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着力打造生态文化旅游大镇
发布时间: 2009-09-19 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打造生态文化旅游大镇

董 军

  当前,万众瞩目的潘口电站建设风起云涌、如火如荼。随着工程进度的加快,作为移民的主战场田家坝镇,万余名人民群众背井离乡,大面积良田好地将被粼粼湖水浸没,昔日的金銮宝殿将成为过去,高峡平湖将改变田家人民的生产方式和生存条件。田家坝镇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如何定位是镇党委政府和全镇人民必须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中共湖北省第九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决定实施“两圈一带”战略横空出世,大力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各项配套建设项目先后出炉,这无疑为我们田家坝镇指明了发展方向。高峡平湖将是我们田家最大的实际,也是最大的资源,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瞻远瞩,抢抓机遇,大手笔培植旅游支柱产业,着力打造生态文化旅游大镇,使田家成为全县观光旅游休闲的极地,成为全县发展旅游经济的龙头,成为镶钳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上的一颗闪亮的明珠。

一、基础

  山水资源。田家本来就是“四水归池”之地,潘口电站下闸蓄水后,水库的中心在田家,而且面积之大、库水之深。水将是这里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天然资源,加之以九华山为峰的层峦绿障与之辉映,高峡平湖和蓝天碧水自然成为田家旅游大镇的山水名片。
  古建筑资源。为了再塑金銮宝殿之辉煌,移民建房统一规划为徽派风格,建筑面积达20余万平方米,这里将是全国最大规模的徽派古建筑群,清一色的徽派建筑必须将成为旅游大镇的一道亮丽风景。庭院深深、气势宏大的三王盛故居将完整原样地迁建到新集镇上,石雕玉砌、飞龙绕梁的黄州古庙也将一木不少地在新集镇上仿建,这些必将为旅游大镇增添神秘色彩。
  动植物资源。田家坝镇土壤肥沃、土质松软,是植物生长的理想之地,森林覆盖率高。这里是动物的乐园、植物的天堂。省级森林自然保护区九华山早已成为人们休闲避署的最佳去处。以大泉山为轴的万亩生态有机茶园将成为生态旅游的深厚基础。
  地理位置优势。田家坝镇是竹山的南大门,离县城较近,交通方便,通讯快捷。竹山至神农架,竹山至四川巫溪,竹山至重庆经过田家,是便捷之道,这里独特的区位优势必将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大通道相连接。
  政策机遇。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湖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战略举措,是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具体实践。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着力打造覆盖十堰等8个城市的生态文化旅游圈。目前,已有多个配套建设项目开始实施,并通过推介会、推广周、推广月、联票等传媒形式加大对外的宣传。天时地利人相催。作为田家坝镇,无疑为我们打造生态文化旅游大镇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广阔的平台。

二、措施

  解放思想。李鸿忠省长初到湖北就认为,湖北最大问题不是发展不够快,而且思想解放不够快。我们要从传统的农业乡镇向生态旅游大镇跨越,有些人可能认为是天方夜谭,这就是思想问题。我们要破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业观念。要跳出田家看世界,不能望水兴叹,被库水吓倒,而是要充分利用水资源兴特色产业、时尚产业,发展与人们相符合的旅游经济,发展与资源相呼应的循环经济。全镇干群要学习广东当年为建设经济强省一样“杀出一条血路来”,咬定生态文化旅游大镇不放松。要树立敢闯、敢为、敢冒险意识,为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大镇“赌一把”,变劣势为优势,变特色为主流。
  改革开放。一方面要多形式、多渠道、宽领域、广范围地对外宣传,把我们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大镇的伟大构想和未来蓝图向世人推介,把生态文化旅游大镇的精品名牌向世人展示。通过大力宣传,吸纳社会各界人士参与生态文化旅游大镇的建设,把旅游大镇的吸引力烙刻在爱好观光旅游人士的心中。另一方面就是要降低准入门槛,提高服务水平。凡是到田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仁人志士都要热情相待,并提供场所、资金、技术、安全等全方位报务;凡是投资参与旅游大镇建设的客商都要积极配合,主要领导要为他们协调关系、解决问题。同时,要改革土地使用制度,加快土地流转,为农业实现工业化提供土地保障。要通过改革开放,提供生态文化旅游大镇建设的活力源泉。
  包装推介。要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上加大对外的宣传;要借移民大镇的政治影响,邀请省“走进中部—湖北鄂西行”旅游之声到田家来推广宣传;要加强联系,推出竹山、神农架、巫溪、重庆四地景区联票,实行半价优惠;要在全省范围内征集竹山田家的形象广告和田家旅游精品标志图案,创新宣传形式,使对外宣传有声有色。
  加大投入。大手笔必然需要大投入,大投入必然带来大效益。要想生态文化旅游大镇人声鼎沸,必须要有快捷的交通。就竹山大环境而言,就需要加大投入,提升“鲍双”公路等级,使“鲍双”路成为生态旅游的大通道,搞好田家到坝址、到溢水、到深河的支线公路建设,逐步形成两小时竹山南线旅游交通圈。要联手投资扩建柳林至神农架至巫溪的旅游干线公路,使竹山南线的生态旅游大通道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相对接。
  提高起点。缩手缩脚办不成事,土法上马也不行。打造生态文化大镇必须高标准高起点。要请专家规划设计,要外出考察学习,取其精华,确保旅游大镇百年不落后。要高瞻远瞩,必须作好由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高层次消费的打算和准备。要把当地特色和现代时尚结合起来,在吃住、体闲、娱乐方面有特色、有风味、有潮流,让人们在这里领略到自然风光和城镇华灯四射相互交融的乐趣。
  淳化民风。要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教育管理,杜绝胡搅蛮缠和“吃黑”行为。要大力倡导“明理诚信、知书达礼、胸纳百川、勇立潮头”的田家人精神,让来此观光旅游、休闲、度假者有一种风清气正的感觉,将着力打造生态文化旅游大镇作为全镇干群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三、当前的工作

  旅游经济就是“眼球经济”。作为生态文化旅游大镇,必然有形有义。有形,就是要有硬件,就是要有精品。吃的,要配套星级酒店;玩的,要精彩刺激;看的,要有特色、有趣味、有文化底蕴。要充分挖掘生态文化旅游优势资源,突出休闲、观光旅游特色,树立大服务意识,提高旅游服务水平,使生态文化旅游成为全镇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新型支柱产业。
  当前,必须严把建筑风格关。凡是在集镇内的建筑一律按照徽派模式设计施工,传承徽派文化,吸纳徽派精髓。集镇内的道路一律硬化,配套路灯和行道树,空闲地带全部栽植桂花树和四季常青型花草,给人一种城在山中、房在树中、人在画中的美妙感受。水、电、通信等线路要尽快完善。要加快三盛院和黄州庙的复建进度。加强环境卫生管理,确保新集镇要绿化、亮化、净化。将一座富有浓厚古建筑风情的山中小镇妆点成青春美少女,让游人能感受到如痴如醉的淡淡清香,尽享丹桂长廊和高峡平湖的神韵。
  其次,要培植一批为旅游服务的经营户。要培植1—3户规模较大的星级酒店。培训一批厨艺、茶艺、歌艺、船艺、摄影、导游等方面的能人。规划出车站、码头、蹦极、冲峰、垂钓、攀岩、水上人家等场所,出台相关政策,使有识之士早准备早动手。
  其三,强化生态文化旅游大镇建设的组织领导。要成立生态文化旅游大镇建设领导小组,有专家、有技术人员、有专业队伍,搞好规划设计,争取项目资金。坚持一套人马、一套规划、一个目标的原则不动摇,人走不变规划、不变目标、不变决心。

四、效益

  一花引来百花开。潘口水电站下闸蓄水后,田家坝镇的生态文化旅游大镇水到渠成,必然带动旅游产业、林特产业、特色养殖业、特色服务业的发展,必将形成食、行、游、购、乐相配套的旅游产业链。
  旅游产业。旅游产业对田家来说是陌生的,很多人会持观望态度,所以,必须探索旅游开发模式。根据论证,“政府创造环境+主导产业开发”、“政府前期开发+招商升级”等发展模式是旅游开发的成功经验。这样既可以集骤社会财力,减轻政府投资,又可以带动大批劳动力从事旅游产业的发展。根据分析,田家生态文化旅游大镇建设完工后,至少可以带动2000个劳动力从事旅游服务,年实现旅游收入可达到2000万元左右,全镇人平实现旅游收入在1000元以上。
  茶叶产业。为突出生态旅游,我们必须以大泉山为轴线,建设万亩生态有机茶园,使田家成为全县最大生态有机茶生产大镇。同时,结合旅游产业,要开发茶文化,在田家开展制茶大赛活动,展示沏茶、评茶等茶艺,从而拓宽茶叶销售渠道,活跃旅游氛围。
  水产产业。届时,田家的水库面积在2万多亩,必然带动水产业的发展。据分析,人均养殖水面0.5亩,年产鱼量可达到300吨,可实现水产品收入2000多万元,人均年可实现水产养殖业收入900多元。
  文化产业。由政府组织引导,建立载体,搭建平台,定期举办冲锋舟大赛、横渡湖面大赛、攀岩大赛、茶艺表演大赛等系列竞赛活动,逐步形成系列文化节日。既可以吸引游客,又可以活跃氛围,提升旅游文化品位。还可以通过拉船娱乐活动,展示田家纤夫的野性和豪放,使得堵河民俗文化在这里延续,形成文化搭台、旅游唱戏的良性互动格局。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打造生态文化旅游大镇并非一蹴而就,并非单打独斗,需要市县的大力支持和指导,需要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更需要营造大环境、软实力,需要宽松的政策支撑。我们相信在各级党委政府坚持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务支持下,通过全镇干群的不懈努力,田家生态文化旅游大镇一定能够建成,湖面上的冲锋舟乘风破浪会有时。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