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竹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 2005-07-24 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讨论稿)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作为县委、县政府组织带领全县人民建设生态水电大县、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快小康建设进程的行动纲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未来五年,我县必须适应国际国内环境变化,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发挥优势,迎接挑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进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努力把竹山建设成为“基础牢固、特色鲜明、山川秀美、电矿支撑”的生态水电大县。
  一、“十一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十五”计划的圆满实现为实施“十一五”规划奠定了良好基础。
  “十五”时期,是我县巩固温饱成果,提高扶贫质量,构建特色产业,奋力迈向小康的重要时期。县委、县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带领全县人民抢抓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西部大开发和积极财政政策的历史机遇,积极应对国家宏观调控、市场环境变化和社会矛盾突出等各种困难,坚定不移地走“一主三化”之路,建生态水电大县,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1、县域经济步入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五年来,全县生产总值由8.21亿元增长到12.5亿元,年均增长8.8%;财政收入由6046万元增长到8800万元,年均增长7.8 %,按可比口径,年均增长12.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近18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5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3.02亿元增长到5亿元,年均增长10.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1332元和3069元提高到1889元和5789元。县域经济呈现出速度加快、结构改善、效益提高、活力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2、农业农村经济基础进一步夯实。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目标,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打工经济、特色产业、畜牧业成为农村经济的三大支柱。到2005年,全县外出务工人员达到7.4万人,实现打工收入4.5亿元;以茶、烟、药、林等为主的特色产业基地面积净增15万亩,达到48.5万亩,特色产业产值达到4亿元;优质生猪、郧巴黄牛、马头山羊和竹山大鸡成为我县畜牧业特色产品,畜牧业产值达到3亿元。按照“兴致富产业、建生态家园、创文明新村”的思路,积极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累计新、复修乡村公路3000多公里,新增通路自然村1050个;新修各类水利设施15000多处,新增灌溉面积17万亩;新建“三改一建”生态家园工程8000户,长期困扰人民群众的行路难、吃水难等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坚持把培植农村致富能人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着力点和有效抓手,制定扶持政策,建立激励机制,评选和命名表彰“十大文明致富之星”、“十大打工之星”,鼓励引导群众争当各类致富能人,全县年家庭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上的致富能人达到5000户,有效地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认真落实党的各项惠农政策,从2002年实行税费改革,到2004年取消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农业税率降低3个百分点,再到2005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民群众迎来了“零税赋”时代,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
  3、工业经济活力明显增强。牢固树立“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工作取向,强化以工业为先、为首、为大的观念,全面实施工业兴县战略,工业经济活力不断增强。水电产业快速发展,新建水电站9座,装机5万千瓦的松树岭电站竣工发电,全县水电站总装机突破10万千瓦,发电量达到2亿千瓦时,年提供税收2000万元,成为了县域主导产业。以绿松石、银金矿产资源为依托的珠宝饰品和矿产品加工业初具规模,医药化工、绿色食品、机械加工、建筑建材产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17家增加到25家,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1.08亿元,年均增长15%。
  4、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坚持把交通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争项目,下聚民力,大办交通,办大交通,改造路网工程238公里,新增油路301公里,新增水泥路44公里。襄关道、鲍竹路、竹向路全部达到二级路标准,大“十”字主通道骨架初步形成;推进通乡油路和通村水泥路建设,新修通乡油路101公里,通村水泥路100公里,群众出行条件明显改善。坚定不移地实施小城镇战略,先后对县城16条主干道进行高标准改造建设,城区四纵八横道路骨架网基本形成。区域性中心镇、边贸口子镇和特色专业镇建设高潮迭起,城镇面貌焕然一新,功能日趋完善。目前,全县城镇常居人口已达10.7万人,城镇化率达到24.3%,比2000年提高7个百分点。有线电视、程控电话分别覆盖251个村和228个村,占全县总村数的99%和90%;移动通信信号实现乡镇所在地和交通主干线全覆盖,正不断向边远山区延伸。完成了农网改造工程,启动实施了城网改造工程,实现了村村通电和城乡同网同价,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实惠。完成了城关防洪大堤、谭家河灌区、东川河道治理等一批大中型水利项目,防灾抗灾能力不断增强。完成退耕还林20.5万亩、日援工程造林13万亩,300万亩天然林得到有效保护,林麝市级自然保护区晋级为堵河源省级自然保护区,全县森林面积达到2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7.1%,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5、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坚持用硬措施改善软环境。出台了《关于优化经济环境鼓励投资创业若干政策的暂行规定》,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进一步宽松。对重点企业实行县级领导联系制度和挂牌保护制度,制定并落实“宁静日”制度,企业生产经营环境明显改善。成立了县行政服务中心和经济环境投诉中心,全县19个行政部门231项行政许可项目纳入县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办理,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认真受理经济发展环境投诉案件,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赢得了县内外投资者的一致好评。
  6、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坚持把增创体制优势作为加快发展的根本动力,深入推进企业改革,全县100家国有集体企业全部规范改制到位,累计盘活存量资产2.8亿元,置换职工身份4901人,县域经济民营为主的格局已经形成。完成了乡镇区划调整和县直机构改革,乡镇由25个减少到17个,县直单位由72个减少到67个。落实“省管县”财政体制,理顺县乡财政体制,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改革不断深化,公共财政框架初步建立,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优势显著增强。坚持把扩大开放、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战略突破口,千方百计引进大业主,开发优势资源,盘活存量资产,增强县域经济活力。五年来,全县共引进项目127个,实际到位县外境内资金4.8亿元,直接利用外资32.5万美元。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5家企业获得自营进出口权,林产化工、绿松石、板石、茶叶、山野菜等特色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出口创汇282万美元。
  7、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五年中,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557元,年均增长7.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净增2180元,年均增长9.9%。城乡市场繁荣,商品供应充裕,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高,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大件电器基本普及。城乡居民住房条件大大改善,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20平方米和32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2平方米和6平方米。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保障资金实现了社会化发放;符合条件的城镇居民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8、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一大批先进适用技术得到推广应用。积极调整教育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质量逐年提高,“普九”成果得到巩固,高中和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连年创新高。推进农村健康工程和乡镇中心卫生院建设,人民群众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重大疾病救治和疾病防治能力明显增强。广播电视、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堵河地域特色文化得到发掘和弘扬。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得到较好落实,优生优育观念深入人心。国土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9、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和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以“十星级文明农户”为品牌,以“六大工程”建设为载体,以“绿色小康村”创建为目标,创造性地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得到了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和省市充分肯定。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与政治协商制度,人大认真履行职责,政协积极参政议政,人民当家作主得到充分体现。坚持依法治县基本方略,加强“四五”普法教育,干部群众法制意识明显增强。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认真开展“三讲”、“三个代表”和保持共产党先进性教育活动,党的基层组织和执政能力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
  过去的五年,是我县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的五年。五年中,我们胜利地实现了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构建了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县域经济格局,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实现了重大飞跃,生态水电大县建设实现了重大突破,这些都充分印证了县委、县政府确立的“走一主三化之路,建生态水电大县”的基本县策是十分正确的。要把竹山改革开放和小康建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必须继续坚持“走一主三化之路,建生态水电大县”的基本县策不动摇,始终坚持县域经济以民营为主体,走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路子,致力于建设基础牢固、特色鲜明、山川秀美、电矿支撑的生态水电大县。必须进一步突出水电富县、产业富民重点,着力抓好优势资源开发、重点项目建设和市场主体培育,迅速壮大经济实力,从整体上提高竹山的竞争力。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活县、工业兴县、项目强县、诚信立县战略,坚持以扩大开放为动力,以加速推进工业化为主题,以重点项目为支撑,以诚信为根本保障,促进县域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保稳定。必须坚持把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