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同志在党的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作为继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重要环节。在我党建设和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存在的新任务下,党员干部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新“三观”,是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践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扬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继承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树立和坚持新”三观”,关键是各级党员干部要深入持久地加强自我修养和品格锻炼。
一、坚持理论学习与思想意识修养的统一。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成功。”共产党员作为党组织的细胞,党的路线方针有效贯彻和正确执行,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关键。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素质高低将决定着党的方针政策的执行度。党员干部的理论修养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最根本的修养,马列主义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科学,是工人阶级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科学,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所取得的胜利靠的是马克思主义,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所取得的重大成功依然靠的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今天,我们领导干部领导人民群众要顺利完成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仍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的强大指导作用。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修养是新时期党员干部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新“三观”的前提保障。党员干部的事业方向选择、科学的领导和工作方法的运用和绿色的政绩观的确立都需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又离不开思想意识的修养,刘少奇同志指出:“只有彻底站在无产阶级立场的人,以无产阶级的理想为理想的人,才能彻底了解和掌握它。”无产阶级的立场的坚定性和纯洁的无产阶级的立场和理想将决定着理论掌握的彻底性和深刻度,并影响着对理论的信服度和认同度。党员干部唯有坚持无产阶级的根本立场和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立足点、出发点,以人民群众的事业为着眼点,才能真学、真用马克思主义,进而确立起科学的政绩观和正确的工作观。
二、坚持自反内省与外在监督的统一。
“内省”作为儒家的一种道德人格修养方式,传统以来,儒家秉承“内圣外王”的人生信念,主张通过自我的修养,将道德形成个人生活的一部分,形成道德的自律,最终实现圣人的理想人格。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孔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不怨天,不尤人”(《论语·里仁》)。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治;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无论是为人处事,还是交际友,或者是治人爱人,都要时刻反躬自省,扪心自问,即使出现了问题也不可责于他人,并且认为一个人要成为有道德的仁人,也只能靠自己努力修炼而非他人。由此可见,儒家的内省说,强调道德修养方面的自律性和自觉性原则,为广大仕子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修养之法。也正是儒家倡导的自反内省、反求诸己的修养之道,造就了像范仲淹那样“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的忧国爱民高尚情怀的士大夫。今天,我们的党员干部的立德树业要合理借鉴古人修养之道,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在“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中勇于洗涤自己的思想,磨练自己的为政之德,以共产党员的党性原则来时刻反省自己:手中的权利所从事的事业是否有益于祖国和人民?所担当的职务和工作是否尽职尽忠了?所追求的政绩是否是人民之所需,社会之所要?
同时,党员干部的政德内在反省还必须结合外在监督。内省与外在监督是辩证统一的,内省自律主要是强调道德主体的自觉性,这是确立确立道德的根本;外在权力监督、纪律约束和他人及社会舆论的监督的他律是保障,外在监督的有效发挥可以巩固道德品质的内化和有利进一步促进道德行为的持久外化与实践。领导干部的现实的真实的政德的形成必然是内省自律和外在他律的有机综合的结果。因此,党员干部新“三观”的确立与形成要自觉接受并善于接受党和人民群众的批评和监督,“言者无罪,闻者足诫”,以深怀爱民的虚怀坦荡的事业心去倾听百姓呼声;以“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的工作观去采纳群众意见,省察自己的工作,“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以“多办利民之事、常行为民之举”的政绩观去努力干出一番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新时期的党员干部要争做时代的先锋,像孔繁森、吴天祥、任长霞、牛玉儒、王瑛等那样,有勇创大业,追求共产主义道德的崇高理想;有忠于祖国、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业情怀;有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公仆意识;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工作态度;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敬业奉献精神。
三、坚持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统一。
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和政绩观本质上是一个人的主观世界改造过程。新“三观”作为新时期共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和时代新发展,新“三观”的修养与锻炼,具体包括事业目标和价值方向的确立、工作态度和方法的选择和为政业绩标准与评判等方面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作为主观意识,它从属于人的意识、思想领域,通常指精神世界,也包括人的反映和认识能力。唯物主义认为,主观世界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能动反映。“一切客观世界的辩证法的运动,都或先或后地能够反映到人的认识中来”,“根据于一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以从事于变革客观现实的实践,一次又一次地向前,人们对于客观现实的认识也就一次又一次地深化。”(《毛泽东选集》第1卷,1991年版,第295 ~296页)因此,党员干部锻炼和坚持正确的新“三观”,改造我们的客观世界,体现了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和认识论的基本精髓,也是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一致性表明,两者虽表现形式各异,但在本质上服从于同一规律。坚持主观世界的改造是改造客观世界的必然要求和外在体现,只有与时俱进地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才能顺利推动客观世界的改造。
因此,在新时期,加强新“三观”的修养和改造,必然坚持理论与实际将结合的原则,在革命、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加强和提高我们思想意识和党性修养,以先进的思想意识和精神风貌来推动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事业前进。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毛泽东选集》第1卷,1991年版,第296页)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担当的改造世界的任务是呈现阶段性的特征。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如果说共产党员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主要是克服各种“左”右倾思想的倾向,摆脱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而努力。那么,今天,我们国家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新发展历程后,在国际国内呈现的新形势新情况下,广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任务,毋庸置疑,是确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人民事业观和利益观,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全面、系统、协调、可持续的工作观与方法,坚持造福于人民、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维护生态平衡,办实事、务实效、求实绩的绿色政绩观,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理想而奋斗的伟大实践。当前,领导干部坚持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统一,就是要带领广大人民在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中,通过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使得党员干部受教育,坚定起为人民谋福利的事业观,牢固树立起科学地发展的工作观,认真确立起生态绿色的政绩观。
共产党员的新“三观”修养问题作为各级领导干部的终生课题,必须长抓不懈,它不可能一蹴而就,也非一劳永逸。周恩来同志说:“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否则,就象刘少奇所说的:“就会落后,以至丧失共产党员的资格。”历史已经证明,凡是大讲共产党员的修养的时候,党内外的正气就上升,邪气就下降,革命和建设事业就能节节胜利;凡是共产党员的修养被忽视或弃置的时候,党内外的正气就下降,邪气就上升,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会出现严重挫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新“三观”教育,加强共产党员的修养,对于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党干部的领导水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增强党的拒腐防变、抵御风险能力,全面贯彻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无大有裨益。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动真工夫,出实招,永不松懈,才能出真知,见实效。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