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 宋晓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极大提高,GDP总量提升至世界第二,人均GDP从200多美元提高到近40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成就举世瞩目。在充分肯定社会财富大量涌现的同时,也应清醒看到财富分配的不均日益加剧。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贫富差距过大取代了平均主义盛行,近些年来两极分化问题突出,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主要障碍之一。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涉及民生的问题很多,如就业、分配、社保、医疗、教育、住房,等等。其中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一次分配中所占比重,从而提高居民消费能力,进而调整投资与消费比例,已经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议题。
一
根据省际收入法GDP构成数据,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1990年为53.4%,1995年为52.8%,2000年为51.4%,2006年为40.61%,2007年为39.74%。2000年到2007年,劳动报酬占比下降了11.66个百分点,其中,2004年,国家统计局把个体经济业主的收入从劳动报酬转为营业利润,然而,这并未改变2004年之前劳动报酬比重不断下降,2004年之后劳动报酬比重仍下降的总体趋势。劳动报酬中,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从1980年的17%逐年下降到近年来的11%。
还要看到,劳动报酬总量占GDP的比重下降,并不足以说明普通职工收入的变动状况。如果与1990年代初期比,还应考虑工资的结构性变化:一是1990年代初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工资差别不大,企业经营者与普通职工工资差别不大,且那时企业职工基本不缴纳社会保障费;二是1998年以来机关事业单位多次增长工资,而企业中经营职位和一般职位间收入差距目前普遍在20倍以上;三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有行政性垄断行业职工工资增长过快,行业平均工资差距从2倍左右扩大到6倍以上;四是目前企业职工工资总额中还包括要缴纳约10%基本工资的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费。所以我认为20多年来,企业普通职工的实际收入占GDP的比重是大幅度下降了。总工会的一项调查也显示,61%的职工认为普通劳动者收入过低是当前最大的社会不公平。再看衡量全社会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系数,我国已经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0.3迅速上升到2009年的0.47,一些学者的研究认为实际超过了0.5。
在一代人的时间内,我国从一个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转变为一个贫富差距过大的国家,是马太效应发挥了的作用吗?当媒体上不断出现少数人奢侈品消费盛况与农民、普通职工无力承担医药教育住房窘况鲜明对比时,马太效应似乎在我国得到了验证。“富二代”、“贫二代”还有“垄二代”的继承,更加让人们担忧马太效应会进一步放大。但是,别忘了我们要建设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终要实现共同富裕的和谐社会,那么这种马太效应就应当被终止,取而代之的应当是共同富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