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明清时代的新年节俗
发布时间: 2011-01-31 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婆子要吃新年糕,老头子要戴新呢帽。”这首北方广大地区流行的年节歌谣,生动地传递着旧时民众盼望新年的热切心情。 
    新年在传统社会有着重要的时间意义,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时刻。无论朝野贵贱、男女老少,人们都要回归家庭,团聚在祖宗牌位前,共享新年。依照传统习惯,新年是一个时段,它包括初一到十五,在我国北方地区甚至到二月二才结束。

    迎年贺岁

    正月初一,汉代称为正日,唐宋时称为元正、元日,明清称为元旦,俗称新年。元旦是一年之首,作为岁首它在年度生活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明清岁首民俗也极为丰富。我们以北京、苏州为例,兼顾其他地方,分别介绍南北岁首新年习俗。
    北京是首都,习俗具有代表性,因为在地域上处于北方,生活习惯上具有北方特色;苏州在长江三角洲,是明清最富庶的地区之一,人们的生活习俗丰富,代表了南方民众的生活习性。
    辞旧岁,迎新年是岁末年初,人们生活中的大事。人们在腊八之后,就进入年节状态,到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小年时,大年就进入倒计时,人们忙着备办年货,祭灶送神。
    据《帝京景物略》记载:明代北京人用糖饼、黍糕、枣栗、胡桃、炒豆等祭祀灶君,用草料供灶君马,因为灶君要上天汇报一年来家中百事,人们祈祷灶君:“好多说,不好少说”。祭灶时,不让妇女看见。特别禁止家中幼女吃祭灶后的糖果,说如果吃了这糖果,下次吃肉时,嘴上会出现黑圈。年三十五更,烧香迎新灶君下凡。为了迎年,人们在门檐窗台插芝麻秆,说可以禁鬼。门窗上贴红纸葫芦,说“收瘟鬼”。
    三十夜,北京人用松柏枝杂柴在庭院“烧松盆”,以象征门庭红火兴旺。在辞旧迎新之际,祖先祭祀必不可少,人们在家中悬挂祖先影像,摆上供品,全家祭拜,然后全家聚餐叙谈守岁。
    迎接新年时,无论朝廷民间都重视门庭装饰。明朝遗民史玄的《旧京遗事》为我们记载了明朝皇宫张贴门神春联的情景:在新年前几天,北京皇宫内就颁赐特制的钟馗神像给诸位皇亲国戚,这些钟馗像以绢为材质,大约三尺高,用素木边框,装成小屏,上缀铜环,以便悬挂,“最为精雅”。皇亲家受此天宠,感到无上荣光,他们又将此分赏给京朝贵官,这些朝廷显贵自然也相当兴奋,就招集一帮名士,赋诗庆贺。等到新年到来的时候,各个宫门都要改换春联、安放绢画钟馗神像,所谓“长安之春,满千万户矣”。

上一页  1 2 3 4 5 6 ...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