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文化惠民与文化扬名
发布时间: 2011-12-09 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文化惠民与文化扬名
——共建“富裕和谐文明的幸福家园”系列评论之五

本报评论员

  一个区域就像一个人,总有一张属于自己的脸,透着属于自己的精气神,勾勒这脸和精气神的就是这个区域的文化。近年来,我县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事业方兴未艾,群众的文化需求正日益得到满足。适逢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之际,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响亮吹响了“创建全省旅游强县和文化大县”的号角。昭示着决策层在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同时,文化自觉更加鲜明,文化自信更加坚定,文化自强更加坚决。
  我县拥有堵河文化、女娲文化、上庸文化、十星文化、红色文化等丰富、深厚的文化资源,但受制于诸多原因,一直有形而不宏、有神而不聚、有名而不彰。“文化大县”的提出,既是一种内省,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让文化普惠于民,从文化中探求持续发展的动力;又是一种外放,在文化产业日益同质化的今天,探索、创新文化建设,彰显我县的特色和魅力。简言之,就是实现“文化惠民”和“文化扬名”。
    以新的理念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创新,既是文化的形态所需,又由文化的本质所赋。实现文化的创新,必须解放思想,立足本土放眼四海,领会文化的含义和运行规律,吃透文化的内在本质和表现方式,以新的理念和手段谋划并兴起新一轮文化建设热潮,以“特”取胜、以“特”扬名,为“文化大县”建设注入强大活力。要坚持“一县一品”,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元素,大力弘扬“女娲补天地、人间桃花源”品牌,将女娲文化向女性文化延伸和拓展,用“大文化”包装“大旅游”,用“大旅游”提升“大文化”,推动文化产业与生态、旅游业的大融合。
  着力改善文化民生。“文化大县”建设的落脚点,在于文化惠民而不腐蚀民、文化得民而不背离民、文化提高修养而不是愚昧人、文化服务人民而不是形象工程欺骗于民。惠民当以“民”为本,要本着“科学发展、和谐共建”的原则,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造各种社会的、体制的、政策的条件,营造有利于公共文化发展的宏观环境;要加强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营造出直抵百姓内心的幸福感;要多研究适合竹山发展的文化产业,真心实意构建一条群众能参与进来且能广泛受益的文化产业链条,增加地方收入,惠及民众生活,实现文化服务百姓、丰富生活、提供精神食粮,促进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