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绸缪是说趁着天还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防备。联系到我们的安全工作中,这个成语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启迪。
近十年来,许多重大﹑特大事故给国家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并且断送了许多黎民百姓的生命。为此,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级党委政府都把安全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国家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江泽民、胡锦涛等党的领导人告诫我们“安全责任重于泰山”。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安全“讲起来重要、工作中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依然存在,这就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根源。
安全事故的发生有主观、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在客观上,由于气候、环境、地理等特定条件的影响,有些是未能预先设防的。如遭遇山体滑坡、飓风袭击﹑雷击等。在主观上,虽然不想发生事故,但有些是能预料却没有预防的。如交接班检查不到位﹑线路砍青不彻底﹑违规操作等。这些都是导致事故的根本原因。
如果剖析其中的要素,我把它归纳成以下几点:
一、意识淡薄
首先是执行者的意识淡薄。主要表现为“有法不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我行我素”。大多数事故的背后都存在着凭感觉和侥幸心理,成为了事故的导火索。
其次是组织者的意识淡薄。多表现为缺乏经常性、深入性教育,少数地方还存在着形式多于实际的现象。
二、利益驱动
虽然各行各业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只图个人利益,工程质量不把关,平时检查不到位,对法律法规不屑一顾、置若罔闻,给公司及股东的财产造成了重大的损失。
三、疏于防范
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成为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发生事故大多数不同程度的存在制度落实不彻底,安全措施不得力,组织管理有漏洞等现象的发生。
四、素质低下
素质主要表现在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两个方面。在文化程度上参差不齐,主要表现为应变能力差,突发事件无应对能力;而思想素质表现为工作不主动积极,态度不端正。
下面,我仅从自己的所见所闻,谈谈安全工作如何“未雨绸缪”的几点拙见。
第一,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首先要提升每个人的安全意识,把不自觉行为变成自发的行动,需要每个人共同的付出,更需要管理者、组织者的“未雨绸缪”。欲达到“要我安全变成我要安全”,必须做好“长期教育、心理减压、营造氛围”这几项工作。 让员工时刻牢记安全,树立良好的心态,使他们在愉快的环境下从事好本职工作,营造“我要安全”的氛围,做到“远离隐患、确保安全”。
第二,变纸上制度为安全保障。从发生的事故中,不难看出安全措施的作用。不能否认,各级组织、各个单位都重视安全工作,大会小会讲安全,甚至是制定出了许许多多安全规章制度。但是,出了事故回头看,问题还是说得多做得少。譬如为减低工程成本,施工单位并没有按施工组织方案的要求去做,而是偷工减料、行贿受贿。可想而知失去安全监督、管理的施工如何能确保安全?因此,我们既要有完善的安全管理组织体系,更要有“雷打不动”的安全硬措施,使其达到标本兼治。
第三,变事后教育为事前监督。在安全教育时经常听到“前车之鉴”之类的话。我认为安全事故发生后,是要“前车之鉴”,更要“亡羊补牢”。 如果我们做每件事情时,把严格的管理和监督放在前面,及时发现和处理隐患,扼杀事故苗头,不让事故发生,结果岂不是更理想?
第四,变坐堂指挥为坐镇指挥。应该承认,安全管理工作十分复杂,也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为此,既要运筹帷幄,更要靠前指挥;既要调查研究,更要务实求实。组织管理者,不能局限于听汇报、看资料,要把安全管理融入到具体工作中去,做到哪里有工程施工哪里就有管理者的身影,哪里有工作场所哪里就有管理者的足迹。
常言道“小心驶得万年船”、“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若无底石坚,安得山高峻”。在日常安全工作中,我们要做到“未雨绸缪”,谨小慎微、居安思危,就能避免和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刘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