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政协主席 唐泽斌
我县烟叶自1995年开始引进试种以来,迄今已有17年种植历史。1995年至2011年,全县累计种植25.60万亩,收购58.68万担,实现产值30148.62万元,创税8495.63万元,部分乡镇烟叶特产税占财政收入70%以上,烟叶为县域经济的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
一、分析形势,提振信心
2011年,柳林、官渡、双台、擂鼓、大庙5个乡镇30个村1202户共种植烟叶23447亩,收购5.02万担,实现产值4869万元,创税 1200万元。虽然2011年我县烟叶生产取得了较好成绩,但2012年全县烟叶生产形势不容乐观,主要面临五个方面考验。
1、产业收效不一,影响了烟叶乡镇发展积极性。从现有5个烟叶乡镇来看,综观其经济效益形成的格局是“两赚一保两亏损”。柳林种植12010亩,实现产值2999万元,亩产值2496元;官渡镇种植6538亩,实现产值1172万元,亩产值2270元;双台种植1465亩,实现产值254万元,亩产值1731元;擂鼓种植1953亩,实现产值253万元,亩产值1296元;大庙种植1481亩,实现产值190万元,亩产值1283元。柳林、官渡从乡到村到户都认为烟叶生产赚钱,认为烟叶是富乡富民的好产业;擂鼓种烟保本,处在种与不种之间徘徊;双台、大庙因种烟劳动强度大,收益不理想,从村到户普遍不愿种,反感抵触,推进产业难度大。
2、土地流转成本高,影响了乡村两级种烟积极性。为了完成下达任务,部分乡镇乡压村、村压户,逐级下达指令,但农户有地不愿种,被迫无赖,乡村两级采取土地流转方式,按照每亩100元至200元不等标准从农户手中租用承包土地种植烤烟,形成“集体租地、农户种烟”局面,增加了乡、村两级新的经济负担。2011年,双台乡政府仅种烟租地一项开支40万元,大庙乡种烟租地一项开支30万元。农民每种植1亩烟叶,按亩平产值2000元计算,亩平提供税收400元,乡镇从税收四六分成中获得收益240元,乡村两级把240元用于租赁土地,造成烟叶生产的扶持资金、办公经费、风险化解都无从着落,从而导致政策扶持、生产投入不足,各个层面积极性调动不充分。土地租用流转的模式影响烤烟生产效益的正常发挥。
3、自然灾害频发,影响了部分农民种烟积极性。2011年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旱灾、涝灾、风灾、雹灾、赤星病等极端天气和病虫害不断出现。 “6. 24”特大冰雹灾害致使擂鼓镇1953亩下部成熟待烤烟叶几乎绝收,这是我县烟叶生产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灾害;“7.26” 风雹袭击,柳林乡花坪村893亩示范基地烟叶损失程度达到90%。全县种植烟叶的5 个乡镇30个村都不同程度因灾受到损失,造成了烟农减产减收。加之十年九灾,占三分之一老烟农年年受损,多年积累思想包袱日趋加重,导致2012年部分烟农生产不主动,面积难落实。
4、城镇化进程加快,降低了农民种烟积极性。当前,随着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有的农户离家不离土,举家迁居集镇,过着半农半商半工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的青壮年劳力追求工作轻松体面高收入的现实,已习惯于长年外出打工,成群结队出走,留守在农村的多是一些妇幼、老人,“劳力荒”问题日益凸显,造成了烟农素质普遍低下,冲击着烟叶生产的发展。2012年,全县计划在5乡镇30村1500户发展烟叶,截止目前在这1500户当中已外出劳力近1000人。部分村有地无人矛盾突出,从事烟叶生产的劳力紧缺。
5、烟叶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难以满足烟叶生产需求。发展烟叶生产首要的是烟路配套,尤其集中连片种植区域,往往因交通不便,从肥料调运进地、烟叶采摘烘烤销售运输、机械化作业等,都人为加大了生产成本。配套设施不配套、不完善,大大增加了劳动者的投工数量和劳动强度,占用了烟农本应获得的部分效益,制约烟叶生产进一步做大做强。当前,我们发展烟叶产业尽管面临考验,但我们始终以效益为前提,以农民生产积极性为基础,通过抓效益支撑了烟叶产业持续发展,保持了烟叶产业的生命力。
1、烟叶产业有比较效益高优势。2011年,全县烟叶总产值近5000万元,全县1202户烟农户均收入4万多元,踢除生产成本20%,农户在看家种地前提下,户均纯收入达到3万多元。从整个农业产业来看,与其它产业相比,烟叶具有周期短、来钱快、比较效益高的独特优势。
2、烟叶产业能够富乡富民。发展烟叶产业,从国家、各级政府都给予了相应的支持和扶持,2011年虽然部分乡镇亏损,但算总账,烟农直接取得现金收入户平4万多元,有的种烟大户高达几十万元,占20%种植大户高达15万元以上。乡村两级组织在加大行政(人力)成本投入前提下,5乡镇财政收入取得1200万元,其中柳林、官渡财政收入分别高达500万元、300万元,乡镇取得直接支配收入300万元、200万元。通过烟叶生产,乡镇财力得到充实,多数农户通过种烟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实现了富乡富民目标。
3、政策扶持、技术服务提供了保障。国家通过龙头企业烟草公司设置专门机构和专业技术人员,从基础设施建设、集中育苗到分级收购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流程、全过程的跟踪指导,提高了烟农生产种植水平,提高了烟叶生产效益,增强了烟农生产积极性。县政府和烟草部门从烟路、烟水、烟炉、农机具、肥料、农膜等在政策上给予了扶持和补贴,保障了烟叶生产所需的基本要素。
4、发展烟叶满足了部分农民生产生活需求。当前,部分农民看家又种地,既要照顾家庭,又要种植土地,还要获得现金收入。在这样现实条件下,要实现三者兼顾,是基层组织、部分家庭难以取舍的。烟叶生产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使留守在家的部分农民既能一手抓“钱袋”,又能一手抓“粮袋”,还能照顾好家庭,一举三得。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发展烟叶生产有良好的政策支撑、优良的技术服务、较高的比较效益、扎实的群众基础。为此,各级党委政府在烟叶生产上应当深化认识,提振信心,把今年烟叶生产坚定不移地抓下去。
二、创新理念,强化管理
历经17年种植和发展,我们已经取得了发展烟叶生产好的理念、方法和措施。任何事情总是不断变化的。在现阶段,发展烟叶生产还需不断创新理念,强化管理。
1、系统管理的理念。事物发展的规律应是从摸索到积累,从分散到系统的渐进过程。烟叶生产也不例外。整个烟叶生产环节较多、过程复杂、操作严密、对劳动者要求较高,烟农俗称种植烟叶“五关十八环,环环紧相连,一环有失误,瞎忙大半年。”这四句通俗易懂的顺口溜,正是烟农多年在生产实践中的科学总结,也是对烟叶生产的组织者、领导者系统管理的一个警示。当前,县、乡、村三级干部以及烟叶技术员都要从烤烟生产的系统环节去寻找管理和生产的“短板”,从而有针对性地组织生产、指导生产、实施种植。强化组织管理。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把烟叶生产当财富不当包袱,变种政治烟为财富烟;对乡村干部和技术员管理与绩效晋升奖惩挂钩,做到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强化生产管理。乡镇烟草站要明确职责,主动工作,每位技术员每个生产环节都要及时主动给予技术指导,环环相扣、步步跟进,特别在育苗、移栽、大田管理、烘烤主要环节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偏差。通过强化生产管理,减少人为的效益损失。强化风险管理。各地要有备无患,切实加强基地单元建设,实施烟地治理,开展烟地消毒,以减少和抑止病虫害发生;完善烟地供水、排涝工程,增强抵御抗灾能力。以现代农业为蓝本,发展生产合作社、成立机耕服务队、生产指导培训、政策扶持激励等方式,培植职业烟农,提高烟农综合素质和生产积极性。对因灾减收的农户要积极争取烟草部门的政策给予减产减收的现金补贴,降低减产欠收的风险。强化绩效管理。对乡镇党政一把手、乡镇分管责任人、驻村干部、村组干部、烟草技术员全面实行量化考核,检查督办,对烟叶生产贡献突出的大张旗鼓地表彰和奖励,切实调动他们从事烟叶生产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效益第一的理念。在当今社会,效益是人们追求质量的必然选择。种烟也是如此。种烟首先有钱赚,烟农才愿种,基层才愿干。因此,必须要坚持降成本、有钱赚、争效益的工作思路。一是优化生产布局。为了便于生产管理、技术指导,乡村在发展烤烟区域布局上尽量避免“撒胡椒面”,必须做到集中连片,连片集中,下大力气培植大村、大组、大户,这样管理成本才低、种烟效益才高、技术指导才便捷。二是转变观念发展。乡村两级要积极鼓励烟农立足于适宜种烟的承包地来种烟,少用、慎用租赁土地的方式来发展,对农村闲散的承包地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权不变前提下,积极探索和建立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制度和利益分配机制,拓宽烟地来源,降低生产成本的效益风险;三是千方百计降成本。乡村两级要通过政策宣传、效益比较、政策扶持、行政措施,组织动员农民利用现有承包地种植烟,以减少土地租用成本;通过政策扶持、基础设施配套以减少生产投入成本;以技术指导到位,提升烟叶品质,提高烟叶销售价格,增加烟叶与其他农作物比较效益。利用育苗工厂的大棚发展反季节蔬菜,农机具在不种烟的季节翻耕其它作物农地,用辅业收入增大主业效益。四管齐下,始终坚持把效益放在首位,刺激烟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3、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第一,只有农民有种烟积极性才能实现烟叶可持续发展。当前,制约农民不愿种烟的因素有三个:比较效益、劳动强度和自然灾害。对此,我们要通过教育宣传及时引导。今年国家将适度提高烟叶收购价格,烟叶价格在去年基础上上调20%,这意味着每亩可增加200元收入。对这一国家新近调整的相关政策,要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及时宣传到各家各户;县烟草公司要会同地方政府建立烟叶生产基地,对集中连片的大地块烟路、烟水、烟炉配套到户,降低生产成本;各地也要主动通过烟路、烟水、烟炉配套,有条件的地方加大机械作业、机械翻地、机械运输,增强自动化烘烤,最大限度降低劳动强度,力争每亩用工由现有22个减少到18个。采取保险、补偿的办法,每亩产值不足800元补到800元,使种烟农户即使遭灾无钱赚也不致于亏本。第二,只有基层组织愿意干才能实现烟叶可持续发展。多年实践证明,烟叶是实现富乡富民比较成熟的产业。乡村两级要克服畏难情绪,切实坚定信念,认真研究制定各项生产机制,努力解决生产中的具体问题,特别要解决妥善好烟地问题,减少烟地投入成本;树立不干则已、一干则成的理念,排除杂念和干扰,下决心种烟,上规模经营,拿出专门力量投入生产。
三、突出重点,科学发展
当前,正值烟叶面积落实、春播育苗的关键时刻。县乡村三级和技术人员要把握烟叶生产的特点和规律,突出工作重点,实现科学发展。
第一,要在完成任务上下功夫。在我国烟草行业是计划经济。2012年县委县政府下达了3万亩烟叶生产计划,县、乡、村三级要抓住国家不限种、鼓励种的政策机遇,进一步统一思想,始终咬定3万亩目标不动摇,狠抓面积落实。种烟乡镇必须把烟叶作为富乡富民、执政爱民的政治任务来完成,把计划落实到村、到户、到地块,生产措施落实到环节,组织领导落实到人头、包保任务落实到对象。
第二,要在服务大局上下功夫。县、乡、村三级党组织、干部和烟叶技术员要齐心协力、各司其职,围绕今年生产总体目标形成合力。一是政策宣传到位。当前着重对烟叶原价提高20%、受灾补贴等相关惠农强农政策进行大力宣传,家喻户晓;二是政策扶持到位。当前,要及时将2011年受灾扶持兑现到位,2012年烟路、烟水、烟炉配套建设尽快启动;三是技术服务到位。乡镇各烟草站要将技术员迅速分布到村、到户,明确责任要求,任务到天,制定计划,组织烟农技术培训,全天候、全过程技术指导;四是组织领导到位。烟叶乡镇要配备精兵强将,驻村包户,要把行政领导、技术服务、生产管理融入一体,为烤烟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第三,要在提升管理上下功夫。县乡村三级换届,对烟叶生产产生了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少数同志认识不到位,精力不集中;部分乡镇认为亏本不愿种;有的干部觉得种烟麻烦,组织群众难,工作压力大,没有积极性。对此,要抓领导。在组织烤烟生产上,乡镇党政一把手必须亲自上、亲自抓,县烟办将在行政领导督办、大田移栽管理、组织收购等主要层面上全县通报,并将通报结果作为年度烟叶生产考核和评先表优直接依据;抓规模。没有面积,就谈不上产值和效益。当前,首要任务是落实面积、确保面积、抓面积扩展,在去年2.3万亩基础上必须确保3万亩。重点培植2个万亩乡镇、1个3000亩乡镇和2个2000亩乡镇,集中精力培植大村、大组、大户,并重点扶持和支持;抓政策。一方面要对今年烟路、烟水、烤房、烟地治理等项目作好规划和概算,分头实施。对已建的烟路、烟水、烤房等基础设施的管护以乡镇为单位,要落实谁使用、谁管护的责任制,防止设施有人用、无人管的现象再度发生,从而影响烟叶生产功能正常发挥。另一方面,除国家和省市县政策外,各乡镇要因地制宜,出台切实可行、具有诱惑力的政策措施,产前补贴、受灾补贴、民政救济、低保并举,稳定一批老烟农、吸引一批新烟农、为持续发展烟叶产业提供好队伍保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