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共产党员周明利的恋茶情结
深入茶园角落,找寻有梦人生,发挥特长和余热,为人民和社会再作贡献,这就是茶业老兵、县发展和改革局改非领导干部老党员周明利的常青本色和高尚襟怀。
兴趣炼就专长
现年49岁的周明利,1975年省从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毕业后就到圣水茶场当技术员。6年的技术员工作,使他对茶叶的种植和管理产生了浓厚兴趣。在任县农业局副局长、农办副主任期间,他又分管茶叶基地建设,进一步加深了对茶叶的钻研和了解。随着茶叶产业的不断发展,周明利对茶叶的感情也与日俱增。1998年他放弃去十堰工作的机会,响应县委替代财源建设号召承包了竹坪乡解家沟茶场。兼任圣水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兼任第一任经理后,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引进机械制作名茶技术,并炼就了娴熟的制茶技术。在以后的岁月中,虽然岗位多次变动,但每逢制茶时节,他都要抽空去茶场制几锅茶过把手瘾。在他的书橱里80%的书都是茶叶专业书籍,23本发黄的种茶笔记,更被他视为命根子。尽管在茶叶上辛勤工作曾荣获过很多荣誉,并多次被邀请到各茶场作培训指导,但由于体制原因,他对茶叶事业仍有许多遗憾。
博爱振兴企业
随着我县国有茶场全面推向民营,很多茶友纷纷劝说即将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周明利,买个茶场实现多年的夙愿。作为一名党员,经党培养掌握了一技之长,理应发挥余热,为我县茶叶产业的发展再尽微薄之力,在茶叶上真正实际梦想,今年元月,他动员亲朋好友筹资以89.5万元相继竞买了总面积1500亩的大、小观山茶场,组建观山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任董事长。有了可施专长的广阔茶园,周明利如获至宝。正月以来,他一面组织劳力对荒废茶园进行了抢救。一面加大投入改善生产设施,对老机械进行全面检修,投资16万元添置了烘干机、蒸汽杀青机和剪修机等12台套制茶设备;整修厂房,将原来的综合生产线改为普茶、名优茶两个制作车间和一个包装车间;建自来水池,维修通场公路,做好春茶上市的各项准备。周围百姓都为他勤勤恳恳谋事业的行为所感动,30户主动上门签订了茶园承包合同,10名下岗失业人员重新上岗。
“把实惠留给茶农,让明利贴近顾客”是观山茶场的经营理念。在和茶农相处的日子里,周明利对茶农的生活有了更深的了解,激起了他富而思源、亲农如兄的情怀。他实行以青叶抵租金的作法缓解茶农的经济压力,并统一降低了15%承包费,帮助迁入茶园居住的茶农解决其饮水、用电困难。请百姓做工,也是做毕结帐,开业以来,已支付民工工资2万余元。
为做强茶叶产业,周明利主动申请协商共用“圣水”商标,并从技术、质量上与圣水老大哥亲密合作,麻家渡白玉垭、擂鼓碾盘村请求技术支持,周明利也毫不保留地传授帮带。他高薪聘请了3名技术人员,一有空就和技术人员一道深入茶园研究分析情况,并和临近茶场的资深茶农进行交流,共同探讨克服病害,提高叶质、单产的方法。预计,今年观山茶场可产干茶4000公斤,其中名茶2000公斤,总产值150万元,实现利润20万元。
创业放飞希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面对机遇、面对挑战,周明利心里的那张观山发展宏伟蓝图已经描绘好,他的目光已经盯向了更高更远的目标。他打算用3至5年时间,加大对茶园的管理投入,提高茶园效益,让树势恢复,产量增加,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建设生态家园,走“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吸纳50户茶农入住茶园,使常住人口达到200人。对大观山海拔高、一览众山小的视野优势和林木苍翠、鸟语花香的天然优势资源,进行项目包装,走招商引资之路,深层开发茶叶产业,发展旅游业,建生态公园、避暑山庄。以产业带动,旅游促进,让周围受益人口达10000人,年人均增收300元以上。
周明利在笔记中这样写道:“为理想构筑舞台,为茶业奉献人生,把梦想写在观山茶园中。”这就是他的全部创业追求。(陈兴云 张友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