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第四轮县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石从国
石从国,男,1970年出生,199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7月毕业于竹山师范,1990年至1992年在省教院脱产进修物理专业。1989年任茅塔镇教育组业务干部,1993年任省中师劳技课中心教研组副组长,1994年任竹山师范团委书记,1997年县委组织部选派驻特困村任工作队长,2000年任县教委办公室副主任,2002年任县实验学校校长,2004年任县张振武小学校长。先后被授予“全县农村基层建设工作优秀工作队员”、“百佳青年教师”、“十大明星校长”、“优秀共产党员”、“全市优秀教师”等。
在成功和荣誉的背后,我们追寻着一个奋斗者留下的足迹。
一、勤勉努力感动师心
作为一个年轻的基层学校管理者,他始终感到肩上的担子沉重,肩负的责任重大。一种压力驱使着他不断学习,用学习武装头脑,用学习提高素质。从政治理论到业务知识,从领导同事到离退休教师,从媒体经验到身边典型,都是他学习的范畴。以学习促提高,自觉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他先后参编中师教材、中小学课外读物5部,担任省中师必修课《劳动技术》教材副主编,有30余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市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有5篇教育教学论文被省收录公开出版发行。10余篇论文获省以上奖励。他撰写的论文《运用电教手段优化劳技课教学》、《劳技课教学要强化科技意识教育》分别获国家级一、二等奖;论文《课改实施中校长的角色定位》获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论文评比二等奖。在他的带动下,学校教师的科研氛围浓厚,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攀升。
二、事业发展凝聚师心
2002年,他放弃了竞争局机关中层干部的机会,毅然挑起了县实验学校校长这副重担,算得上是临危受命。当他来到这个学校时,很多教师为他担心,这么个小伙,能当好这个校长吗?他也深知,挑起这副担子是多么的不容易!当时,学校初中部刚刚组建,生源十分紧张,部分优质生源纷纷转学,学校财力上还要承受70多万元的学生退款。不谈发展,就连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都十分困难。他经过调研,确立了以提高初中部教育教学质量为龙头带动学校发展的思路,分头召开学生会、家长会、教师会,推行教育教学改革,实行教师竞争上岗,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他经过深思熟虑在学生家长会上公开承诺,初中部教学质量在全县拿不到第一,向主管部门申请辞职。他的决心和举动稳住了学生,感动了教师。2003年中考,实验学校取得了112人参考42人上线的好成绩,上线率为37.6%,超过了全县中考上线率最高记录的17.6%。2003年3月,学校举行“我是文明好少年”演讲比赛,他担任评委,一个学生在演讲时说:“我们学校有一个‘光灰’的操场,要是……”他听到后,既辛酸又揪心。于是他多方争取资金20余万元,自行设计,建起了全县独特的集绿化、美化、硬化于一体的多功能操场和文化长廊,成为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与此同时,还新了高标准学生微机室和多媒体教室各一个,建起了校园广播网、程控电话网,满足了教育教学的需要。2004年调入张振武小学,一年多的时间,完善新征地10亩,改建了学校大门,新建了200米跑道的标准运动场,妥善解决了教师的饮水和取暖问题,稳妥处理了教师安居工程的遗留问题,彻底改变了学校的面貌。了解他的学生家长都说:不简单,一人三年改变了两所学校。
三、廉洁务实温暖师心
学校的发展和教师的冷暖他时常记在心头,初到实验学校,他在了解情况时发现学校的用房特别紧张,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外边租房住,当他看到还有5位中老年教师仍然住在不到10平方米的房子里,心里很不是滋味,。有经营头脑的他早以瞄准了临街的一块空地,不仅影响市容,还给学校带来了很多安全隐患,开发此地,一举多得。他在校委会上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走住宅开发之路,一楼建成门面房,二楼以上按成本价提供给无住房的教师,门面房实行十年一租的办法解决资金问题。经过多方努力,在不到十个月的时间,一幢1400平方米的住宅楼拔地而起,学校净增门面收入30多万元。教师们喜迁新居后,风趣地将新建的住宅楼起名为“恩惠楼”。“事事垂范,把小事当成大事办”是他的工作准则。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在学校,最早到校的是他,最晚离开的也是他,双休日在学校加班是他常有的事。2003、2004年,他的父亲患高危病两次在县医院住院达20多天,他让自己乡下的妹妹到城里来轮流护理,自己却没耽误过半天工作。为了学校的建设,他已有四个暑假没有休息过,也没要学校的一分补助。他自己的摩托车基本上是“私车公用”,连汽油也没加过一升。但学校每一位教职工的事他都当成个人的事来办。2003年,学校的一位教职工不幸车祸身亡,为了帮助家属料理后事,整整熬了三夜。在学校管理上,健全了党、政、工、团、妇、少等组织和一系列管理制度,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做到公开办事,公平合理,公正无私,大家的事大家办,敏感的事透明办,棘手的事大胆办,办得教职工支持、理解、高兴。与他共事过的教师,每次谈到他时都有叙不完的学校发展事,道不完的恩重如山情。(王孝群 朱翠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