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为深入挖掘竹山历史、人文、生态、发展等方面资源,建立竹山新百科,服务竹山社会经济发展。即日起,本报特推出“典藏竹山”栏目,栏目分历史篇、人文篇、生态篇、发展篇,全方位展现竹山,敬请关注。
元钦绝对是中国皇帝中的一道清流——绝无仅有的一道清流。他当太子时,纳权臣宇文泰之女宇文云英为太子妃,公元551年,元钦即皇帝位,册封宇文云英为皇后,此后他没有册立任何嫔妃,两人俨然现代恩爱小夫妻。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除去年少夭亡的,只有元钦是真正的一夫一妻。他也不是只爱美人不爱江山,虽然即位时他连年号都未改,第二年才称元年,但他也有政治抱负,很想夺回被岳父掌握的大权。不过他不是老谋深算的宇文泰的对手,554年正月,元钦被废黜被关押,4月被鸩杀,变成史书里的西魏废帝。令人唏嘘不已的是,宇文云英悲愤之下,也喝了毒酒,追随元钦而去。
元钦虽然只做了几年皇帝,却与竹山很有关系。在他即位的第二年即公元552年,史称的西魏废帝元年,原属上庸郡的安城县改名竹山县。我们已经无从知晓当时为什么要用竹山来命名了,有的史料说是县北有黄竹山,有的史料说是堵河之滨有“筑山”,有的史料说是县内竹茂山幽,各种说法莫衷一是,反正就叫竹山县了,此后或属房州,或属襄阳,或属郧阳,或属陕南,终归十堰,迄今已有1466年。
安城县本来是50年前的梁武帝时期从上庸县分出来的,改个名字叫竹山,就与上庸县成了兄弟,但西魏废帝可能觉得竹山面积太大,就把竹山切掉一块,设置了一个罗州,罗州以后又改称为房州,后来并入房陵郡,成为房县的一部分。与西魏废帝做法相反的是宋太宗赵光义,他觉得竹山面积太小,就在公元986年把上庸县并入竹山县。但到了明朝成化年间,鄂西北流民聚积,明宪宗于1476年设置郧阳府时,把竹山县西部的尹店社划出来,设置了竹溪县。度尽劫波兄弟在,互有你我的竹房三个兄弟县终于走到现在,只是竹山县版土面积3587.65平方公里,却被两个兄弟县挤成了一个“7”字形。
竹山县本从上庸县划出,转身又把上庸县揽入怀中,自然承载了上庸县的历史文化遗产,而上庸县的历史却可追朔到古庸国,久远到让人遐想不已的地步。古庸国在历史典籍里的第一次登场是在公元前1046年的“牧野之战”,“群蛮”之首的庸国帮助周伯姬发打败商纣王。此事距今三千多年,那么在此之前,庸国究竟是什么时候建立国家并如何发展壮大的呢? 这一段历史恐怕已经被岁月给蒸发成水雾,又被风吹散,永远也找不回来了。我们确切知道的是,公元前611年,秦、楚、巴三个大国联手做掉了庸国,瓜分了庸国的土地,楚国在古庸国的核心区域设置了上庸县。至于为什么叫上庸,也有几种说法。一是女娲补天的那座山“其上平夷,故曰上庸”;二是庸国在楚国之北,古人以北为上,故称上庸;三是庸人在湖南省张家界建立了“大庸国”,被称“下庸国”,于是原庸国就被称为“上庸国”;四是庸国都城就叫上庸,灭国之后就以都城的名字作为县名。庸之地,此后或设上庸郡,或设上庸县,直至并入竹山县。
从庸国到竹山县,版土面积自然大为缩水。庸国先民的英风故事理应属于更广阔的空间,而山扼秦蜀水控荆襄的上庸县或者竹山县的辖域内,也是风云际会。战国时代,上庸县为朝秦暮楚之地;三国时期,魏蜀争霸,上庸城几易其主;元、明、清之时,在红巾军、闯王、白莲教、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军摇旗呐喊的背景下,竹山县几乎沦为战场,仅张献忠就三次攻破竹山城,其它大小战事,数不胜数。但竹山人仍然努力贡献自己的价值,1271年,宋朝的袁再泰成为竹山县第一个进士;1732年,清朝的李发元成为竹山第一个武举人;1904年,清朝的张振武是竹山县第一个留学日本的学生。民国时期人才辈出,张振武、冯嗣鸿、张子维、郭肇明、施洋等人各建殊勋而彪炳史册,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袁白涛、余曼白、杨开金、朱云英、黄家喜等人也以艺术创作成就名扬全国。
人杰地亦灵。且录徐纯孝先生之联语状物抒怀而卒章——
六百里堵河泻来眼底,奔腾激荡,喜遥遥源头无边。看霍山平湖,长桥夜月,竹岭叠翠,驴头高峡,骚人墨客,何妨游览登临。趁绿渚银滩,轻倚着晓风晨雾,更芳草碧波,点缀些锦鸡鸳鸯,莫辜负一江春水,两岸奇峰,四时鲜花,八方笑语。
五千年往事铭记心中,对景长嘘,叹轰轰英烈谁在?想首义振武,二七施洋,五师明清,赤胆志士,伟绩丰功,费尽毕生心血。瞻故居陵墓,难寄托缅怀情思,便承先启后,致力于强国富民,且放眼满腔豪情,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万众齐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