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竹山
听竹山故事
我们为您分享一个故事
留一段记忆
亲爱的听众朋友大家好
今天为您分享的文章题目是:
虎山春晓
作者:华元国
三月中旬的一天,有乡下亲戚过大寿,我陪同亲家一家人乘车到城关镇虎山村参加份子。
乡村公路弯弯绕绕盘旋而上,及至山腰高处,豁然开朗。白墙灰瓦,朱红门窗,错落有致的村舍像散落的星辰点缀在层层梯田间,在阳光下泛着春晖。
路边的樱花卸下了浓妆,残留枝头星星点点的粉黛,还留恋着昨日繁华。桃红染上了春枝,有的还有些羞涩,躲躲闪闪,怕见行人;有的“犹抱琵琶半遮面”,欲语还休;还有的笑得春光灿烂,向踏青的游客频频点头。院外的几株杏李,半树飞花半落英,恰如阳春白雪,亮闪人眼。花坛里的木海棠,刚刚睁开瞌睡的眼,似要破裂霓裳羽衣。几蓬金银花攀着低矮的灌木,只染青翠未着花。
登高四顾,中心院子背枕青青虎山,脚踏茵茵堵河,门对金元宝岭,山环水绕,好一处“绿树村边合,青山廓外斜”宝地。
院外山坡上,生长着不知岁月的四株高大皂荚树,几人合抱的粗壮主干直刺天穹,铁灰色的虬枝向四面舒展,在飒飒春风里秀着舞姿,似在拥抱春日暖阳,“沙沙”低语诉说着经年岁月的故事。站在树下仰望,一碧如洗的晴空被分割成丝丝缕缕,阳光画出斑驳的影子投在地上,让我真切地体验了一回乍暖还寒。古树的四周围上了栅栏,场地也浇筑了水泥地坪,还配有一些简易没施,是村民休闲误乐的绝胜佳处。谁也不知道,饱经风霜雨雪洗礼的古树,见证了多少尘世沧桑,陪伴过多少擦肩的过客,默默守望着这一方故土。久坐树下,仿佛能听到它灵魂深处的那声叹息。
梯田里,几头犁牛昂首挺胸,吐着热气,弓起脊梁,吃力地亦步亦趋,偶尔传来几声吆喝,身后的泥土腾起深褐色的细浪,吐露出独特的芬芳。几块油菜田舞动流金的丝绸召唤天边的彩虹,送来一阵阵沁人心脾的花香,细细品味,还有点甜滋滋的。蜿蜒的山路上,闪动着几张身影,那是勤劳的农夫染一身春光荷锄归来。
女寿星丈夫早故,自身中风瘫痪多年,生活不能自理。儿子媳妇儿十分孝顺,放弃打工挣钱,承欢膝下,精心照料,颇得亲朋邻里尊重。前来祝寿的宾客满座,筵席摆了六七桌,亲情乡情温暖着彼此,恰似这三月春风拂过心田。儿子将母亲推到室外,从轮椅上抱下来,放置到阳光下的沙发里,儿媳一口一口地喂着汤饭。渐渐地,老人沉醉在大好春光里,脸上漾着幸福的微笑,梦得那么香甜安详。
面对此情此景,年近七十的我还真有点小羡慕,脑海中缓缓响起了元代张浩养的《山坡羊·一头犁牛半块田》:
“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
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
布衣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
草舍茅屋有几间,行也安然,待也安然。
雨过天青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
夜归儿女话灯前,今也有言,古也有言。
日上三竿我独眠,谁是神仙,我是神仙。
南山空谷书一卷,疯也痴颠,狂也痴颠。”
我愿年年岁岁春常在,岁岁年年人(心)不老。
感谢您的收听。如果您喜欢,请在微信公众号文章下方点击在看、留言,并转发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您可以下载“云上竹山APP”在视听栏目中收听,还可以在竹山综合广播调频(FM)96.8兆赫节目中收听,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作者:
作者简介:华元国,竹山县政协退休干部。
朗读者:
李丹阳,竹山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听竹山》栏目,投稿要求1000字左右散文或30行左右的诗歌,投稿至今日竹山网在线投稿,并请在标题前注明“听竹山”。本节目文章属作者原创作品,如有侵权,作者自行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