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参军,全家光荣。”日前,记者在县光荣院遇见已是古稀之年的蒋大海正在动员年轻人也去参军。见到记者,拿出当年的军功章,蒋大海的脸上挂满灿烂的笑容,娓娓道出了年少参军时的一幕幕。
1922年,蒋大海生于大庙乡马河村。1950年他响应国家号召,脱下粗布大褂,换上新军装来到东北,成为一名铁道兵。
“修路的日子真苦,我去的时候正是冬天,生活在冰天雪地,每天早晨六点整在号声中迅速起床、洗刷、训练,如果稍有怠慢甚至会边系裤腰带边跑向训练场集合。早上八点整,就排着队,抗着劳动工具,带着午饭,一路小跑来到修路工地。于是,挖路声、伐木声、采石声、砌岸声……交织在一起,将朝霞鸣奏成夕阳后,才结束一天的劳动。如果有紧急任务,夜晚还得加班。手冻的像红萝卜,但也得坚持着。当任务圆满完工,大伙儿唱着凯歌归来,乐滋滋地和战友谈论着胜利果实——这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候。”
“可是,在东北还没有干到一个月,我便调去参加抗美援朝。同样是抢修铁路,可在朝鲜修铁路,那更苦了!”说到这时,蒋大海的眼中满是泪花,“每天早晨六点半就开始劳动了,哪里的铁路、公路出现问题,哪里就有我们抢修的身影。在抢修朝鲜七里桥时,我们连续奋战了七天七夜。而我的任务是驮圆木,当年我正值年轻气盛,经常从山上驮两百多斤重的圆木到工地,用做铁路枕木。几天下来我的腿和脚都肿了。由于我在抢修七里桥表现出色,部队还为我记了三等功。”他一边说着一边找出当年所授的军功章让我们看。(袁平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