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清思路 创新机制 建设现代水利
——关于全县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县水务局局长 朱波
竹山县是农业大县,在新的历史时期,水利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对实现富民强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水利发展成果惠及了广大人民群众
近5年来,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县上下艰苦努力,建成了一大批利民惠民的水利基础设施,在保障群众生命安全、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维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可。水利发展成果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共享,为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水生态、水环境安全提供了较好的水利支撑与保障。
一是农村安全饮水建设成效显著。这项群众称为“小工程、大德政”的惠民项目建设自2005年实施以来,已使10万多农村人口彻底告别了饮水不安全的历史,喝上了干净水、健康水,得胜、竹坪等很多地方农民群众敲锣打鼓送匾送锦旗,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
二是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步伐加快。在国家大力支持下,目前已完成霍河水库除险加固,正在抓紧推进谭家河、洞沟、东河、施家河、关东沟、涧沟等6座水库除险加固。一方面维护了下游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另一方面也确保了工程安全和效益发挥。
三是农村小型水利建设取得新进展。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加强了小型灌区和小型水利民办公助试点项目建设,高标准完成了秦古青龙嘴、洞沟,宝丰曹家湾、双庙、上坝、深沟、喻家塔等渠道改造67公里,改善灌溉面积5000亩。
四是防洪工程建设实现新突破。共完成城镇高标准堤防建设8956米,其中建成县城防洪堤4360米,建成莲花防洪堤2196米,建设宝丰镇防洪堤2400米,不仅有效地改善了城镇人居环境,而且拓展了城镇的发展空间。
五是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推进扎实有效。围绕“山变绿,水变清,景变美,人变富”的目标,全面启动了南水北调水源区水土保持项目建设,通过建设坡改梯、经果林、退耕还生态林和建等高植物篱、封禁治理等措施,累计治理小流域11条,完成治理面积173.06平方公里,有效保护和改善了流域生态环境。
二、水利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突出
随着全县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对水利根本需求和依赖更为急迫,人民群众对水利发展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水利发展现状距离这些期盼和要求还有相当差距。
一是防洪减灾的问题突出,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生存发展的需要。全县综合防洪减灾体系较弱,抗御超设计洪水和极端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全县61座水库中,还有20多座病险水库仍是人民群众安全的心腹之患。全县山洪易发区监测预警预报尚未建立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二是水资源问题突出,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县水资源总量较为丰富,但地域分布时空分布不均,工程性缺水和季节性缺水问题越来越突出,不能满足全县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需要。
三是民生水利的问题突出,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用水安全和粮食安全的需要。人民群众对安全饮水需求十分迫切。全县共有31.4万多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已列入国家规划的有14.48万人,已解决10万多人,目前还有4万多人安全饮水问题未解决。即使列入国家规划的全部完成了,加上移民,全县仍还有19.2万饮水不安全的人口亟待解决,任务十分繁重。同时,全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标准不高、配套不齐,老化严重,效益锐减,灌溉水利用系数偏低,灌溉面积、旱涝保收面积不断下降。现有的5个万亩灌区仅有谭家河灌区和尖山河灌区通过省水利基建投资进行配套和提高,但也仅仅只能对总干渠道进行续建改造,如谭家河灌区续建改造只完成了10.6公里的总干渠改造,而总干渠以下的50多公里干、支渠仍需要改造和加固,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
四是配套政策问题突出,不能满足水利建设管理的需要。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土地由集体经营转变为农民分散经营,已建成的农村水利设施由于管理体制没有理顺,产权归属不明确。国家、集体、受益农民三者的职责和义务界定不清,导致农村水利设施建、管、用脱节,管理、维护主体缺位。加之各地长期存在重建设轻管理、重大轻小、重枢纽轻配套,致使农村水利设施形成了“国家管不了、集体管不好、农民不愿管”的局面。同时,由于配套政策不能及时跟进,县、乡、村分级管理的范围不明确,致使跨乡跨村的水利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主体不清,水利建设和管理的主要资金来源被切断。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要求农民出工、集资越来越难,农村水利基本建设谁来组织的问题日益突出。
五是基层水利队伍问题突出,不能满足涉水事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要求。由于受区域条件等限制,水利技术人才难以引进,引进的受编制等因素也很难留住,除去上世纪七十年代毕业的几位大学生外,目前全县第一学历专科以上的水利专业技术人才几乎没有,水利专业技术人才已经出现断档现象。
三、解决水利发展突出问题的基本构想
破解水利发展难题,加快水利发展,要进一步调整、丰富、完善治水理念和治水思路。根据我县目前的情况,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实现富民强县、建立人水协调现代水利体系为目标,创新体制机制,转变增长方式,创新发展模式,实现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
在促进水利发展中,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基本原则是始终做到“六个坚持”。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民生问题,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二是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三是坚持统筹兼顾。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四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把建设生态文明和亲水环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五是坚持水利现代化方向。把水利信息化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六是坚持节约保护。把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总的工作目标就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着力构建“六大体系”。一是防洪保安减灾体系。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步伐,抓好中小河流治理, 切实提高集镇综合防洪能力。二是农村安全饮水保障体系。全面完成列入国家规划的14.48万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同时,创造条件,积极争取完成未纳入国家规划的19.2万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让城乡居民喝上安全水、放心水。三是粮食安全农田灌溉体系。通过对灌区全面更新改造,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全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面积达到到历史最好水平,保障粮食安全。四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水资源水环境保障体系。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对全县剩余的79条小流域1513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进行全面治理,依法保护水源,加强水资源配置,建立节水型社会。五是廉洁高效的涉水事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一支依法行政、作风过硬、技术优良、攻坚克难的水利建设和管理队伍。
四、破解水利发展难题的工作重点
要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注的水利问题,实现水利可持续发展,保经济、保民生、保增长,要重点抓住5个方面的工作。
1、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平安水利。按照中央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安排,2010年前完成进入国家规划的1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并从2010年起再争取一批小(1)型和重点小(2)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012年前基本消除现有全县病险水库安全隐患。切实抓好中小河流治理。全面完成柳林河堤建设任务,抓好潘口水电站配套工程—溢水东川防护工程建设,启动潘口、深河、官渡、溢水、麻家渡等中小河流河堤建设的前期工作。
2、坚持人水和谐,建设民生水利。坚持水利为民,把为民众谋福利、让群众得实惠作为建设民生水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加强农村安全饮水建设,加强水源选址论证,优化工程供水形式,实施农民全过程参与机制,2010年前解决全县规划内14.18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同时,抓好前期工作,加快解决尚未列入国家计划的19.2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二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以灌区配套与节水改造为重点,加快粮食安全工程建设。以擂鼓大洞子、古家沟水库、宝丰东、西河水库、溢水涧沟、陈家沟水库为中心,全面启动擂鼓红岩灌区、宝丰东西河灌区、溢水陈家河灌区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尽早获得国家批准并开工建设。通过以上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用水安全和粮食安全。
3、坚持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建设生态水利。全面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抓好水土保持综合防治工作,加强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推进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做好小水电代燃料扩大试点工作,使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生态和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一是抓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坚持工程治理和生态治理结合、水土保持与产业建设结合、流域治理与移民新村建设结合,全面完成国家批复的15条小流域治理任务,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力争使剩余的79条小流域得到全面治理。二是着力抓好“洁水工程”建设。大力组织开展以整修塘堰、疏浚沟渠、秀美家园为重点的洁水新村工程建设,促进农田水利建设与新农村村庄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更加紧密结合。加强水质保护,建设清洁河道,打造城镇亲水平台,营造保护水资源、珍惜水资源、维护河流健康生命的浓厚氛围。推进清洁小流域建设,改善恢复生态,满足人民群众实现优质生活、享有优良环境的需求。三是全面启动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按照国家批复的建设内容,完成大磨石、公祖河电站等小水电代燃料项目,切实抓好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走“以电保林、以林涵水、以水发电、以电富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4、坚持科学发展,建设现代水利。按照新时期水利发展思路,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以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防治为契机,加强全县防汛信息平台和霍河、谭家河等重点水利工程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5、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制水利。借“五五”普法的契机,切实加强涉水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和执法力度,提高全民对涉水法律法规意识。加大《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渔业法》和《河道管理条例》的宣传力度和执法力度,加大执法队伍建设,确保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和依法执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