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
县委书记佘立柱
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县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大步跨入全省二类县市行列,历经五年拼搏奋斗,地处秦巴山腹地的国家级贫困县谱写了一部部精彩华章,奠定了后发赶超的坚实基础。站在加快发展、转型跨越的新起点上,竹山县贯彻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又将有怎样的作为?
“未来五年,竹山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改善民生为根本,以建设富裕和谐文明的幸福家园为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县、绿色发展、开放先导、城乡统筹’四大战略,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山区经济强县、富有魅力的生态文化大县,夺取加速崛起、跨越发展的新胜利。”竹山县委书记佘立柱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豪情满怀地说。
随着堵河干流潘口、龙背湾、小漩等骨干水电项目的建成投产,步入 “后水电”时期的竹山,面临怎样的发展形势? “未来五年,竹山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诸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支撑库区移民发展等,更具有不可多得的机遇。”佘立柱深刻指出需要面对的严峻挑战,又深入分析了谋求新跨越的大好机遇,“一是国家启动实施的秦巴山片区新一轮扶贫开发、丹江口库区 ‘两个规划’和对口协作等政策措施,竹山借力发展可谓正当其时;二是省委、省政府全面实施的 ‘两圈一带’、 ‘一主两副’战略,作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重要板块的竹山,必将争取更多的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三是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的 ‘一城两带’、 ‘五城共建’战略,拥有显著区域优势的竹山,也将得到市委、市政府的倾斜扶持;四是竹山资源丰富、环境友好、固有优势日显,随着谷竹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堵河干流三大电站建成投产、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加快推进、引江补汉工程启动实施、铌稀土等优势资源逐渐开发,跨越发展内生更趋活跃、基础更加牢固。”
善弈者谋势。在准确把握竹山发展的历史方位和未来战略定位的基础上,佘立柱描绘出一幅奋力赶超、催人奋进的发展蓝图: “到2016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亿元,财政收入7.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20亿元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倍增,综合实力在全省位次明显前移;到2020年,达到全省中等发达县市水平,跻身湖北山区经济强县。”
紧扣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关键节点,竹山将如何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强化新举措,谋求县域经济新跨越? “全县上下围绕发展新目标,抢发展之机、行奋发之为,描跨越宏图。”佘立柱的话语掷地有声。
坚持工业强县,谱写工业发展新篇章。围绕 “一区五园”目标,加快推进潘口水电开发区、明清农产品加工园、国际绿松石城、莲花新型工业园、宝丰循环经济园、铜皮沟生态工业园建设,大力培植20家亿元企业、100家骨干企业,全面完成堵河流域水能开发,有序推进绿松石、金银、铁、钒、石煤、板石等优势资源开发,突破性发展以绿色食品、医药化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积极争取南水北调中线 “引江补汉”工程启动实施和国家批准铌-稀土资源开发利用,打造鄂西北贵金属冶炼基地、全省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优势矿业基地、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国内外知名的绿松石之都、稀土之都。
注重龙头带动,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按照 “南部烤烟西部茶,东部肚倍北果杂,畜牧养殖建小区,城郊蔬菜标准化”产业布局,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努力壮大茶叶、油料、蔬菜、畜牧、烟叶、林果等特色产业,着力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规模化开发、标准化生产、精细化加工、品牌化营销。到2016年,全县力争建成特色产业基地100万亩、农产品加工园2个、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0家。
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构建新型城镇化。以县城为龙头、区域中心城镇为支点,以305省道、236省道为纽带,不断增强城镇集聚、辐射能力,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协调、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新型城镇体系。按照 “龙行山水城、东方圣玉都”的城市定位,加快推进堵河、霍河 “两岸三地”大县城建设,打造国家生态园林县城。坚持先行先试、体制机制创新,力争把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建成全省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引领区、城乡一体化的先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为全省山区城乡一体化建设探索经验、提供示范。
坚持文旅一体,推动生态文化旅游大发展。用 “大文化”包装 “大旅游”,用“大旅游”提升 “大文化”,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大力弘扬 “女娲补天地、人间桃花源”品牌,做强女娲文化、上庸文化、十星文化,全力建设女娲山、九女峰、桃花源、堵河源、圣水湖、女娲天池、中华女性文化博览园等精品旅游景区,积极支持宝丰、官渡创建全省旅游名镇,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板块,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竹山战略性新兴产业。
扩大对外开放,增强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积极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深化财税、土地、投融资和行政审批 “三集中、三到位”制度改革,着力打造行政服务最优、审批手续最少的发展环境,树立良好的对外开放形象。全方位扩大开放,力争每年引进县外境内资金20亿元,促进优势资源开发、特色产业培植。加快交通路网、农田水利、村镇防洪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争创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生态建设示范县、生态移民试点县,增强跨越发展活力。
坚持民生为本,顺应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体事业,迁建竹山一中,每个乡镇至少建成一所示范性中心幼儿园,力争所有乡镇卫生院达到国家标准、村级卫生室全覆盖, “新农合”参保率100%。加快构建统筹城乡、覆盖全县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救助体系,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实现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险、人人享有基本养老保障。”
今年是新一届竹山县委谋篇布局、扎实起步的第一年,也是实现加速崛起、跨越发展的关键一年。佘立柱满怀信心地说:“我们把开局之年视为决战之年,把起步之年作为冲刺之时,全力推进 ‘3611计划’,扎实抓好 ‘做强工业、做特农业、做大旅游、做优投资、做靓城镇、做实民生’六大重点工作,确定的 ‘十大突破’ (生产总值突破55亿元、财政收入4亿元、工业总产值7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6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00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亿元、外贸出口1000万美元、引进县外境内资金35亿元、金融机构存款70亿元、贷款余额50亿元)发展目标定会如期实现。”
来源:十堰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