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人口计生基层基础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孙玉平
近几年来,竹山县为夯实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取得明显成效,人口计生整体工作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一、强化人口计生基层基础工作的实践与成效
(一)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在全县水电开发全面展开、移民工作任务十分艰巨的情况下,县委、县政府牢固把握中央和省委《决定》精神,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这一条主线,把人口计生工作纳入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强化统筹和督查力度,做到移民、计生两手抓,两手硬。努力克服贫困县财政资金的困难,严格按照省市要求,足额预算拨付计生事业费。继续实行政府指导与群众自愿、宣传教育与利益导向、行政管理与群众工作、整体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强化和创新目标管理责任制和严格实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权”。
(二)配齐配强村级计生“双专干”和组级信息员。该县在全市首创并实行了计生村级“双专干”(村文书主抓村级计生业务,计生女专干主抓B超“三查”、随访服务等)制度,全县249个行政村按照“年轻化、知识化”标准,借助村级换届的有利时机,已全部配备到位。村级计生女专干实行乡聘、村用、县备案,报酬不低于村支部书记报酬的80%。通过健全奖惩机制,落实工资报酬等措施,充分发挥了村级计生女专干在孕情跟踪、药具发放、避孕节育等方面的作用。为把网络建设延伸到组一级,工作任务落实到组一级,还为全县1426个村民小组配备了人口计生信息员,并按每人每月不低于30元的标准发放报酬。同时建立定期培训和年终绩效考核制度。县乡建立村计生女专干和组信息员个人档案,村级计生女专干每年由县里组织一次集中培训,每月由乡镇组织一次培训,年终对各乡镇村计生女专干、组计生信息员的配备、培训、管理、报酬落实等情况进行单项考核,并纳入年度政府目标责任书考评总分。根据考评结果,村计生女专干和组信息员报酬在乡镇落实的基础上,县政府每年从县级计生事业费中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补助一部分。
(三)加强队伍职业化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近几年以来,该县以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干部队伍职业化建设为契机,开展了系列 “十佳”评选活动。在每年的全县人口计生工作会上,分别在县、乡、村三级计生队伍中评选十名“十佳业务能手”、十名“十佳服务标兵”、十名“十佳村级计生女专干”,由县委县政府表彰,目前已连续开展了两届评选表彰活动。通过开展“十佳”争创活动,使全县基层人口计生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行业作风水准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四)建立县级例会制度,规范乡村两级计生例会。在坚持完善每月1日村级计生例会、每月3日乡镇计生例会的基础上,决定每月8日召开全县计生工作例会,每次例会突出一个主题,集中年解决一个突出问题。自2007年3月全县召开第一个县级例会开始,到今年4月,全县已召开了26个县级人口计生例会,集中解决了基层基础、技术服务、社会抚养费征收、乡镇服务中心建设、流动人口计生管理、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独生子女保健费兑现、农村部分计生育家庭社会养老保险等15个方面的问题。有些问题,如乡镇计生服务中心建设、社会抚养费征收、独生子女保健费兑现、农村部分计生家庭社会养老保险等问题过去是没有破解的,通过县级例会这个载体,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同时,县计生局班子成员和各股室每人联系一个乡镇,每月一日到联系乡镇暗查村级例会的召开情况,并对抽查情况由县委办、县政府办以文件形式予以通报。每月3日局干部到乡镇参加乡镇例会进行业务指导。
(五)开展计生业务竞赛活动,全面规范乡村计生业务管理。充分利用县级例会这个载体,定期不定期组织开展乡村业务竞赛活动,每次业务竞赛结果由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予以排名通报,总分排在前3名的村授予该村计生专干“计划生育业务能手”称号,并颁发奖金;每次业务竞赛总分排在前3名的乡镇计生办,颁发“计划生育业务流动红旗”,并分别给乡镇分管领导、计生办主任和微机操作员颁发奖金。2008年以来县级计划生育业务竞赛共开展了5次,通过业务竞赛活动,确保了人口计生信息采集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提高了人口计生信息化水平和县、乡、村计生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全面夯实了基层基础。
(六)建立和完善人口计生信息部门共享机制,全面提升人口计生信息化水平。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资源部门共享机制的实施意见》,成立了以县分管领导为组长、人口计生、民政、卫生、公安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人口计生信息资源部门共享机制领导小组。该机制启动以来,进一步完善了人口计生部门与卫生、公安、民政等部门月信息交换制度,及时掌握了新生儿出生、户籍变更、新婚家庭等情况,理清了各层级的职责,确保了计生信息运转及时。根据《湖北省人口计生系统计算机房建设标准》和《十堰市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方案》,2008年以来县、乡两级先后投入170多万元用于人口计生门户网站和乡镇信息系统机房建设,全县17个乡镇除2个移民乡镇集镇迁建外,另外15个乡镇都完成人口计生信息系统机房规范化建设任务。2008年11月13日,全市人口计生局长在该县现场观摩了县、乡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
(七)深入开展争创 “三无”乡镇村活动,着力遏止政策外生育反弹 。按照《市委办公室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切实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三无”乡镇村创建工作的通知》精神,2007年以来,该县深入开展了“三无”乡镇村(居、社区)活动。在今年2月5日召开的全县人口计生工作会议上,县委、县政府对在2008年度省、市、县计划生育年度目标考核达到“三无”的21个村(居)给予了通报表彰。今年上半年通过开展“三无”争创活动,全县有16个乡镇无政策外多孩生育,无政策外生育的村(居、社区)达到189个,占行政村总数的75.90%,同比提高17.27个百分点。
(八)全面加强县乡服务阵地建设。近几年以来,全县严格按照“八统一”标准,投入1100多万元对县乡服务站进行重建、扩建和改造,同时启动了以“彰显人性关怀、打造温磬平台、凸现亲情关爱、塑造服务品牌”为主要内容的争创全省优质服务站活动,去年3月,县计生服务站顺利通过了省优质服务站达标验收。新建的宝丰、秦古、官渡、楼台四个中心服务站已规范投入使用,溢水镇中心服务站正在建设中,预计今年年底可投入使用。改建的双台、文峰、潘口、擂鼓、大庙和柳林6个计生服务站全部达到乡镇普通二类服务站标准。整合村级计生、卫生资源,实行村计生服务室、卫生室“合二为一”,不断满足育龄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殖健康需求。
(八)完善目标体系,改革考核评估机制。为彻底改变以往人口计生目标考核“一天考核定全年、一村考核定全乡和一次考核定结果”的弊端,县委、县政府立足县级计生工作特点,积极改革和完善人口计生目标考核评估机制,加大平时工作运转情况综合评估,实行季度评估和年终考核相结合。2008年对乡镇目标考核坚持“动静结合、点面结合、上下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估,体现了考核的全面性、综合性、公开性和公正性。
通过向年的实践与探索,全县基层基础工作水平明显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人口计生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全面深入开展;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向纵深推进;以村为主、合同管理、村民自治、依法管理的工作态势初步形成;部门联动、齐抓共管、乡村落实、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格局基本建立;利益导向、政策推动、社会保障及奖励扶助机制日臻完善;以婚育新风进万家和“关爱女孩行动”为主要内容的生育文明建设不断深化创新,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实现了人口计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共进步,共繁荣, 为全力推进堵河流域水电大开发,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加快和谐文明富裕的新竹山建设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 2008年该县人口计生工作顺利通过了省、市考评验收,在市政府和部门两个目标责任书综合考评中分获二等奖和一等奖。在今年2月份省政府组织的 “省优”验收中,该县取得了较好成绩。2009年4月,全市人口计生基层基础工作现场会在该县召开,该县人口计生基层基础工作得到了与会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得到了其他县市人口计生同行的认同。
二、加强人口计生基层基础工作的几点思考
实践证明,夯实人口计生基层基础要注意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决做到“一个坚持”。即坚持党政对人口计生工作的坚强领导。一是健全党政领导机制。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做到“三变三不变”:即领导变,工作力度不变;环境变,工作决心不变;内容变,工作作风不变。二是健全日常工作机制。坚持抓好计划生育工作经常化和制度化建设,健全和完善了计划生育经常性工作机制。按照“抓基层、打基础、帮后进、促平衡”的工作思路,实行“定领导、定人员、定责任、定时间、定奖惩、包转化”的“五定一包责任制”。三是健全考核监督机制。做到年初有部署、季度有督查、半年有评估、年终有考核,年年有奖惩。把计生工作作为文明单位、先进单位和个人等考核评比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将计生工作纳入离任审计范畴,存在问题的,不准易地任职。在干部使用中优先提拔、重用计生工作成绩突出的干部。
(二)切实落实“三个优化”。一是优化政策。要把计划生育作为落实其他各项政策规定的总抓手。二是优化环境。在人口规划和加大经费投入方面,将人口发展战略和规划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提出具体的人口发展任务目标,明确年度的人口计划,并将指标落实到基层。三是优化服务。首先,优化服务环境。要对计划生育服务站室进行规范化建设改造,处处体现人文关怀,打造舒适温馨的服务环境。其次,要注重技术人才的培养。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面对面指导和大比武等形式加强适应性培训;再是,搞好系列化服务。把优生优育、避孕节育与胎儿接生、妇科病诊治相结合,拓宽服务领域。
(三)重点突出“五个规范”。一是队伍建设规范。要明确提出队伍建设的规范要求。二是阵地建设规范。要规定阵地标准化建设的具体办法。三是宣传教育规范。四是管理程序规范。县级要突出工作指导,乡级要突出督导落实,村级要突出源头信息收集,实现工作的制度化运行。五是信息化工作规范。要明确信息化建设的任务目标、实施步骤和职责分工,实现县、乡、村三级信息上下贯通,互为联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