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党如果脱离了群众,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一切工作就无从谈起。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提出,要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密切联系群众,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切忌空谈,贵在行动。为此,我们要坚持五做到。
一要做到体察民情。 就要察民情。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首先就要知道群众需要什么,最希望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所以说,察民情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前提。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坚持和完善联系基层、联系群众的各项制度,带着感情、带着问题、带着责任,经常深入基层和群众中间,察民情、访民意、听民声,时刻把握群众的所需、所急、所忧、所虑;要从铲除自身和周围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入手,从文山会海和各种不必要的应酬中解脱出来,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调查研究,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要在攻坚克难上狠下工夫,敢于直面困难、正视矛盾,主动到条件艰苦、环境复杂、矛盾集中的地方去,同群众一起研究办法,努力打开工作局面;要在改革创新上狠下工夫,在深入调研、把握规律的基础上,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推动工作向前发展。
为此, 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沉下身子,放下架子,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工,与群众交谈、交底、交心,切实做到身入、心入、情入,才能知晓群众的真心所想、真心所愿,才能真正找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亟待解决的现实困难和问题,真正把握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愿。决策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我们的工作才能得民心、遂民愿。
二要做到集中民智。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实践,是领导干部的力量源泉。要善于把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凝聚和发挥出来,形成推进工作和事业的强大力量。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许许多多的伟大创造都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进行决策和推进工作的难度和复杂性逐渐增大。党员干部只有真心实意的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摆正位置、放下架子、甘当群众的学生,善于从人民群众身上汲取前进的力量,善于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更好地克难攻坚,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而那种无视民意的“拍脑门”、“一言堂”作风只能违背民意、挫伤民意。要集中民智,必须推进决策民主化,将决策大门必须向社会敞开,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使决策尽可能切合实际、体现民意。决策形成要充分吸收采纳各方合理意见,而不是蜻蜓点水做样子,走马观花摆架子。要以广泛的民主性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否则,集中民智就是一句空话,决策也难以获得群众支持。
三要做到珍惜民力。珍惜民力。也就是说,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要坚持效率原则,无论时间、精力的投入,还是财力、物力、人力的使用,都应该努力争取最佳效益,不要增加基层的负担,坚决反对搞花架子、做无用功。当前,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推进工作和事业的过程中,领导干部本应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可承受程度结合起来,坚持勤俭办事的原则,把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用于解决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而在现实中不体恤群众、不珍惜民力的事情却在一些地方还时有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等。
政绩要经得起历史检验,立足于造福人民,而“政绩工程”往往是图一时的轰轰烈烈,必然会给人民群众带来不必要的负担。有的领导干部却偏要干这种不惜民力的事情。他们为了迎合某些人的“口味”,为了给自己的个人利益增加所谓的“砝码”。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二位。有的人搞建设抓发展不是为了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不是以群众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为标准,而是追求形式上的热热闹闹,至于效果如何,往往不大在乎。有的贯彻上级指示,不在理解上级指示的精神实质上下功夫,不考虑当地实际,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盲目照抄照转。将上级指示简单化地转到基层,这样上级指示不但难以到真正的贯彻,反而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甚至损害上级领导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有的单位领导好做表面文章,搞一些花里胡哨的“形象工程”,看起来花样百出,讲起来头头是道,这是典型的形式主义的“政绩”,与扎扎实实搞发展毫不沾边。这么干,就不仅是工作作风问题,而且不能不令人怀疑其思想素质与道德品质是否纯净。只顾眼前需要,贪图出名挂号,不仅有害于长远发展,同时也严重的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要做到以民为重。干事,必须牢记群众利益为重。不是我想干啥就干啥,而是群众想啥我干啥,如此才能实事办好、好事办实。否则,大大小小的“实事”摞了一大堆,却没有几件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想解决的问题;口上喊的是 “民本工程”、“民心工程”,心里想的却是 “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无实事求是之心,有哗众取宠之意,“实事”后面打的是个人利益或小团体的算盘,与人民群众的意愿背道而驰。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南辕北辙的所谓“实事”,现实中不乏先例;也正是这样的“实事”工程,成为人民群众从内心里最不耻、最痛恨的事情,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其教训之深刻,每个党员领导干部都要坚持以民为重,以民为上。必须彻底摒弃私心杂念,时刻牢记只有群众期盼、群众高兴、群众受益、群众叫好的事,才是我们应该持之以恒干下去的事。
五要做到敬畏于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主人,正是这个根本的群众观,才生发出我们共产党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既然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干部对人民群众就理当心存敬畏。只有对人民群众有了敬畏之感,才能时时把自己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时刻担心会被人民群众所抛弃。若对群众无敬畏之心,而有轻蔑之意,只怕“脱离”领导,不怕脱离群众,就难免会人亡政息。因此,领导干部要自觉接受群众的评议、帮助和监督;要不断完善群众监督制度,提高群众监督的效能;要实行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党外人士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有机结合。(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一要做到体察民情。 就要察民情。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首先就要知道群众需要什么,最希望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所以说,察民情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前提。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坚持和完善联系基层、联系群众的各项制度,带着感情、带着问题、带着责任,经常深入基层和群众中间,察民情、访民意、听民声,时刻把握群众的所需、所急、所忧、所虑;要从铲除自身和周围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入手,从文山会海和各种不必要的应酬中解脱出来,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调查研究,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要在攻坚克难上狠下工夫,敢于直面困难、正视矛盾,主动到条件艰苦、环境复杂、矛盾集中的地方去,同群众一起研究办法,努力打开工作局面;要在改革创新上狠下工夫,在深入调研、把握规律的基础上,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推动工作向前发展。
为此, 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沉下身子,放下架子,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工,与群众交谈、交底、交心,切实做到身入、心入、情入,才能知晓群众的真心所想、真心所愿,才能真正找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亟待解决的现实困难和问题,真正把握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愿。决策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我们的工作才能得民心、遂民愿。
二要做到集中民智。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实践,是领导干部的力量源泉。要善于把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凝聚和发挥出来,形成推进工作和事业的强大力量。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许许多多的伟大创造都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进行决策和推进工作的难度和复杂性逐渐增大。党员干部只有真心实意的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摆正位置、放下架子、甘当群众的学生,善于从人民群众身上汲取前进的力量,善于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更好地克难攻坚,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而那种无视民意的“拍脑门”、“一言堂”作风只能违背民意、挫伤民意。要集中民智,必须推进决策民主化,将决策大门必须向社会敞开,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使决策尽可能切合实际、体现民意。决策形成要充分吸收采纳各方合理意见,而不是蜻蜓点水做样子,走马观花摆架子。要以广泛的民主性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否则,集中民智就是一句空话,决策也难以获得群众支持。
三要做到珍惜民力。珍惜民力。也就是说,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要坚持效率原则,无论时间、精力的投入,还是财力、物力、人力的使用,都应该努力争取最佳效益,不要增加基层的负担,坚决反对搞花架子、做无用功。当前,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推进工作和事业的过程中,领导干部本应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可承受程度结合起来,坚持勤俭办事的原则,把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用于解决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而在现实中不体恤群众、不珍惜民力的事情却在一些地方还时有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等。
政绩要经得起历史检验,立足于造福人民,而“政绩工程”往往是图一时的轰轰烈烈,必然会给人民群众带来不必要的负担。有的领导干部却偏要干这种不惜民力的事情。他们为了迎合某些人的“口味”,为了给自己的个人利益增加所谓的“砝码”。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二位。有的人搞建设抓发展不是为了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不是以群众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为标准,而是追求形式上的热热闹闹,至于效果如何,往往不大在乎。有的贯彻上级指示,不在理解上级指示的精神实质上下功夫,不考虑当地实际,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盲目照抄照转。将上级指示简单化地转到基层,这样上级指示不但难以到真正的贯彻,反而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甚至损害上级领导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有的单位领导好做表面文章,搞一些花里胡哨的“形象工程”,看起来花样百出,讲起来头头是道,这是典型的形式主义的“政绩”,与扎扎实实搞发展毫不沾边。这么干,就不仅是工作作风问题,而且不能不令人怀疑其思想素质与道德品质是否纯净。只顾眼前需要,贪图出名挂号,不仅有害于长远发展,同时也严重的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要做到以民为重。干事,必须牢记群众利益为重。不是我想干啥就干啥,而是群众想啥我干啥,如此才能实事办好、好事办实。否则,大大小小的“实事”摞了一大堆,却没有几件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想解决的问题;口上喊的是 “民本工程”、“民心工程”,心里想的却是 “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无实事求是之心,有哗众取宠之意,“实事”后面打的是个人利益或小团体的算盘,与人民群众的意愿背道而驰。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南辕北辙的所谓“实事”,现实中不乏先例;也正是这样的“实事”工程,成为人民群众从内心里最不耻、最痛恨的事情,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其教训之深刻,每个党员领导干部都要坚持以民为重,以民为上。必须彻底摒弃私心杂念,时刻牢记只有群众期盼、群众高兴、群众受益、群众叫好的事,才是我们应该持之以恒干下去的事。
五要做到敬畏于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主人,正是这个根本的群众观,才生发出我们共产党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既然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干部对人民群众就理当心存敬畏。只有对人民群众有了敬畏之感,才能时时把自己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时刻担心会被人民群众所抛弃。若对群众无敬畏之心,而有轻蔑之意,只怕“脱离”领导,不怕脱离群众,就难免会人亡政息。因此,领导干部要自觉接受群众的评议、帮助和监督;要不断完善群众监督制度,提高群众监督的效能;要实行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党外人士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有机结合。(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