擂鼓镇党委书记、镇长 周玲
2006年组织安排我任擂鼓镇镇长,2008年担任党委书记。5年来,我用单薄的双肩毅然挑起了主政一方的千斤重担,面临的考验、压力、困难与挑战不计其数,但我从没退缩过,因为在我的信仰中坚定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人民的深情厚爱。
擂鼓镇属传统农业大镇,农民种粮观念根深蒂固,产业发展举步维艰。在立足镇情村情实际,深入对比分析,认真调查研究后,我和镇党委、政府一班人达成共识,大胆决策,创造性地提出了“两叶一菜一花生”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为将思路变成出路,我决心率先在红岩村发展设施蔬菜。没技术、没经验、没有现成的模板,我就在网上反复搜索研究,结合实际深入思考,外出学习取经。设施蔬菜大棚建设要求严、难度大、成本高,光一个大棚就得8000多元,这么高的价格菜农们承受不起,你看我、我等你,就是不行动,工作顿时陷入了僵局。关键时刻,我挺身而出,横下一条心,看好了认准了的事怎能就此罢休。2009年4月,我带着镇村干部、菜农代表火速赶往安徽和县,一路上我们尽可能节俭。饿了,就吃点方便面;困了,就去高速公路服务区打个盹。第二天,素未谋面的王总看到一个偏远乡镇的女书记带着数十人,不远数千里风尘仆仆地出现在他面前时,被我们的真诚和执着深深地感动了。他当场拍板,镀锌管以每吨低于市场150元的价格卖给我们。仅此一项,整个蔬菜基地建设就可省下资金8万余元。2009年红岩村成功发展设施蔬菜300亩,迈出了产业发展的第一步。在烟叶产业发展中,由于人多地少,加之劳动强度大、生产环节多,很多农民不愿接受。我就把他们轮流带到外地学习取经,亲自上门做工作,消除他们的顾虑。为进一步扶持产业发展,我还创新设立了烟叶发展基金、实施土地流转等优惠政策,几年来快速催生了200户种烟大户,建成3个千亩示范村,烟叶产业逐步发展壮大。通过几年来不懈努力,全镇“两叶一菜一花生”产业发展深得民心,产业格局已经形成,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经济效益持续攀升,农民群众找到了发展致富的好路子,挺起了富民强镇的脊梁。
加快发展,需要魄力,更需要眼光。如何找准擂鼓的发展优势,在长期的思考后我审时度势,提出了以打造特色集镇品牌为方向的发展思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何打造特色品牌?怎样改造集镇?占地拆迁?资金上的困难,这每一个难题都像一只强硬的拦路虎摆在我面前,阻力重重。
然而不克服困难,又怎能发展呢?排除万难,下定决心。2010年初,我带领镇村干部到陕西长安镇仔细考察,创新确定了以“坡屋顶,马头墙,粉白墙,朱红门,格子窗”为外观的房屋“秦巴庸派”风格,对集镇街道集中整治建设。由于计划改造的房屋全部集中在省道公路主线,占地拆迁阻力很大。烟墩梓村78岁的谢玉英誓与门前菜园、厕所共存亡。门不让人进,话不让人说,提起拆迁就要拼命。了解情况后,我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为了做通她的思想工作,我想尽了办法,在做通他儿子思想工作的基础上,她仍然坚守着不搬不拆的底线。在充分了解这位留守老人的个性习惯后,连续几天晚上,我不顾工作的疲劳亲自到她家为她买菜、做饭,并以婶侄相称,与她拉家常、聊困难。几天下来,我的真诚终于打动了她,她含泪说:“这一生我还真没见过像周书记这样为老百姓办事的干部,为了擂鼓的发展,我愿意搬。”那一刻,我心里也很酸,基层的百姓是多么可亲可敬呀,这不正是舍小家为大家的生动体现吗?就这样,我们干群同心,克服一切困难,快速推进了305省道沿线村庄整治示范区建设,打造出一条全长7公里独具魅力的“秦巴”风情走廊,率先建成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为全县大规模推进村庄整治提供了样板,为省委、省政府“竹房城镇带”战略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基层朴实的工作中,我更加深刻地感受着党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深情;更加深切地体味着人民群众的期盼和肩负的重任;这种期盼和责任让我不敢落后,不敢懈怠。几年来,无论是在产业发展、化解矛盾,还是在推进工作、抗旱抢险等急难险重任务中,我始终率先垂范、冲锋在前、战斗在前。因为我坚信,当我站在风口浪尖的时候,干部们没有理由不勇往直前。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我时刻将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将群众的事情牵挂在心间。在全镇我率先公开了手机号码,24小时保持畅通。在半夜三更、在午休时间,群众打来电话,我从来没嫌烦嫌累过,积极认真地解决。同时我更是严格要求下级,不允许任何人对前来办事的、信访的群众视而不见或简单推诿。在我的要求和带领下,全镇干部视群众为亲人,服务意识明显提高,干群关系日益密切,创下了3年来无一例赴市及市以上上访的记录。
几年来,我基本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作为一名妻子和母亲,我深深地愧疚于我的家庭。每当周末,女儿打电话来:“妈妈,这周你能回来陪陪我吗,我好想吃顿你亲手做给我的饭……”可是,为了组织的信任和人民的重托,连她的这点奢望我都无法满足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