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吴汉辉《椿萱堂诗画集》
华赋桂
吴老汉辉先生的《椿萱堂诗集》由香港天马出版公司出版了,我有幸拜读了集中的百余首诗,深受教益,感慨良多。
汉辉老先生出生于竹山县沧浪乡(今楼台乡)塔坪村,曾经就读于省立第八师范、上海法学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军政大学,毕业后先在军队从事文教工作,后转入重庆市忠县人民政府和文化局工作,汉辉先生才情横溢、学养深厚、品行良善、忠于职守。平生简朴,极鄙奢逸,常怜弱者,不畏强暴。喜云游,好觅古。怒发直处便作诗,心花放时爱鼓琴,雄风常注字里,正气溢满行间。他多次参加三峡地区文物普查和社情调查,为发掘巴蜀文化、保护古老遗存作出过杰出贡献,多次荣获四川省和地市县表彰。汉辉先生博古通今、热爱生活、诗书画皆有造诣。其诗气势雄阔、风骨俊朗、境界高远、视野旷达。无论坎坷崎岖,无论坦道康庄,八十多年的人生旅程,他一路走来、一路挥洒笔墨,留下一路的诗句。或咏思风物、或感怀知交、或讽颂时弊、或记录家事,都表现出他心灵的博大、炽热、睿智与敏感。忧国忧民、经世致用的儒家思想造就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品格,知所进退、游心物外的道家哲学观念拓展他飘逸潇洒、宠辱不惊的诗歌境界。构成他诗歌既沉郁又飘逸、既写实又浪漫、既古雅又质朴、既庄重又诙谐的风格。
汉老国学渊源深厚,他本人又从事文物工作多年,谙熟巴山楚水人文历史掌故,对中国古代史有深刻的理解,他的全部诗作基本上都是古体格律诗(除了二首《征程诲》),但并不苛求规范、拘泥于修饰词澡,旨在记事言志,触景生情,以直抒胸臆为快。他的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咏史怀古的。过神农架时,他发出感叹:“架上神农今安在,人间何日存轩辕?”在他的第二故乡忠州目睹战国巴曼子将军当年守巴城的营垒,他又感叹:“但使忠州巴王在,井邑岁岁保安宁。”忠州是唐代名相陆贽的归宿地,陆贽居官清正、医国医民,受权奸排挤后贬在忠州任别驾,并在翠屏山读书洞著有《翰苑集》和医书五十卷,流传日本,被日本人奉为经典。1974年5月,汉老到陆相祠瞻仰时,古迹已全部被人毁灭一空,他即兴吟出《谒陆相祠不遇》:
陆相祠堂何处寻?翠屏山中费沉吟。
千年古树连根尽,一冢孤坟扫地平。
堂前难谒医国手,洞里谁传济世经?
为问忠州新太守,地下何颜见忠魂?
1975年4月,中日邦交正常化,日本文部大臣川岛率代表团来忠州陆相祠朝拜圣地,除了看到一座连夜赶修的土堆坟外,一无所获,行前川岛留下汉语诗词10首,怅然而去。汉老感到沉痛,他不禁发出“地下何颜见忠魂?”的责问,我们的心也会被这声责问刺痛。“文革”啊“文革”,把“法天敬祖”的中国传统文化连同人的良知、良心全“革”去了啊!中华古文明真要在二十一世纪复兴,还是少一些“红卫兵”、“造反派”好!
汉老酬和友人的诗也不少,其中让我记忆最深的是与郑恒武先生的奉和诗。郑恒武二战时期曾任江北游击司令、竹山县县长兼竹山中学校长。此公在竹山大兴水利和教育,修水库多座,至今惠益民众;建学校多所并创办竹山中学,为竹山教育、水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竹山历史上最值得人们称道与忆念的好县长。后为武汉和平解放竭尽斡旋之力。晚年任湖北文史馆员,为湖北文史整理作了很大贡献。此公以国民党县长身份竟于解放时逃脱被镇压的劫难,得以全身免祸,靠的是善功福德和民心拥护。共产党根据他对抗日、对地方建设的功劳委他以汉阳政协常委让其专事修史。1993年端午节,郑先生将自己的《八十抒怀》寄给汉辉先生这位他昔日的知音和学生,诗中这样写道:
揽镜不悲白发生,炎凉历尽此心平;
抗倭小试屠龙手,志学屡惊稷下鸣;
卅载南冠磨胫骨,半身鳏处绝尘姻。
春秋八十复何愿,惄焉如捣希圣明。
汉辉先生与其原韵奉和道:
难凭冷暖论人生,回首沧桑路未平。
九曲黄河终万里,十年大鸟始一鸣。
踏遍青山思坦道,夷平东海濯尘缨。
门前桃李芬芳在,汉口夕阳照眼明。
这就是两位同样历经沧桑的智慧老人的对话。诗风有别,然而儒道互补的精神却惊人相似。“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胸怀黎民、心忧天下”,虽历经坎坷和磨难,但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始终忠贞不渝,这就是传统文化熏陶的人格风范,是当代沉醉风月、无病呻吟的时髦诗人所不能并比的。
汉老的诗不仅立意高超,而且语言凝炼优美,佳句叠出,如“大佛新指迷津路,栈道重开世外天。千寻阁道通霄汉,万古春流注眼帘。”(《再访凌云寺》);“恨未涓埃酬知己,难将迟暮奉豪门。他日车城迎兰驾,东风园内酒一樽。”(《车城寄意》);“彩照喜传三秋面,雁阵长通万里心。何日归舟渡峡岛,兰亭诗酒又逢君。”(《海峡情思》);“纵情一江水,养性四围山。”(《为斗室题壁》);“一柱奇峰起大荒,万古星河接曙光。千里烟峦收眼底,一轮明镜挂丹江。”(《金顶远眺》);“白鲢红鲤跃船头,云影天光一望收。”(《丹江渔汛》);“风飘堤岸三春柳,船破江心万仞山。宝石横锁千层浪,梯云直上九重天。”(《石宝寨即兴》);“盆地接周连盆地,平原未尽又平原。青戈江会羌江水,邛崃山对二郎山。”(《雅安纪游》);“权门自古工嫉妒,肉食谁人共远谋。”(《无题》);“唯有明哲知时 物,清风江上醉渔樵。”(《读史有感》);“怡性高峡钓湖水,放眼青山看劲松。”(《群星赞》)
竹山是汉辉老先生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他在诗中多次表达对故土的一片深情。“曾记庸城共竹马,难忘汉水鼓风帆”;“曾记庸城共砚时,龙山堵水育真知”;“人生何处无知己,记取庸城是故乡”;“去日龙山添广厦,如今汉水起平湖。来朝峡海连江汉,一地乡思动五州”。在《江汉情思》中他深情地写道:
羁旅巴山不自由,寥廓最爱楚天秋。
万古长江会汉水,十里莲湖接杜湖。
高山流水诗千首,芳草晴川酒一瓯。
何日东归出峡内,与君共醉大桥头。
汉辉先生擅画兰花和梅花,他自己在题画诗中写道:“八十春秋笔未闲,且习诗画乐颐年。不写群芳争紫陌,偏写幽谷出蕙兰。”“百丈坚冰挂悬岩,犹有寒梅破缝栽。历尽岁暮风雪夜,偏向百花头上开”。兰之幽芳、梅之傲骨,也许是这位老诗翁一生的最好写照。“恰是深谷幽香远,长留清气满人寰”。但愿这本诗集能让读者沐浴兰的幽幽芳香、领略梅的铮铮风骨!
丁亥仲春于上庸

