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军 陈育林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粮食经济工作不可回避地承受着历史体制性矛盾和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双重”挑战。由此县粮食局坚持推进改革以“轻装”,服务“三农”图“谋远”,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 坚持“五贴近”“五对接”,推进改革实现“轻装”
县粮食局在解决以“三老“问题为主的粮食企业改革中,在紧紧依靠国家挂账停息政策拉力,切实解决好“老粮”“老帐”问题的同时,重点把“老人”问题的解决放在改革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五贴近”“五对接”,使全县粮企改制改革工作稳中求快、快中更实。
一是贴近政策,把国家,省、市、县党委政府和部门的有关改制政策与企业改制实际情况对接。梳理出职工退休、退养、再就业、失业救济,了断债务挂账停息,税费减免支持职工离岗创业,处置资产免征出让金或即征即返安置职工,资产变现筹措资金,财政补贴,粮食企业转民重组等主要政策。将所属17家企业(其中收储企业11家,工附企业6家)1049名职工、98名遗属、298名离退休职工实欠基本养老金和职工安置所需资金、外欠债务、欠缴税费,与资产存量进行清理对比算账,坚定改革信心。
二是贴近政府,把当地政府支持部门改革的动力与部门改革工作的努力对接。2000年以来,县政府为加大县域经济民营化改革步伐,连续出台了全县企业改制的3个文件,系统规范了全县企业改制改革政策口径、部门职责、税费减免标准。成立了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把粮企改革列于了协调指导范围。对于粮食企业改制改革工作从整体方案、分企业方案、职工安置方案、债权债务清理了断方案、资产处置变现方案,县企改办都审查把关,并且直接协调到相关部门。
三是贴近职工,把推进改革的决心与职工的客观要求对接。职工在粮企改革中,既要求缴清基本养老金欠款,又要求按政策给予补偿,还要求了断关系后有住所,有经营场所,能生存,可就业。粮食局采取按政策安置,据实情、资产处置优先优惠内部职工的措施。在资产处置中职工购买经营场所96处,物化安置职工住房305户,争取为156名因身体原因的不到年龄职工办理了提前退休。让职工得实惠,安心了断,放心改革。
四是贴近部门,把相关部门的专业要求与粮企改革的具体事项对接。在操作上先后与县劳动、国土、财政、房管、审计、国资、工商、税务等部门召开协商会35场次、形成纪要21份,有效地规范了业务办理流程。
五是贴近媒体,把正确引导与阳光操作对接。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原则,把改制政策、职工对象、相关工作要求、资产处置信息等,在各媒体上进行公开,广泛接受舆论和社会监督。
通过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县粮企改革实现了企业转民4家、破产2家、解散1家,重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1家;了断安置职工1049人,向社保部门移交管理遗属、退休职工396人,实现了不反弹稳定改,无遗留改彻底,达到了省粮食局提出的“一县一企”改革目标。
二、围绕“三农”履职创新,浴火重生给力“谋远”
轻装后的县粮食局,聚力于发展,专心于谋远。坚持围绕“三农”,创新履行部门职能职责,为长足发展夯实基础。
一是立足“三农”,廓清工作思路。随着国家新农村建设,新一轮扶贫开发和省“一主三化”战略实施,竹山作为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和重点贫困县,“三农”上水平,急需战略性调整。粮食部门根据行业特点,一抓调整跟进。顺应稳定粮食生产、扩大油料生产结构,支持把油脂油料的精深加工办成大产业。结合品种上稳定主粮种植,扩大豆杂种植实际,以小杂粮精深加工为依托,提高其种植效益。二抓基地培植。参与支持订单收购培植花生基地5万亩、油菜籽基地15万亩、豆杂基地3万亩,通过基地+农户的模式形成产业链,提高粮油市场转化增值效益,夯实粮食产业链前端基础。三抓反哺鼓劲。坚持敞开收购,不拒收、不限收,确保最低价收购政策落实,促使粮油豆杂各类收购资金规模稳定在5000万元以上,反哺到农业农村农民手中,充分调动农民粮油豆杂生产的积极性。
二是着眼“三农”,发挥部门优势。一抓项目。先后从中心粮库建设、粮食物流设施建设、农户小粮仓、粮油精深加工等方面,根据国家粮食产业化有关扶持政策,成功申报项目12个,争取各级建设扶持补助资金1000万元。二抓产业。米面、饲料加工企业正在建设,巴山食品、强生源油脂、喻来福豆制品和福源小杂粮精深加工等均已上线投产。粮油食品产值已达15000万元,年利税500万元,到“十二五”末年产值可达35000万元。三抓优势。县中心粮库正在建设,目前已有县级储备粮食200万公斤,食用储备油200吨,到“十二五”末将扩大到粮食储备500万公斤,食用油储存600吨的规模。
三是心系“三农”,重塑部门形象。近年来,累计投入资金60万元,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帮扶、“三万”活动、移民搬迁等活动,服务农村建设。长期结对帮扶贫困户32户,从资金到工程建设,实地解决两个村组191户564人人畜饮水问题。
(作者系县粮食局副局长 党组副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