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开发女娲天池旅游胜地 彰显竹山旅游文化特色
发布时间: 2011-07-11 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开发女娲天池旅游胜地  彰显竹山旅游文化特色
 
 —关于女娲天池风景区开发建设工作的调研报告



  女娲天池位于竹山县城以南8km处的木鱼山下,大坝拦截堵河支流霍河来水,工程始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承雨面积761km2,总库容1.038亿m3。依托霍河水利风景区现有成果,加大霍河流域自然景观建设,开发文峰塔人文资源及森林资源,将工程建设、新农村建设、生态建设、景观建设相结合,寓休闲、娱乐、度假、美食、养生、健身、陶冶、观赏、体验、亲水于一体,对于打造生态文化旅游精品示范区,培植经济增长新“引擎”,带动第三产业健康发展,助推生态文化旅游新县建设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开发女娲天池风景区的资源优势与有利条件

  (一)旅游资源丰富

  自然风光秀丽。女娲天池处于群山环抱之中,池面5000余亩,水深70多米,清澈透明,是一个大型的人工湖泊。池中有岛屿、半岛2个。四周植被茂盛,四季花果飘香,森林覆盖率达95%,植物近千种。野生动物成群,品种多达40余种,原已绝迹的白鹭等珍稀动物时有发现。天池景色秀丽,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堪称度假和疗养胜地。
  人文景观丰富。女娲天池大坝主坝总长442米,副坝长110米,坝高75米,为亚洲大型土坝水电工程之一。女娲天池周围分布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及旅游景点,文峰古塔,金锁玉关,平湖夜月,文峰夕照,莲茶飘香,木鱼梵歌,桃花仙岛,千年银杏,田园牧歌,霍山烟雨,美女晒羞等景点,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
  地域风情浓郁。女娲天池岸边山石怪异,形象逼真,伴有美妙的传说和动听的民间歌谣。池内烟波浩渺,天水一色,四十多年来不少文人墨客来此抒情写真,留下了许多优美诗句、摄影、绘画、书法等作品。景区内有汉、回等5个民族杂居,长期以来和谐共处,风俗习惯、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等特色鲜明,神秘古朴,民俗文化多元多彩。

  (二)交通条件便利

  女娲天池风景区处在武当山、神农架等著名旅游区的中心部位,305省道、236国道穿境而过,谷竹高速公路开工建设、鲍双路提档升级,景区内环形公路开通,文峰与霍河风景区初等级公路基本建成等都为其开发提供了极其便利的交通条件。

  (三)环境清新优雅

  女娲天池景区及周边地区没有生产企业,自然环境得到了很好保护。整个风景区绿荫葱葱,鸟鸣兔趵,成片茶园、果园随处可见,各种鲜花常开不败。水域宽长,水质清澈纯净,空气清新,富含负离子,对人体健康极为有利。目前,世界旅游消费总的趋势越来越倾向于“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女娲天池风景区作为“未受污染、环境清新”的旅游胜地,必将受到人们的珍视和青睐。

  (四)旅游产品丰富

  景区内一年四季花果飘香,游人可尽情享用和选购。这里有栗子、柿子、枇杷、樱桃、草莓等30余种水果,干果以板栗、核桃、银杏为主。堵河奇石、绿松石、板石工艺品远销海内外。花卉、盆景、根雕、竹编、木制品、石雕等工艺品都可开发为特色旅游商品。堵河珍稀鱼、山野菜、小杂粮面、中药材、冬枣、茶叶等绿色食品、饮品在国内外市场都享有一定声誉,可进一步打造成品牌,作为旅游纪念品进行开发。

  (五)客源市场广阔

  旅游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推动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们的消费结构正在由“吃、穿、用”向“住、行、游”升级,旅游需求进入高增长期。从县外市场来看,近年来,随着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来竹旅游、经贸合作的客商日益增多,每年都有相当多的华侨、港澳台同胞回乡观光探亲,寻访文物古迹,漫游奇山秀水。从县内市场来看,随着生活水准不断提升及新的工时制的推行,近两年到女娲天池风景区旅游的人数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递增。从客源市场发展趋势看,竹山县境内客源是本区游客的主体,国家对传统节假日的合理安排,为市内、邻近县市短线游的游客提供了首选。同时,随着旅游宣传的加强,境内外游客也将逐步增加。

  二、开发女娲天池风景区的总体构架和初步构思

  (一)景区范围

  女娲天池大致以霍河大坝为圆心,至堵河二桥、文峰中沟、文峰塔、轻土坪为半径,形成约80平方公里的自然地域风景区,涵盖城关、文峰五个村,带动周边的青石寨、香炉山、方城山遗址、杜家祠堂、莲花池等旅游景点开发开放。

  (二)指导思想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全面规划、分期开发,项目支撑、政策支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理念,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基础设施建设与景区景点建设同步。本着“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积极吸引县内外资金,发挥国家、企业和个人投资的积极性,边建设、边开放、边受益,滚动开发,逐步积累资金,逐步完善配套,做到社会、经济、环境三个效益高度统一。

  (三)开发目标

  科学论证规划,开发建设重点项目,充分发掘水文景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将女娲天池风景区建设成为一个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旅游产品特色突出、旅游功能分区合理的观光、旅游、休闲、度假胜地,达到AAAA级旅游风景区标准。

  (四)景区功能分区及旅游路线构想

  根据女娲天池风景区旅游资源的现状分析、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以及自然环境特征,确定女娲天池风景区旅游资源开发的总体布局为:一个中心、一条主打旅游线路、六个特色区域。
  一个中心:以现有的霍河水利风景区和女娲天池假日酒店为核心,将其建成整个旅游风景区的游客聚散地、游乐中心和观光中心,最终打造成女娲天池风景区的旅游接待中心区。
  一条主打旅游线路:登文峰古塔,仰学者气概—观千年银杏,体农耕文化——荡女娲天池,赏旖旎万顷——游桃花仙岛,悟陶翁意境——宿天池人家,品圣水香茗——览霍河风光,食农家美味的山水生态文化游,是女娲天池风景区的主打旅游线路,该线路以湖光山色为中心,达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生态景观的有机组合。在旅游内容上应以观光游览为主,辅以休闲娱乐、健体、疗养等;在旅游日程上应以一日游和二日游为主,并逐步创造条件,推出多日游项目。
  
    六个特色区域:

  霍河旅游区:从堵河二桥至霍河入口处,沿线建设水电生态工业观光园、国际绿松石城、堵河水电开发博物馆、滨湖渡假村、菜园农庄、楼阁亭台,将堵河二桥至霍河口沿岸打造成一条融民居景致、绿化林带、水面风光于一体的特色旅游区。
  农家乐度假旅游区:从霍河入口至大坝沿线,深入挖掘地域历史、民俗、文化底蕴,依托当地民俗风情,开展“农家乐”游,使民俗、文化和风景天然链接。
  大坝旅游区:由大坝、溢洪道、水电站、万亩茶园组成,规划建设竹博园、水保科技园、创业园、融园、畅园、茶艺园等项目,融农业科技示范、科技推广、科普教育、生态观光、休闲娱乐功能于一体。
  女娲天池旅游区:以池面为主体,观赏池周风光,同时开展划船、赛艇、水上跳伞、水上造型、水上表演、水幕电影、游泳、垂钓、登山、野餐以及休假疗养等游乐活动。
  休闲农业体验旅游区:以位于轻土坪村的千年银杏景点为基础,辅以各种季节的花卉、荷莲、瓜果种植,将此区打造成为包括农业观光、农事体验、采摘休闲等功能在内的体验农业旅游区,突出农家趣事活动,吸引游客参与其中。
  文峰塔旅游区:包括霍河林场、文峰塔风光带及附近的景点,立足建设人文自然民俗旅游基地,深度发掘当地民俗文化内涵,发挥其独特的原生森林和岩石自然资源,逐步充实功能,完善要素,将其建成以回归大自然为主题的原生生态观光、周末度假、鸟类观赏、探险求奇于一体的旅游区。
  上述景区可由水陆两线贯通,循环往返,且与对外公路连接,形成一个内在联系紧密的有机整体。

  三、加快女娲天池风景区开发的几点建议

  (一)科学编制旅游资源开发规划。要高度重视女娲天池开发规划的编制工作,当前,应充分吸纳北京工学院、省林勘院等规划设计单位所作的前期基础规划成果,高起点、高规格、高标准加快完成女娲天池开发总体规划编制。在此基础上,编制景区(点)详细规划和单体设计,科学、有序推进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要坚持保护、开发、利用并重,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注重引导高层次开发和可持续发展,坚持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突出资源特色,明确产品市场定位,避免产品类型盲目趋同。同时,要做好规划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有关专业规划的衔接,统筹协调,实现与城乡一体化建设、国土、水利、林业、文化等各方面工作的有机结合。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区域规划、景区规划要按照规定程序报批后,方可组织实施。旅游项目安排、资金投入、政策扶持等要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凡未列入规划的旅游项目,一律不得开发建设。
  (二)加强景区生态建设和资源保护。对森林、水利、文化等旅游资源全面加强保护。沿景区公路两侧要建成高标准绿化带,新建的旅游公路绿化要同步进行。25度以上坡耕地、宜林荒山要实现退耕还林或荒山造林。要抓好通往景区公路沿线的环境整治工作,把过境路段及两侧的建筑、交通、环保、亮化等纳入统一规划,有计划地进行综合整治。通往景区的公路边沟外侧20米范围内不得新建、改建地面建筑物,已有的建筑物要按规划拆除;对新建的房屋要严格规划审批,按照规划设计要求统一式样风格、统一地点,严禁零星建房。禁止在景区内和通往景区公路两侧可视范围内开山采石、挖沙采矿、建坟伐木、捕猎野生动物,不得擅自改变地形地貌。坚决制止、查处浪费甚至破坏旅游资源的不法行为。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有实力的业主参与开发建设。投入不足,融资困难,一直是制约女娲天池快速发展的瓶颈。在地方财力相对困难情况下,招商引资是解决资金难题的好出路。在招商引资方面,坚持市场准入制度,在政策允许的框架下,采取各种优惠措施,吸纳有诚意、有实力、有规划的县内外公司参与前期开发工作。鼓励、促进开展区域联合开发,广泛吸引县内外资金和社会资金,共同开发经营旅游景区(点)、兴办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项目。积极培育旅游市场主体。积极争取国内大型旅行社支持和合作,重点发展县内两至三家旅游中介组织,鼓励组织客源,推介线路,扩大市场。鼓励宾馆饭店积极创建星级宾馆和星级农家乐。引导宾馆酒店和农家乐开发地方特色菜肴,组织开展地方名菜评比或厨艺大赛等活动。重点扶持建设市级农家乐旅游示范点,发展20户以上三星级农家乐。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旅游环境

  从交通设施看,目前通往各景区的道路大多为三级或三级以下路面,路况差,路面窄,没有会车道、停车场。景区内的步行道路还不完善,难以满足游人的步行需要。较差的路况令游客和有意投资开发的客商多感出入不便,对景区、景点只好望而兴叹,影响旅游市场的培育和拓展。因此当务之急:一是改善旅游交通条件。当前,交通局、城关镇、文峰乡、旅游局要重点谋划抓好文峰塔经大坝、中沟、轻土坪的循环路,各景点之间的通道建设,尽快解决“断头路”对资源开发的制约问题。景区公路险路险段及时进行整治,规划建设会车道、停车场,景区主干线适时要扩宽。做好景区与干线公路连接道路建设,合理布局、规范设立景区(点)交通标识牌,切实改善景区(点)的可进入性。二是加快服务配套设施建设。要加强协调配合,整合各种资源,按照景区的消费定位,注重体现以人为本和方便、实用的要求,在景区设置专门的垃圾处理设施,保护好环境;加强景区安全设施建设,重要路段设置安全警示牌、安全扶手、栏杆。积极完善景区的水、电、通讯、卫生等配套设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三是沿着旅游主线路,大力发展茶叶、果园、花生、无公害水生作物,努力实现四季有瓜果、四季有蔬菜、四季有鱼禽、四季有花草,把女娲天池风景区建成无粮区。四是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对景区内原有民居进行房屋改造,将徽派民居、亭台楼榭、小桥流水镶嵌于田园绿水之间。

  (五)整合各类政策、项目、资金,多元开发旅游资源

  女娲天池风景区尚处在一个加大投入、加快积累、加速提升的起步阶段,只有依靠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营造发展氛围,全力推进旅游项目建设,才能为其快速开发提供根本保障。要不断加大开发力度,充分整合政策、项目、资金,围绕总体规划,突出重点,分年度、分阶段、分景点进行开发。女娲天池风景区要纳入竹房城镇带建设范畴,统筹规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产业布局。此外,“村村通”等交通建设工程,水保、国土、南水北调生态补偿、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小流域综合治理、农村新能源建设等项目要重点向景区倾斜。对于景区核心区内居住的农户,要切入危改、生态移民、迁移扶贫等政策,改善居住环境。县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实行专户管理,主要用于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整体宣传促销、资源保护、产业发展及相关奖励等。县交通局、教育局、住建局、文体局、广电局、卫生局、物价局和农、林、水等部门都要制定配合女娲天池风景区开发的政策。

  (六)以策划包装旅游项目为抓手,促进旅游景点建设。

  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开发女娲天池的重中之重,以项目建设助推女娲天池提速升级。要从文峰古塔、千年银杏、景区大门、景观小广场、桃花仙岛、女娲沐浴像、竹博园、水保科技园、创业园、融园、畅园、茶艺园等旅游景点实际出发,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选择增值性高、成长性强的好项目,提高项目包装水平,争取项目资金扶持,推动重要景点建设,组合优势线路,串联旅游景点,与周边风景名胜区建立起大空间、大跨度、开放式旅游网络,使女娲天池旅游尽快融入鄂西生态旅游圈。

  (七)加强宣传营销,拓展旅游市场。

  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参与在客源地举办的各类旅游交易会、旅游项目洽谈会、推介会等活动,邀请省内外媒体、旅行商来我县采风踩线。要大力开展以节造势,精心策划包装并继续办好女娲文化旅游节等重要节庆活动。要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旅游宣传画册。要在县境出入口、车站、交通主干线、重要公共场所,设置旅游形象宣传牌,发布旅游信息形象广告。要组织学术研讨会,摄影、绘画、征文大赛及重大文艺、体育交流活动,不断扩大对外影响。

  (八)强化对女娲天池风景区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

  女娲天池风景区的地域分属于霍河水管处和文峰乡、城关镇,景区的开发建设涉及到诸多方面,为了保证其顺利开发开放,现阶段文峰乡、城关镇,霍河水管处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按照共同开发,合力推进的原则,本着只求所在,不求所有的理念,抓好所属地域内的基础建设、产业发展、资源保护、村庄整治等工作。要成立女娲天池风景区开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时研究、协调解决女娲天池风景区开发中的重大问题。当前要及时研究确定今年开发建设重点,确定首日游日期,围绕首日游,倒排工期,加强督办。要适时理顺女娲天池风景区管理体制,按照因地制宜、统一管理 、责权一致、精简高效的原则,综合设置管理机构,赋予相应的管理职能,有效进行管理。创新女娲天池风景区的经营体制,推进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相分离。景区管理实行企业化运作,加强旅游与文化、商贸、休闲体育等产业的融合,将其建设成以文化生态旅游为主导功能的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基地,进而引领全县旅游产业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县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   二○一一年七月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