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两会”期间会见中外记者时指出,心暖则经济暖,希望全体中国人都要以自己的暖心来暖中国的经济。暖心从哪里来?来自中央和各级地方已经制定并实施的应对挑战、着眼长远的一系列政策举措,来自改革开放30年中国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经济成就,来自人民群众对目前我国所面临的经济形势的清醒认识。因此,如何让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和理解国家的经济政策、取得的经济成就、面临的经济形势,从而凝聚起广大人民群众的暖心共克时艰、共度难关,成为经济宣传责无旁贷的重任。
经济宣传只有引发受众的“共鸣”,才能真正鼓舞人心,提振信心。然而,经济问题本身非常复杂,经济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不像有些领域的新闻报道那样容易被不同层次的读者所“共赏”。伟大诗人歌德曾说过,只有生活的绿树四季常青。同样道理,经济宣传只有攀上生活这棵绿树才会“四季常青”,同群众脉搏贴得更近些,才能为广大受众所喜闻乐见,实现“内行不觉浅,外行不觉深”。
首先,从群众最为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入手。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使得老百姓有许多困惑和不解,人们对许多具体问题议论纷纷、莫衷一是。譬如说,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到底有什么影响,又有什么机遇?政府采取了哪些应对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面对金融危机,我们每个人该做些什么?等等。这些群众最为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都需要经济宣传根据中央的政策精神,把握群众脉搏,结合各地实际,以有说服力的解答澄清是非、解疑释惑,统一认识,从而使全国上下围绕中央提出的目标“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如果不紧密联系实际,而是泛泛宣传提振信心的重要性,难见成效。
其次,从群众最能感受、最易理解的角度着笔。目前,多数经济建设成就和形势的报道与群众距离较远,有些宣传报道虽然引用了大量的事实和数据,材料比较扎实,但多半是从工作角度来写的,它们没能很好地告诉读者:这些成就与广大人民群众究竟有什么关系,它会给每一个人带来什么利益。广大读者很难从这些报道中得到非常通俗、非常亲切的回答,当然也就不可能对这些成就和举措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特别的关注。经济宣传只有把经济成就、政策举措跟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结合起来,老百姓读了报道,感受到国家的每一个经济建设成就、政府的每一项政策举措,都和自己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这样一来,老百姓读起来自然也就有了浓厚兴趣。
第三,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化语言来表达。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作为大众传播工具,宣传应该是给大众看的,要求语言通俗易懂,说理深入浅出。尤其是经济宣传,理论性、专业性比较强,更需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去“抓”住受众。目前,一些经济宣传自诩清高,讲求内容“学术化”、文字“贵族化”,“数字+术语”的天书式报道泛滥,将原本很通俗的事情写得很深奥,使受众望而生厌。只有注重使用大众化语言、大白话,甚至民谚、俚语。这样,语言生动鲜活,引人入胜,具有强烈说服力和感染力,群众当然愿意看,而且看得懂。
写文章是要给人看的,期待我们的经济宣传能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社会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摸准时代脉搏,谈改革的理儿,说生活的事儿,讲群众的话儿,引导老百姓与党和政府一道,以坚实的脚步和冷静的头脑应对全球经融危机的影响,抢抓危机中蕴藏的机遇,共同渡过“寒流”,迎接发展春天。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