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长补短因势利导 统筹开创城乡就业工作新局面<?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 方显春
导 语:我县地处鄂西北山区,地方经济发展尚在起步阶段,全县有城乡居民47.06万人,其中青壮年劳动力20.5万人,是一个典型的山区人口大县,劳动者总体素质偏低,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城乡就业压力大,只有利用有利因素,扬长避短,走出了一条统筹推进城乡就业的路子,才能实现全县就业局势稳定,就业充分的良好局面。
我县共有城乡居民47.06万人,其中青壮年劳动力20.5万人,但总体素质偏低,劳动力素质与市场需求不对接,每年新成长劳动力4000余人,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压力大。但通览全局,我县也存在着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有利因素。
一是我县水电、矿藏、绿色资源天然优势明显,随着堵河流域水电产业开发力度步伐加快、移民新村和城镇化建设规模扩大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岗位的增加,都为扩大就业开辟了新渠道。
二是我县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务经济发达,每年组织劳务输出10万人,创劳务收入7亿元以上,形成了竹坪、秦古、宝丰等大的移民乡镇,不仅解决了大部分农民工的就业问题,还为竹山经济的发展带回了资金,带回了技术,如:宝丰镇喻允海,返乡创业办养鸡场,年创利20万元,带动近20人就业;秦古镇方世玉打工积累资金,返乡创办制砖厂,年创利几十万元,带动50余人就业,每人每年可在家门口挣钱2万元等。在外创业的能人有1000多人,如:擂鼓镇谌德全秦岭淘“黄金”,年吸纳竹山籍民工800多人,年创利6000余万元,我县民工在他里的打工收入每年可达4500万元;德胜镇的丁英国岭南做通讯,2009年拿出10万元建立“丁英国奖学金”,用来奖励我县家庭困难、成绩优异的学生等,这些人在外创业积累了资金,带动了家乡就业,如果加以引导,全民创业促就业工作将大有可为。
三是我县“春风行动”、“人力资源市场”、“四送下乡”已家喻户晓,形成品牌,找工作问人社局人力资源市场已成大多数劳资双方的共识,县人力资源试产几乎每天都会接到招工、求职电话,为安置就业、规范用工提供了新机制。
四是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从2006年起我县陆续成立了就业与农民工、劳务经济等工作领导小组,多部门联合专抓城乡就业工作。2008年起,县政府又将就业工作纳入到部门、乡镇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对各有关部门、乡镇进行考核,并要求各乡镇、部门有专门负责人,为就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障。
面对这些不利、有利因素,我县因势利导,扬长补短,在多渠道解决城乡就业上取得了明显成效,并探索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及经验。
一是按照国家“调整经济发展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指导思路,充分发挥我县“10万劳务大军、1000余名打工能人”的创业潜能,全民创业氛围浓,效果好。成立创业指导中心,收集创业信息,对创业者提供及时的创业培训、项目审查、市场信息咨询、小额担保贷款、创业指导等“一条龙”服务,提高城乡劳动者创业成功率。组织专班深入基层调研,确定了“农家乐”、“竹山打鸡养殖”等创业项目,积极落实国家创业优惠政策,帮助其发展,仅今年上半年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985万元,扶持城乡劳动者成功创业165人,带动643人就业,为全县115家“农家乐”发放补助115万元,“农家乐”产业发展带动近800余人就业。开展在外创业成功人士返乡创业意愿调查,成立十堰竹山商会,成立以县分管人社工作的副县长为组长的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对竹山外出打工能人进行走访慰问,联系接洽,引导他们回乡创业,为家乡发展做贡献,得到了外出打工能人的热烈欢迎。今年上半年,全县共有24人回归创业,投资建筑、养殖等行业,带动190余人就业,还有10余人有返乡创业意向,目前正在积极筹备当中。全民创业已成为全县经济新的增长点,为安置就业开辟了新途径。
二是做大做强劳务经济,劳务品牌大幅提升,劳务输出环境不断优化。建立了近千人的竹山打工能人通讯录,在春节、“女娲文化节”等重大节日,召开了家乡打工能人春节联谊会,一方面介绍竹山经济发展概况、产业发展目标,引导他们携带资金、技术返乡创业,一方面鼓励他们充分发挥打工能人带头作用,注重培植家乡劳务品牌,有组织带领家乡人民外出打工。目前竹山县在外叫得响的劳务品牌有“刘家河炮工”、“竹坪装潢”、“秦古建筑”、“上庸纺织”等。同时,狠抓维权服务,针对全县外出工人分散的特点,在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地方申请县政府成立农民工维权办公室,随时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维权应急服务,让外出务工人员权益保护有保障。仅半年,就提供维权服务达9期,涉及人数250余人,落实权益工资73万元,得到了外出务工人员的一致好评。今年上半年,竹山劳务经济发展良好,累计转移输出劳动力10.51万人,其中,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5086人,创劳务收入4.14亿元。劳务经济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叫得响的品牌,去年我县被全国命名为“农民工工作示范县”。
三是强化就业服务,在引导城乡就业尤其是安置就业困难群体就业上底数清,目标明确,措施得力。组织县乡人力资源市场广泛收集用工、招工信息、县域产业发展所需岗位职数和全县需就业劳动力人员信息及特长,建立就业信息台账,实现岗位、劳动力信息“两头清”,在竹山电视台、今日竹山报(网)等县内媒体开辟就业专栏,创办开通就业专门网站《竹山就业信息网》,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就业信息服务,不定期举办劳务交流和“春风行动”、“大中专毕业生”等专场招聘会,积极安排复退军人与用人单位共需见面,为广大城乡劳动者搭建就业对接平台,促进各类群体就业。仅上半年就收集用工单位近百家,发布用工信息60余条,提供就业岗位9150个,办理求职登记3826人,达成就业意向2000余人,现场签约1093人。针对城镇下岗失业人员,一方面从及时落实社保、失业补贴入手,减轻他们的生存压力,一方面根据乡镇社会公益事业发展需要,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进行安置,从免费提供技能培训等服务入手,推动发展民营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挥其吸纳就业功能,多途径帮助他们就业。上半年,全县新增城镇就业岗位2361个,帮扶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653人,其中公益性岗安置66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8%。
四是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大局,做好移民等各类群体的技能培训工作,在提升劳动者就业技能上模式不断创新,更加实际高效。针对全县移民缺乏专业技能和以往培训与市场需求以及个人意愿不对接的现状,成立移民培训办公室,组织开展移民培训意愿调查和市场需求调查活动,通过调查全县有3277人移民自愿参加培训,确定了汽车驾驶、服装针织、餐饮服务等十多个培训专业,提高了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目前已完成船员驾驶培训80余人、创业培训375人(含农家乐创业提升培训115人)、汽车驾驶60余人、实用技能培训240余人,切实提升了包括移民在内的城乡劳动者的就业技能,187人通过培训实现了就业创业。积极探讨“实训+就业”等培训模式,整合培训资源,采取校企结合的方式,引导县驾校、县职业技术集团学校等社会培训机构和浙江梦瑶针织等企业联合对移民等就业群体开展培训,引导各培训机构深入到村、组、街道、社区开展农民工、新成长劳动力定向式培训,培训科目涉及竹山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的诸如茶叶加工、牲畜养殖、绿松石加工等培训,也有像电脑使用、初级电工等普及性技能培训,提高了培训就业成功率。今年上半年累计完成各类培训5000余人,有3000余人实现了就近就地或转移输出就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