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省联社按照湖北省“十二五”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要求,提出了三年内实现“业务三年翻番,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发展环境风清气正”三大愿景。三大愿景对全省农信社的发展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全省上下展开了关于如何推进业务发展、如何有效防控风险,如何优化发展环境的大讨论。在这个大环境下,全省首家县级农商行——竹山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格外引人瞩目。
一方面,农商行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在竹山县域金融机构中继续占据领先地位。据统计,止2012年1月底,农商行存贷款市场份额分别达到37%、33%,继续位居全县金融机构首位,与同业机构相比,具有绝对优势。另一方面,受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农商行面临的压力和挑战随之增大。新的形势和考验不容我们有片刻的懈怠;因而,更应当在成绩中看到差距,在顺境中保持清醒,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应对风云变幻的业务发展环境。
看数字更应看内涵:正确认识宏观经济影响下的业务现实
通过统计数字的对比不难发现,竹山农商行在2012年继续实现了业绩的“开门红”。但是,在经济增长下行与物价上涨压力并存的局势下,乐观的数字某种程度上并不等同于真正意义上的业绩攀升。通过分析,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商榷。
通膨压力致使负债业务泡沫富余。持续的通货膨胀导致“钱不值钱”,国内基本单元的人民币币值贬损,因而负债业务泡沫含量增大。
资产业务谨防紧缩,基层支行亟待提升信贷服务效率。贷款是银行主要的资产业务。尽管农商行在一县之内的同业中具有压倒性优势,但“想说放贷不容易”的现实不容忽视。笔者身处乡镇一线,对农村市场亟待解决的问题深有体会。农商行支农的主打信贷产品为小额农贷。一方面,宏观经济形势低迷对信贷投放有一定影响。另一方面,民间借贷及农村地区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的现实,也加大了信贷投放的难度。此外,很多客户反映,小额农贷尽管程序相对简单,但金额小、用途单一,往往与农户实际需求相去甚远;其它品种的信贷产品又面临审批时间长,手续繁杂等问题。因而,这样的局面下,他们心理上反而更倾向于民间借贷。
笔者认为,应客观看待上述事实。针对负债业务,在追求数字稳进的同时,不妨利用专业知识,尝试对数字进行进一步分析,找出不同区域内存款“水分含量”的大小,认识负债业务发展的真实走势,避免出现乐观数字下的盲目乐观情绪。同时,平和心态面对资产业务出现的紧缩苗头,建议从提升服务效率、科学制定利率政策等方面着手,挽回客户信心。当然,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进行实地调研,对原有信贷品种进行完善,以迎合客户需求,多渠道开拓信贷市场。
知竞争更应懂竞争:竞争平台决定发展高度
随着同业机构对县域金融市场越来越密切的关注,农商行面临的压力与日俱增。相对而言,一定区域的市场潜力在一定时限内具有稳定性,因而,竞争者越多,每一位竞争者能够实际占领的资源必然越来越少。竹山农商行正经历着这样的考验。尽管统计表明,一时之间他行对农商行业务的发展尚还不足以形成强大的威胁,但“资源蛋糕”的瓜分者越多,对原本最大的资源占有者来说,损失也就越大。因此我们不能过于乐观地迷信看到的数字,而应着眼于更高层级的竞争。
竹山农商行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这并不代表现有的成绩放在任何环境下都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平台决定发展高度,在现有基础上,我们的定位倘若止步于和同一个县内同业间的竞争,不免有一定的自贬身价的嫌疑。因而,应当转变思想观念,反骄破满,敢于寻找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对手,厘清差距,迎头而上。
与此同时,在与同业机构的对比中,应正视另一个事实——成本效益问题。农商行的队伍放在任何一个县都是其他行无法匹敌的,这也就意味着,农商行的经营成本跟他行也不具备可比性。因此,在比较综合业务发展的同时,比较单个员工、单个网点创造的效益可能更加有利于我们看到差距,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竞争。
做经营更应精经营:莫使亏损支行成“废棋”
如果进行较为细致的成本核算,毫无疑问,一部分乡镇网点必然呈现出亏损经营的状态。乡镇网点的支出大头一般主要有:付给存款人的利息、职工的工资支出、营业成本支出、正常费用支出、其他隐性开支等。而收入来源主要是利息收入和中间业务等。拿笔者所在的双台支行为例。2011年,双台支行首次实现利息收入破百万大关,达到110万元。但综合上述各项支出进行粗略估算,该支行仍处于亏损状态。由于不同时期经济环境的不同,不能就此断定该支行以往的经营状况也是亏损,但这一对比至少能够说明之前的三年,该支行的经营是亏损的。
但纵观竹山农商行总体经营成效,并没有因为部分支行的亏损经营受到很大的影响;在消化亏损的同时,近年来,一直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但是,是不是因为亏损可以消化,就应当放弃努力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根据银行经营的效益性原则,亏损状态的支行应当形成一定的警惕性。农商行成功改制,意味着其产权结构更加优化,经营上和现代标准化银行更加接近,追求效益必将成为其必然的生存之道。试想,强调效益的形势下,亏损支行处于何种地位?相对于盈利行社,当然是包袱,是沉重的担子。目前的宏观调控政策仍将农商行作为支农的主要金融机构,因而,部分支行仍旧可以在亏损的状态下持续经营。但不能否认,在未来经济政策进一步调整的状况下,农商行的历史使命或许会发生改变;而且,根据现行改革的状况可以预测,它的改变将会朝着更加独立的法人组织这个方向而去。也就意味着,在未来的道路上,农商行的发展将更加受制于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而在这个法则的作用下,一切阻碍其发展的因素都必将成为其舍弃的目标。
显然,如果不形成紧迫感,及时改变现状,亏损支行必将成为“废棋”,步入被舍弃的行列。感情上,每一个农商行员工都不愿看到有这么一天,但理智告诉我们,这绝对不是凭空捏造、没有可能的事。如何在开源节流、节约经营成本的前提下,优化存贷结构,扭转亏损局面,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综上所述,在新的形势下,农商行真实的发展环境并不如我们看到的那样波澜不惊,倘若没有忧患意识,最终只会陷入盲目的自我肯定中迷失方向。当然,点出忧患的用意也不在于否定成绩,无谓的自我加压。笔者剖析时弊只为坚持一个信念:保持清醒、明确方向,是每一个有担当的农商行员工应该明白于心的现实。
针对服务区域经济的问题,如何在保持特色的同时,提升服务效率;针对银行业面临的共性问题,如何寻求突破,保持领先地位;针对业务发展的“短板”,如何更加优化发展结构,扭转经营态势等等,都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而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又离不开思想观念的转变。正视现实,不盲目乐观,不轻易悲观;提振精神,不妄自菲薄,不鼠目寸光;脚踏实地,不回避“短板”,不舍弃努力;或许,这是我们应对挑战最佳的选择!(田 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