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擂鼓镇重视“普九”工作纪实
“金岭村共有流失生5人,已到校3人,2人在外打工,其父母已表态保证一周内返校。”3月13日晚上七点,在擂鼓镇政府会议室内,刚从护驾集镇建设工地赶回来的党委书贺德斌亲自主持会议,正在逐一听取驻村干部和中小学校长关于流失生回收和“普九”迎省复查工作进度的汇报。
擂鼓镇党委、政府历来重视教育工作,把收流控辍、巩固“普九”成果作为造福于民、科教兴镇的根本大计和基础工程来抓。2002年,该镇代表全县顺利通过省政府“普九”复查验收后,并没有心存侥幸,麻痹大意,而是坚持做到了机构不撤、力度不减、建设不停、管理不松。“收流控辍”一直是“普九”工作的焦点和农村基础教育的硬肋,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擂鼓镇采取得力措施,“四板斧”破解难题:一是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健全制度。镇党委书记贺德斌,镇长、镇“普九”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余娇娥亲自组织全体干部、镇直单位负责人和村支两委主要成员系统地学习了《宪法》、《教育法》有关义务教育的条款和《义务教育法》,使全体干部也充分认识到“普九”的重大意义和自己肩上的责任,同时出台了《擂鼓镇收流控辍承包制和责任追究制》,以文件的形式明确了全体干部在“普九”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实行“两线三包制”,即主要领导包片,其他干部包村,村组干部包人,校长包校、班主任包班、科任教师包人,确保学生来得了、留得住。对于工作不负责任或不到位的,直接与年度考核和工资挂钩。二是加大宣传、营造氛围,转变家长、学生观念。仅2004年12月份以来,擂鼓镇就新刷写固定标语14条,制作横幅9幅,办专栏14期,宣传材料8000余份,内容涉及到“普九”的目的、意义和法律责任以及读书对孩子成长和就业的积极影响,使绝大部分学生和家长从“要我上学(要我送孩子上学)”转变为“我要上学(我要送孩子上学)”,打消了带孩子外出打工的念头。三是依法控辍。对于重点辍学对象,镇政府依法对其监护人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对不能按期到校者处以300—500元的罚款,同时在入伍资格审查、办理身份证和外出务工手续等方面严格把关,直至监护人送其到校为止。四是结对帮扶,亲情助学,多管齐下。辍学人员情况复杂多样:贫困、厌学、外出务工、随父母外地就读、举家外迁等。对此,驻村干部或自费电话联系,或登门宣讲政策,或出钱出粮送其上学。金岭村学生沈雨随打工的父亲到外地就读,驻村干部蔡少林先后打了11个电话,其中长途电话就有6个,终于促使其寄回了在外地就读的手续;烟墩梓村学生余木金,因厌学家贫双重原因辍学在家,驻村干部朱志艮先后五次上门做思想工作,并亲自把他送到学校,学校也免除了他的一切费用;腰庄村三组学生杨坤,因家庭遭受重大事故,学校按政策免除了他的书本费和杂费后仍上不起学,驻村干部李江二话没说,掏出180元作为他在校的生活费。据初步统计,2005年2月份开学至今,为了学生入学,机关干部走村串户370余次,打电话500余个,出资2000余元。2005年春季开学后,镇政府又强化措施,加大力度,实行每日晨、夕会制,专题听取“收流控辍”工作汇报,驻村干部对所承包的流失生一个一个的谈措施,报进度,然后由分管教育的领导督办,并进行排队,随后将督办通报发往各村与镇直单位。
由于行动迅速,工作扎实,措施得力,该镇迎省“普九”复查准备工作效果明显。截止3月10日,该镇小学入学率达100%,中学入学率达97.7%,居全县乡镇前列。同时,全镇共筹措资金10余万元,加固危房850平方米,维修课桌凳500余套,添置学生床架42套,刷新墙壁970平方米,绿化场地325平方米,整个校园面貌焕然一新。
3月17日,省政府“普九”复查前期考察团和市、县领导、专家对擂鼓镇中小学进行了实地考察,并翻阅了该镇“普九”工作的会议记录、督办通报,对擂鼓镇学生辍学少、流失生回收进度快、档案整理齐全规范、校园规范化建设力度大等方面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余明贵 师光武 何兴城)
达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