任追究制,对工作能力强、致富带富能力强、有一技之长的群众,积极在思想上引导、生活上关心、事业上帮助,确保农村优秀青年农民、优秀致富能手和其他社会阶层的优秀分子优先入党,推动农村党员队伍年轻化、知识化。要确保每个村每年至少发展1—2名新党员,培养3—5名入党积极分子,不断优化农村党员队伍结构。要坚持定期评议制度。规范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等常规性党内生活制度,坚持党内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定期开展农村党员评议工作。年终评议党员时,既要注重考评党纪遵守情况,又要注重党员的工作态度和群众的评价情况,对党纪不严、工作态度不端正、群众不满意的党员要予以通报,并限期改正。要深入推行“四评议两公开”模式,通过加大对农村党员干部的监督考核力度,干部干的怎么样,由党员群众说了算,充分发挥基层党内民主的政治优势。要疏通党员“出口”,严格处置不合格党员。二是建立教育管理责任制。要积极建立“组织对党员负责,党员对群众负责”的责任体系,保障教育管理工作长抓不懈,深入开展。三是健全党内监督机制。要定期开展民主评议工作,提高监督工作效能,对党员思想、工作等方面进行全面考评,减少因党员个人因素造成的工作失误。通过建立健全这些常规管理制度,不断促进农村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健全教育培训机制提素质。农村党员队伍是新农村建设的先锋队,是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主力军。针对当前部分农村党员党性弱化、素质不高、能力不强的状况,要通过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努力使广大农村党员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先进代表,发展经济的领路人,帮民致富的带头人。一是要制定农村党员培训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要把培训规划纳入教育培训长效机制建设内容,并根据一个时期的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培训目标和计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工作有序进行、稳步推进。二是要创新方法。要通过各类活动的深入开展,不断增强农村党员的党性观念和服务意识。要不断创新培训方式,注重培训实效。2007年以来,恩施市实施了“长宽高”(一技之长,致富思路门路宽,政治、科技素质高)复合型、立体型农村党员干部“百千万”培养工程,培训“长宽高”型新型农村党员3200多人,他们都逐步成为一方群众致富的带头人,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三是要丰富内容,提升党员素质。在培训内容上,要明确重点,增强致富能力,积极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培养经济观念,理清发展思路,了解经济发展趋势,科学合理地确立发展目标,选择致富项目,在生活富裕上勇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要普及农业科技,拓宽致富领域,在结合实际的基础上,帮助党员因地制宜地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普及种田、养殖、经济林木等农业科技知识,提高致富本领;要加强技能教育,增强竞争优势,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和党员个体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技能教育,帮助农村党员掌握一技之长,增强创业致富能力。
健全硬件投入机制搭平台。一是要巩固宣传阵地。通过党务村务公开栏加大农村党务村务公开力度,及时公布党员评议、民主监督等工作的情况。要因地制宜宣传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科普信息、时政新闻等内容,将其建设成集公开工作信息、宣传新风新貌、丰富文化生活为一体的活动平台。二是要完善教育阵地。要不断加强党员活动室、图书室等活动场所建设,通过增添设备、聘请教员等方式,充分挖掘资源潜力,为党员更新知识结构、理论实践和创新活动形式提供场地支持。从2003年开始,恩施市就着手新建和改造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先后投入1100多万元新修和改扩建104个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并添置了办公设施和电教设备。目前,全市90%以上的村达到了“三有”、“六个一”(三有:办公场所、住房、食堂;六个一:一部电话、一套规章制度、一个图书室、一个公开栏、一套电教设备、一个党员活动室)标准,为农村党员搭建了良好的学习活动平台。三是要落实活动载体。积极探索“争先创优”载体、“责任目标”载体和“党员奉献”载体,以载体活动推动阵地建设,用阵地建设服务活动开展,为农村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基础保障。四是要拓展活动平台。近几年来,恩施市在农村和社区推行了党员活动中心户制度,有效拓展了农村党员活动的平台。党员活动中心户就是针对村级党员人数较多、教育活动难以集中的实际,在党小组下面选择家庭条件较好、个体素质较高、致富能力较强、德高望重的党员家庭作为党员活动中心户,每个中心户辐射3-10名党员,各村党组织平时以党员活动中心户为单位,组织周边党员开展学科技、学政策等活动。(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