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政协副主席 王治国
近年来,我县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拓展发展平台,加快建设工业园区,初步形成“一区五园”总体格局。针对工业园区“满园难”的问题,县政协及相关部门进行了初步调研。
一、工业园区建设现状
根据竹山县的地理条件,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我县将工业园区初步规划为“一区五园”,即潘口水电开发新区、明清农产品加工园、莲花新型工业园、国际绿松石城、铜皮沟生态工业园和宝丰循环经济园。各园区的规划建设进展情况如下:
1、潘口水电开发新区。该园区包括铜皮沟、黄茅关和杨家湾3个工业园,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园区内15公里一级公路已于2011年4月开工建设,堤防工程、生态景观林建设正在实施。但是3个工业园区还处在规划论证之中,场平及配套工程建设尚未启动。
2、明清农产品加工园。该园区包括城关邓坪食品工业园和桥东医药化工园。其中桥东医药化工园属已入驻老企业沿堵河自然形成,没有成片的大面积园区。除公路外,基本没有配套的基础设施,也无法再容纳新的企业。邓坪食品工业园于2009年11月动工开挖,2010年7月建成,有效工业用地面积290亩,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基本完工,完全具备农产品加工企业入园条件。但到目前为止,只有湖北巴山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和湖北强生园油脂有限责任公司两家企业入驻并建成投产,一个项目尚在建设之中,另有四个项目即将开工建设,距“满园”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3、国际绿松石城。该园区位于城关镇莲花村一组,规划面积300亩,场平及基础设施工程基本完成,园区定位是以绿松石产品研发、加工和营销产业为主。目前已完成绿松石展示大厅和12号、19号楼主体建设工程,女娲文化广场和配套设施建设已全面启动。
4、莲花新型工业园。该园区位于城关镇莲花村八组,园区场平建设于2010年12月动工,2011年7月完工,共推山平整场地600亩。但基础设施配套工程仍未动工,由于定位尚不明确,园区还处于闲置状态。
5、宝丰循环经济园。该园区位于宝丰镇韩溪河村,紧邻谷竹高速公路宝丰互通口,区位优势明显。场平建设经过近一年的规划论证,目前1200亩场平工程已经启动。
二、推进“满园工程”的主要问题
1、体制机制不顺,管理职责履行难。2008年省政府批准筹建竹山经济开发区,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开发区筹建工作领导小组,并组建了开发区管委会。时至今日,开发区管委会尚未获准批复,一直处于临时运作状态。工作职能不明确,责任、权限不具体;没有研究建立开发区的投资体制、财政体制及管理体制,开发区先行先试、统筹协调的作用难以发挥。现有几个园区的建设都分别设立了指挥部,由县领导牵头,相关乡镇组织实施,开发区管委会难以统筹协调园区规划建设、招商入园、跟进服务、封闭管理和项目申报等工作。在发展园区经济上,开发区管委会及相关部门和乡镇责任不明确、责任不具体、责任难落实,导致招商引资积极主动性不高,“飞地经济”成效不显,存在着“有园无商”和“有商无园”落地并存问题。
2、规划工作滞后,用地指标申请难。按照法规政策,省级经济开发区必须通过省政府批准报国务院备案后,方可申请到用地指标。而省政府批准开发区的必备要件是整个开发区的总体规划、各个园区的控制性规划和修建性规划。我县经济开发区筹建两年多来,县里还没有编制总体发展规划,“一区五园”规划大多处于构想阶段。已编制的规划,由于缺乏总体规划依据,不具备项目可研立项要求,存在规划拖项目后腿问题。同时总体规划缺失,又造成各个园区的环境评价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也无法编制,一旦大项目入园,将无法申请到大宗土地指标,造成企业有园难进的困境。
3、土地开发成本高,园区滚动发展难。我县处于秦巴山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工业发展需要的平整土地十分有限,能够提供大面积土地建设工业园区的地块几乎没有,工业园只能分片规划、分点布局,因此形成了“一区五园”的分散格局。由于各个园区建设都得开挖山体、平整场地,投资成本相对较高。从邓坪工业园和莲花新型工业园投资成本看,平整1亩工业用地直接投入需要16万元以上,加上配套设施建设和征地投入,每亩土地成本达20万元以上。政府为了吸引和鼓励企业入园创业,则将园区土地以最低基准地价向其出让并与投资强度挂钩,实行奖返。由于基础投入资金是靠县政府筹措和银行贷款,先期平整的场地如不能及时入驻企业,部分土地成本就无法收回,银行贷款也不能按期归还,如后期再建园区,基础投入资金便难以为继。
4、配套设施建设滞后,企业负担减轻难。因园区平整投入大,政府投资短期内难以收回,导致场地虽然建成了,但配套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无钱建设。由于园区内工业污染集中治理等设施配套水平较低,企业入园后不仅要投入生产建设资金,还要承担部分环保设施配套,加重了企业负担,直接影响入园企业投资效益和成长速度。
5、电网设施不配套,工业用电保障难。电力是工业发展的动脉。我县虽是水电大县,但目前电网普遍老化、线路配置功率低下,供电能力调度弱,供电可靠性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工业用电量还会大幅度攀升,全县用电形势将更趋紧张。
6、担保资本块头小,入园企业融资难。我县担保中心成立5年多了,到目前为止担保资本金仅有1530万元,按照5倍担保放贷比例,担保贷款总规模尚不足8000万元,支持企业融资能力较差。多数工业企业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固定资产后,都试图利用担保贷款来获得部分流动资金。由于担保资金块头不大,既影响了新企业、新项目落户竹山的信心,也无法支持老企业通过政府信用担保缓解融资难。随着商业银行贷款门槛的提高,企业融资将更为困难,加之民间借贷成本居高不下,工业流动资金短缺问题将严重制约我县工业发展。
7、区位条件不优,运输成本降低难。工业产品利润率不高,而原料购进和产品销售运量大、运距长,直接加大了工业成本,增大投资风险,这是工业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就工业的物流而言,发达地区靠的是铁路和水路。而我县地处内陆深山,交通仅靠236和305两条省道,目前在建的谷竹高速发挥效益最少还需要3年时间,既使高速路建成通车,运输成本将会更高。在短期内我县难通铁路,工业原料的购进和工业产品的外销只能依靠普通陆路运输,而运输成本直接影响部分好企业、好项目入驻竹山的信心和决心。
三、推进“满园工程”的建议
我县经济发展的短板在工业,潜力在工业,跨越和腾飞希望在工业园区经济。全县上下务必坚定“工业强县”发展战略不动摇,牢固树立“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首要抓园区”的理念,千方百计地加快“一区五园”建设,集中人、财、物力打造工业领军团队。
1、开发区管理体制亟待理顺。在竹山经济开发区没有获得省政府正式批准之前,建议县政府一是调整充实竹山经济开发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其协调、服务、管理的职能作用;二是划定开发区的管理范围和管辖区域,明确开发区管委会的职能、职责,按照法规和《竹山县工业园区管理办法(试行)》,落实开发区管委会管理权责;三是建立开发区的投资体制和财政体制,制订规范管理制度;四是组建各个园区管理办公室,统一纳入开发区管委会综合管理,探索园区封闭管理服务与社区属地管理服务有机结合的路子,逐步实现园区管理统一化、服务规范化。
2、开发区总体规划亟待编制。建议由县发改局牵头,开发区协调,住建、经信、交通、国土、环保等相关部门和有关乡镇配合,聘请专门机构高标准、高起点编制开发区总体规划,在总规的基础上,尽早明确“一区五园”的四至边界及各园区的产业定位,同时做好开发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评价规划以及“一区五园”的控制性详规,形成功能完善、相互配套的发展规划体系。力争今年上半年完成编制,下半年送审,使竹山经济开发区早日获得省政府正式批复,以便争取工业用地指标。
3、园区土地整理亟待加快。园区土地整理投入大,政府财力有限,建议政府制定政策,引入市场机制和业主投资机制。在园区规划设计范围内,通过招标、挂牌等形式公开出让土地整理项目,引导市场资金投入园区建设;改革供用地方式,鼓励项目业主投资土地整理 。
4、园区基础设施亟待配套。一是建议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加大督办落实力度,督促相关部门按期完成分别承担的配套建设任务,以满足项目入园要求。明清工业园按照园区“硬化、亮化、绿化、净化”等“四化”要求,加快施工进度;莲花新型工业园完成园区道路、电力、通讯、自来水以及园区的服务、办公、管理等配套设施建设,达到“六通一平”标准;铜皮沟工业园和宝丰循环经济园要完成场平工程,启动基础设施建设,优先保证水、电、路三通,初步具备企业入园条件。各项工作不能只停留在口头和表面上,而要以实际行动产生现实成效。二是建议加强与省电力部门联系,努力向上级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各部门尤其是各乡镇要积极主动地支持县供电部门在实施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中的各项工作,从而加快电网建设步伐。三是极积争取国家南水北调“点源”治理项目,着重强化“一区五园”“三废”集中处理及环保基础设施。
5、筑巢引凤亟待提速。我县发展工业区位条件不优,引进实力强的大业主、大项目困难较大,必须要有比别人更开明、更开放的胆略和气魄;必须强化招商引资,突出重点区域,定向式、瞄准式招商,实现招大引强。同时发挥地脉优势,吸引并激发中小企业老板和回归创业人员的创业热情 ,建议县政府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进一步加大对各个园区产业定位、优惠政策以及入园创业条件进行公开公示,推行“阳光政务”和“挂牌服务”。各工业主管部门要帮助有意向入园的业主,认真谋划项目。对拟入驻园区的项目,明确领导、明确责任,明确制度、严格奖惩,确保落地开花。要根据形势发展,不断修订并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投资者下定决心把成熟的项目落户竹山。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已建成的园区内由政府投资建设标准化厂房,先将厂房租赁给业主使用,让他们将一些好项目在园区内尽快建成投产,待企业滚动发展蓄积到一定实力后,再将厂房置换给企业收回投资,从而减轻业主投资及周转压力。
6、融资渠道亟待拓展。第一,增大县级担保中心担保资本金规模,增强担保中心为企业担保服务意识和服务力度。一是理顺县级担保中心体制,成立独立担保公司,单独核算,收效挂钩。二是整合县级科技发展基金、工业技术改造以奖代补等专项资金,每年挤出300-500万元补充担保资本金。三是采用股份制运作,鼓励企业和个人入股担保公司,通过放大贷款倍数或分红吸引社会资金转为担保资本金。力争3-5年内,使我县担保资本金达到1亿元,担保贷款总规模达到5亿元。四是创新担保服务方式,担保公司与银行要共同建立企业信用评审、信息共享机制,对信用等级优良的企业,实行企业联保,简化贷款手续。第二,正确引导民间资本支持工业企业发展,中小企业贷款难迫使部分企业以高息吸纳民间资金用于生产发展,对使用民间资金较多,真正用于工业生产且企业纳税不断增长的园区成长型企业,建议政府纳入贴息政策补助范围,支持企业多渠道融资发展生产。同时也降低民间投资风险,拓展民间投资工业企业的渠道。第三,充分发挥工业主管部门作用,做好对上争取政策工作,确保把省政府每年支持地方的工业生产调度资金、技术改造补助资金、县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产业发展调度资金、产业集群建设扶持等各类专项资金争取到位,由县政府统筹安排以解决工业企业燃眉之急。
7、交通条件亟待改善。根据我县地理位置,当前要降低运输成本唯一办法是迅速起用“竹十”公路,通过缩短运距降低运营成本。因此,建议县政府一方面加大与其他县(区)协调力度,加快建设进度;另一方面要倾力建设好本县境内的路段,争取“竹十”路早日投入使用,为工业加快发展创造更为便利的条件。
近年来,我县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拓展发展平台,加快建设工业园区,初步形成“一区五园”总体格局。针对工业园区“满园难”的问题,县政协及相关部门进行了初步调研。
一、工业园区建设现状
根据竹山县的地理条件,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我县将工业园区初步规划为“一区五园”,即潘口水电开发新区、明清农产品加工园、莲花新型工业园、国际绿松石城、铜皮沟生态工业园和宝丰循环经济园。各园区的规划建设进展情况如下:
1、潘口水电开发新区。该园区包括铜皮沟、黄茅关和杨家湾3个工业园,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园区内15公里一级公路已于2011年4月开工建设,堤防工程、生态景观林建设正在实施。但是3个工业园区还处在规划论证之中,场平及配套工程建设尚未启动。
2、明清农产品加工园。该园区包括城关邓坪食品工业园和桥东医药化工园。其中桥东医药化工园属已入驻老企业沿堵河自然形成,没有成片的大面积园区。除公路外,基本没有配套的基础设施,也无法再容纳新的企业。邓坪食品工业园于2009年11月动工开挖,2010年7月建成,有效工业用地面积290亩,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基本完工,完全具备农产品加工企业入园条件。但到目前为止,只有湖北巴山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和湖北强生园油脂有限责任公司两家企业入驻并建成投产,一个项目尚在建设之中,另有四个项目即将开工建设,距“满园”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3、国际绿松石城。该园区位于城关镇莲花村一组,规划面积300亩,场平及基础设施工程基本完成,园区定位是以绿松石产品研发、加工和营销产业为主。目前已完成绿松石展示大厅和12号、19号楼主体建设工程,女娲文化广场和配套设施建设已全面启动。
4、莲花新型工业园。该园区位于城关镇莲花村八组,园区场平建设于2010年12月动工,2011年7月完工,共推山平整场地600亩。但基础设施配套工程仍未动工,由于定位尚不明确,园区还处于闲置状态。
5、宝丰循环经济园。该园区位于宝丰镇韩溪河村,紧邻谷竹高速公路宝丰互通口,区位优势明显。场平建设经过近一年的规划论证,目前1200亩场平工程已经启动。
二、推进“满园工程”的主要问题
1、体制机制不顺,管理职责履行难。2008年省政府批准筹建竹山经济开发区,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开发区筹建工作领导小组,并组建了开发区管委会。时至今日,开发区管委会尚未获准批复,一直处于临时运作状态。工作职能不明确,责任、权限不具体;没有研究建立开发区的投资体制、财政体制及管理体制,开发区先行先试、统筹协调的作用难以发挥。现有几个园区的建设都分别设立了指挥部,由县领导牵头,相关乡镇组织实施,开发区管委会难以统筹协调园区规划建设、招商入园、跟进服务、封闭管理和项目申报等工作。在发展园区经济上,开发区管委会及相关部门和乡镇责任不明确、责任不具体、责任难落实,导致招商引资积极主动性不高,“飞地经济”成效不显,存在着“有园无商”和“有商无园”落地并存问题。
2、规划工作滞后,用地指标申请难。按照法规政策,省级经济开发区必须通过省政府批准报国务院备案后,方可申请到用地指标。而省政府批准开发区的必备要件是整个开发区的总体规划、各个园区的控制性规划和修建性规划。我县经济开发区筹建两年多来,县里还没有编制总体发展规划,“一区五园”规划大多处于构想阶段。已编制的规划,由于缺乏总体规划依据,不具备项目可研立项要求,存在规划拖项目后腿问题。同时总体规划缺失,又造成各个园区的环境评价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也无法编制,一旦大项目入园,将无法申请到大宗土地指标,造成企业有园难进的困境。
3、土地开发成本高,园区滚动发展难。我县处于秦巴山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工业发展需要的平整土地十分有限,能够提供大面积土地建设工业园区的地块几乎没有,工业园只能分片规划、分点布局,因此形成了“一区五园”的分散格局。由于各个园区建设都得开挖山体、平整场地,投资成本相对较高。从邓坪工业园和莲花新型工业园投资成本看,平整1亩工业用地直接投入需要16万元以上,加上配套设施建设和征地投入,每亩土地成本达20万元以上。政府为了吸引和鼓励企业入园创业,则将园区土地以最低基准地价向其出让并与投资强度挂钩,实行奖返。由于基础投入资金是靠县政府筹措和银行贷款,先期平整的场地如不能及时入驻企业,部分土地成本就无法收回,银行贷款也不能按期归还,如后期再建园区,基础投入资金便难以为继。
4、配套设施建设滞后,企业负担减轻难。因园区平整投入大,政府投资短期内难以收回,导致场地虽然建成了,但配套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无钱建设。由于园区内工业污染集中治理等设施配套水平较低,企业入园后不仅要投入生产建设资金,还要承担部分环保设施配套,加重了企业负担,直接影响入园企业投资效益和成长速度。
5、电网设施不配套,工业用电保障难。电力是工业发展的动脉。我县虽是水电大县,但目前电网普遍老化、线路配置功率低下,供电能力调度弱,供电可靠性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工业用电量还会大幅度攀升,全县用电形势将更趋紧张。
6、担保资本块头小,入园企业融资难。我县担保中心成立5年多了,到目前为止担保资本金仅有1530万元,按照5倍担保放贷比例,担保贷款总规模尚不足8000万元,支持企业融资能力较差。多数工业企业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固定资产后,都试图利用担保贷款来获得部分流动资金。由于担保资金块头不大,既影响了新企业、新项目落户竹山的信心,也无法支持老企业通过政府信用担保缓解融资难。随着商业银行贷款门槛的提高,企业融资将更为困难,加之民间借贷成本居高不下,工业流动资金短缺问题将严重制约我县工业发展。
7、区位条件不优,运输成本降低难。工业产品利润率不高,而原料购进和产品销售运量大、运距长,直接加大了工业成本,增大投资风险,这是工业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就工业的物流而言,发达地区靠的是铁路和水路。而我县地处内陆深山,交通仅靠236和305两条省道,目前在建的谷竹高速发挥效益最少还需要3年时间,既使高速路建成通车,运输成本将会更高。在短期内我县难通铁路,工业原料的购进和工业产品的外销只能依靠普通陆路运输,而运输成本直接影响部分好企业、好项目入驻竹山的信心和决心。
三、推进“满园工程”的建议
我县经济发展的短板在工业,潜力在工业,跨越和腾飞希望在工业园区经济。全县上下务必坚定“工业强县”发展战略不动摇,牢固树立“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首要抓园区”的理念,千方百计地加快“一区五园”建设,集中人、财、物力打造工业领军团队。
1、开发区管理体制亟待理顺。在竹山经济开发区没有获得省政府正式批准之前,建议县政府一是调整充实竹山经济开发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其协调、服务、管理的职能作用;二是划定开发区的管理范围和管辖区域,明确开发区管委会的职能、职责,按照法规和《竹山县工业园区管理办法(试行)》,落实开发区管委会管理权责;三是建立开发区的投资体制和财政体制,制订规范管理制度;四是组建各个园区管理办公室,统一纳入开发区管委会综合管理,探索园区封闭管理服务与社区属地管理服务有机结合的路子,逐步实现园区管理统一化、服务规范化。
2、开发区总体规划亟待编制。建议由县发改局牵头,开发区协调,住建、经信、交通、国土、环保等相关部门和有关乡镇配合,聘请专门机构高标准、高起点编制开发区总体规划,在总规的基础上,尽早明确“一区五园”的四至边界及各园区的产业定位,同时做好开发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评价规划以及“一区五园”的控制性详规,形成功能完善、相互配套的发展规划体系。力争今年上半年完成编制,下半年送审,使竹山经济开发区早日获得省政府正式批复,以便争取工业用地指标。
3、园区土地整理亟待加快。园区土地整理投入大,政府财力有限,建议政府制定政策,引入市场机制和业主投资机制。在园区规划设计范围内,通过招标、挂牌等形式公开出让土地整理项目,引导市场资金投入园区建设;改革供用地方式,鼓励项目业主投资土地整理 。
4、园区基础设施亟待配套。一是建议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加大督办落实力度,督促相关部门按期完成分别承担的配套建设任务,以满足项目入园要求。明清工业园按照园区“硬化、亮化、绿化、净化”等“四化”要求,加快施工进度;莲花新型工业园完成园区道路、电力、通讯、自来水以及园区的服务、办公、管理等配套设施建设,达到“六通一平”标准;铜皮沟工业园和宝丰循环经济园要完成场平工程,启动基础设施建设,优先保证水、电、路三通,初步具备企业入园条件。各项工作不能只停留在口头和表面上,而要以实际行动产生现实成效。二是建议加强与省电力部门联系,努力向上级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各部门尤其是各乡镇要积极主动地支持县供电部门在实施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中的各项工作,从而加快电网建设步伐。三是极积争取国家南水北调“点源”治理项目,着重强化“一区五园”“三废”集中处理及环保基础设施。
5、筑巢引凤亟待提速。我县发展工业区位条件不优,引进实力强的大业主、大项目困难较大,必须要有比别人更开明、更开放的胆略和气魄;必须强化招商引资,突出重点区域,定向式、瞄准式招商,实现招大引强。同时发挥地脉优势,吸引并激发中小企业老板和回归创业人员的创业热情 ,建议县政府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进一步加大对各个园区产业定位、优惠政策以及入园创业条件进行公开公示,推行“阳光政务”和“挂牌服务”。各工业主管部门要帮助有意向入园的业主,认真谋划项目。对拟入驻园区的项目,明确领导、明确责任,明确制度、严格奖惩,确保落地开花。要根据形势发展,不断修订并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投资者下定决心把成熟的项目落户竹山。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已建成的园区内由政府投资建设标准化厂房,先将厂房租赁给业主使用,让他们将一些好项目在园区内尽快建成投产,待企业滚动发展蓄积到一定实力后,再将厂房置换给企业收回投资,从而减轻业主投资及周转压力。
6、融资渠道亟待拓展。第一,增大县级担保中心担保资本金规模,增强担保中心为企业担保服务意识和服务力度。一是理顺县级担保中心体制,成立独立担保公司,单独核算,收效挂钩。二是整合县级科技发展基金、工业技术改造以奖代补等专项资金,每年挤出300-500万元补充担保资本金。三是采用股份制运作,鼓励企业和个人入股担保公司,通过放大贷款倍数或分红吸引社会资金转为担保资本金。力争3-5年内,使我县担保资本金达到1亿元,担保贷款总规模达到5亿元。四是创新担保服务方式,担保公司与银行要共同建立企业信用评审、信息共享机制,对信用等级优良的企业,实行企业联保,简化贷款手续。第二,正确引导民间资本支持工业企业发展,中小企业贷款难迫使部分企业以高息吸纳民间资金用于生产发展,对使用民间资金较多,真正用于工业生产且企业纳税不断增长的园区成长型企业,建议政府纳入贴息政策补助范围,支持企业多渠道融资发展生产。同时也降低民间投资风险,拓展民间投资工业企业的渠道。第三,充分发挥工业主管部门作用,做好对上争取政策工作,确保把省政府每年支持地方的工业生产调度资金、技术改造补助资金、县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产业发展调度资金、产业集群建设扶持等各类专项资金争取到位,由县政府统筹安排以解决工业企业燃眉之急。
7、交通条件亟待改善。根据我县地理位置,当前要降低运输成本唯一办法是迅速起用“竹十”公路,通过缩短运距降低运营成本。因此,建议县政府一方面加大与其他县(区)协调力度,加快建设进度;另一方面要倾力建设好本县境内的路段,争取“竹十”路早日投入使用,为工业加快发展创造更为便利的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